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探讨高等师范教育论文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探讨高等师范教育论文

浅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探讨高等师范教育论文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它需要教师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与提高。教师教育在教师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分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提高三个阶段。高等师范教育是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形式,本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视角,对高等师范教育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探讨。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专业化的教师应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专业情谊。专业化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大的方面,而且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相互关联和渗透的;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它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而专业情谊则包含了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方面。

我们看到,与只需要掌握本学科一些基础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机械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师相比,专业化的教师有着不可替代性。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论

教师专业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其一系列连续的阶段中成熟和发展的。在其阶段的划分上,不同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例如“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等。虽然各学者的划分方式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对教学由入门到逐渐了解到经验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注”阶段论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阶段:第一阶段为任教前关注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还没有走向工作岗位;第二阶段为早期求生存阶段,教师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第三阶段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教师开始关注起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表现;第四阶段为关注学生阶段,学生成为关注的中心。

在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中,伯顿将教师发展阶段分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费斯勒在其职业周期动态模式中,将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

在这里。笔者将以上各阶段简单地归结为职前阶段、入职和职后提高三个阶段。职前阶段是指教师在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前的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刚刚走向教师岗位的阶段;而职后提高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积累和提高、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三、高等师范教育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相对应,对教师的教育分为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职后提高三个阶段。职前培养是对教师在正式走向教师岗位前所进行的关于教师职业的教育;人职教育是教师刚刚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实际工作时所进行的教育;而职后教育则是为了帮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对教师所进行的培养教育。

职前培养是教师接受教师教育的最早阶段,高质量的职前培养不但使教师入职前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而且对教师后两个阶段的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目前对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师范教育应采取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措施

鉴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高等师范教育更加适合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该是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目前高师教育的实际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理论基础,加强师范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知道,专业化教师之所以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因为专业化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具有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如果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教育理论基础薄弱,那么就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失去了不可替代性。

当前的高等师范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应适当地增加教育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整个必修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例如增加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教师技能技巧等方面课程的设置。使高师学生具有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同时增加各种教育类选修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地选择科目,进一步扩展视野,增强理论基础。

(二)为学生尽早地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缩小和人职后的差距。

很多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基础扎实,但一旦走向工作岗位还是难以适应,主要原因是在高校期间缺少实践的机会。虽然一般高师院校都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时间短、次数少,学生没有深入的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定期安排学生到各个中小学实地参观学习,这样学生很早就可以看到自身与教师职业要求的差距,在实践中意识到不足,有利于他们及早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在实践的体会中学习教育理论,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更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树立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专业情谊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三)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渐走向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与提高。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静态的,教师一旦停止了学习提高,那么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教师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谊等方面的更新。在职前培养阶段,高师学生就应该充分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2)为学生提供更重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等。在开放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但拥有了更广、更新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转变为自主地搜集、探讨和交流共享知识,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3)高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问题解决的模式。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思考、交流等方式来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均得到了发展。在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促进理智取向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的转变。

目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取向主要分为三种: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与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强调教师具有学科知识和如何使学生学会的教育知识,关注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而实践——反思模式强调实践,关注教师实际上知道些什么,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和反思促使教师对于教学相关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态取向强调教师突破个人的限制,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而现阶段,在对教师的教育中大多停留在理智取向,强调教师拥有的知识,而忽略了教师的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没有进行交流共享,不利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

高师院校在在职前培养阶段,就应该积极地由理智取向向实践——反思、生态取向转变。对其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如上所述,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提供开放的信息学习环境增加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空间。

五、结束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本身的发展日趋成熟和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近几年被积极探讨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相信高等师范教育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