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浅谈科南特中学教育思想

浅谈科南特中学教育思想

争端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浅谈科南特中学教育思想

浅谈科南特中学教育思想作者/王太全摘 要:中学作为构架小学与大学的桥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学所处的这一独特的"中坚地位",使得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别于小学和大学。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后续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科南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对美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主张,对当时美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关键词:科南特;中学教育;教育思想J·B·科南特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外交家和教育家。20世纪中叶,科南特针对美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张加强普通知识教育,推行天才教育,改革中学课程,改进师资培训,对当时美国教育的改革起了重大作用。在其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中学教育思想,希望能为我国中学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料。一、正确处理升学与就业的两难科南特的中学教育思想是以"科南特学校模式"而著称的,而科南特学校模式即综合中学。综合中学之所以产生,是美国的经济史以及人们忠于机会和社会平等这些理想的结果。在中学的培养目标问题上,面临学生升学与就业的矛盾,科南特试图通过综合中学来解决,科南特曾经指出:综合中学是标志美国社会特点的学校。科南特认为,综合中学是按社区内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开设课程的中学,它与某些大城市单独设立的职业中学或专门化的文理科中学不同。他指出,在升学和就业问题上,综合中学要完成三大目标:(1)为所有的未来公民提供普通教育。(2)为那些想在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很好的选修课程。(3)为毕业后上学院或大学深造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科南特采取这种方法,首先保证了全体学生普通基础教育,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地接受教育,而且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使中学实现为学生就业和升学做准备的目标。二、兼顾"通"与"专"的两难针对美国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科南特曾提出改进公共中等教育的许多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大部分内容是有关中学课程设置的问题。他相信,西方文化的精髓通过各门学科得到集中而全面的体现,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他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指向普通教育的,说明普通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而选修课是指向专门教育的,它又可以分为三类:(1)高级文理科课程。(2)可获得谋生技能的多样化课程。(3)艺术和音乐。归结起来,科南特的课程体系遵循了下列组织原则:(1)综合性原则。即在综合中学为所有学生设置三种课程:普通公民课程、高级文理科课程和可获得谋生技能的职业课程。(2)个别化原则,即教师或辅导员为学生介绍学校设置的所用课程。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课程,制订课程计划。(3)必修和选修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己制订课程计划,同时学校将总体要求全体学生学习统一的必修课,而且对选修课程也有一定要求。(4)能力分组原则。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应当按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三、平衡"天才教育"与"平等教育"的两难科南特之所以强烈要求在综合中学内特别注意天才生、高材生,因为这类学生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是其同辈人很少有的,他们所占比例也许不到15%,如果不在求学时期很好地开发他们的这种潜力,以后就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在美国中学教育中,个别化教育一直受到注意,不过,(www.ixbw.com)过去强调帮助后进生,现在强调发展天才生。因此,在保证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同等重要。面向现实的传统在美国根深蒂固,机会均等思想同样不可动摇,而不加区别地笼统要求学生成为未来科学家更不可能。因此,科南特提出的"能力分组"就成为平衡"天才教育"与"平等教育"的最佳途径。这种分组方法不同于一揽子式分组方法,它不是把某个学生的所有课程都分到一个组里,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的课程时在不同能力等级的分组里。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能在最高的能力组里,而在学习历史或代数时就在中等能力一组里。我国实施中学教育的历史只有近百年,中学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有些曲折,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相信,依据我国基本国情,针对我国教育实际,取他国教育之精华,弃他国教育之糟粕,定能将我国中学教育提到新的高度。参考文献:[1]Karen Meador.Meeting the needs of young gifted students[J].Childhood Education Vol.73,1996,No.1.[2]David Aviel etc.A closer examina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J].Childhood Education Vol.73,1997,No.3.[3]杨孔炽。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4]刘新科。西方教学思想史论稿[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5]刘力南。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项战略措施:调整培养目标[J].教育研究,1997(10)。[6]吴永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若干理论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