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心偿~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1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3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课后反思:

本课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制造了认知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3000

副经理20xx

员工A900

员工B800

员工C750

员工D650

员工E600

员工F600

员工G600

员工H600

员工I550

月工资3000 20xx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650)(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xx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xx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数量/个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或一般情况的统计量有哪些?(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有所遗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十优比赛,接下去我们学校还准备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个班级就要开始积极准备了。学校规定每班选10名队员,所以班级要先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或有舞蹈天赋的。

○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这样组成的舞蹈队形才会整齐、美观。

师: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五二班的选拔,好吗?(课件出示例一主题图)

出示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但也要为学生所接受。由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优比赛引出集体舞比赛,从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引入,即自然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讨论,每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我们选平均数或中位数不行吗?

学生再次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做出决策(学生自由交流,得出结论):

平均数是1.475m,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75m或1.485m,虽然也可以,但与1.52m比较以后,还是发现1.52m较好。因为用这个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出了老师的想法,上面这组数据中,1.52m出现的次数最多,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美观!那像1.52m这样的数叫什么呢?

1.52是这组数的众数,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课题:众数)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不仅是能求众数,还要理解众数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对众数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生已找到1.52m为标准时,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发现众数是最佳方案,也为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三个统计量:

区别:描述的角度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居中的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习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