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中国戏是什么

中国戏是什么

妄臣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中国戏是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中国戏是什么1

中国戏,即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是中国汉族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西北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闽韵悠悠坊巷情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

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

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是什么2

不同地区戏曲介绍

京剧发源于安徽安庆市,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豫剧发源于河南,黄梅戏发源于安徽,评剧发源于河北;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戏是什么3

黄梅戏的介绍

黄梅戏的特点有:黄梅戏的唱腔分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黄梅戏妆容重眉眼,讲究神韵;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后才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1、唱腔方面,黄梅戏的唱腔是板式的综艺,有花腔、花腔、主旋律三大体系。

2、业务方面,黄梅戏的角色业务体系是在“两小戏”和“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部剧上演后,角色业务逐渐发展到郑丹、郑声、肖丹、萧声、小丑、老聃、奈生、花花。

3、服饰方面,黄梅戏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延续。与京剧服饰相比,它们没有那么绚丽多彩,更优雅美丽,自然隽永,有自己的浪漫风格。

4、妆容方面,黄梅戏的妆容强调眉毛和眼睛,讲究神韵,类似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而简单,眉目上扬,眉目上扬,微聚高峰,美与美的精神,优雅与美丽。华丹的眼神和眼神充满了深情,自然有一种浪漫的场景。

5、乐器方面,黄梅戏最初是以打击乐器伴奏,后来逐渐建立了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方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二、主腔

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2、彩腔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等地。黄梅戏的特点主要包括:

1、音乐风格:黄梅戏以“三板两拍”为基础的节奏和调式,辅以以笛、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的民族乐器,音乐清新、优美、动人。

2、语言表演:黄梅戏以方言为基础,语音悠扬、抑扬顿挫、生动形象。黄梅戏中的唱腔多采用“折子戏”形式,即唱快板、中板、慢板等不同节奏的唱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剧情设置:黄梅戏以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大多情节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4、角色扮演:黄梅戏中的角色形象多样,有男女老少,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演员需要通过表演来刻画角色性格,塑造角色形象。

5、舞蹈表演:黄梅戏中的舞蹈以表现角色情感为主,既有大型集体舞,也有独舞和对舞,舞蹈动作简练、流畅、优美。综上所述,黄梅戏以音乐、语言、剧情和表演等多个方面为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一般都是受京剧程式的影响形成的,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载:1930年前后,活动在安庆城内的.个别黄梅班社,“开始试验用京剧唱、念方法,或用京二胡托腔,同时学习京剧化妆和包头”。由此可见,京剧程式对黄梅戏早期表演程式的影响是较深的。

除此之外,早期的黄梅戏演员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常见的动作仔细揣摩、留心观察后搬上舞台,一经观众认可、同行接受,就推广流传,成为本剧种的表演程式,比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以及推车、行般、担水、纺纱与京剧那雍容雅致的大家风范相比,黄梅的表演程式其幼稚、憨拙之态,使人顿生怜爱之情。

但是,早期黄梅戏只是偏于一隅的地方小戏,其表演团体一般都是农村季性的半职业班社,演员多为农民和城乡手工业者,学戏方法一般都是靠师傅口传身教,表现内容都是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乡土生活小戏。这样的条件,决定了黄梅戏不可能像京剧那样表演,剧种独特的生活化、乡土化气息,决定了黄梅只能走非程式化表演的道路。

所谓“非程式化”表演,不是无程式,而是灵活地运用程式,根据表演内容选择表演程式的规范和制约。

黄梅戏的非程式化表演,其另一个明显的表征之一,就是模糊的行当划分。黄梅戏由于“先天不足”,其行当的划分早期就是简单的“二小戏”、“三小戏”,甚至还有独脚戏,演员讲究以“一行为主,行行都行。”

这样的行当表演黄梅戏现当代表演中,更被演绎、光大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模糊化的行当划分,使黄梅戏演员的表演潜质得以大大开发,亦使得黄梅戏表演较其他古老戏曲更适合时代,更适应青年观众的口味。

标签:中国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