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偶得 :激励与惩罚
教学偶得 四则:激励与惩罚
教师决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与学生所发生的冲突是对老师的最大考验。
一一布贝尔
激励的目的是使某种行为再现,惩罚的目的是使某种行为不再发生,二者都是教育的手段。为了抑恶扬善,就要恰当地运用激励与惩罚.而且要多激励,少惩罚。过多的、无理的惩罚只能说明老师无能。
——自题
一、激励
某朝代新科状元要到外地做官了,有人间他:“你打算如何发展呢?”他说:“我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足矣。”
离京赴任的前一天,他去拜别已官至宰相的恩师。宰相说:“我平生最瞧不起拍马溜须之人,你要谨记为师的忠告。”状元说:“纵观天下之人,无一不喜欢阿谀奉承,象恩师这般谦虚谨慎,世间绝无仅有,令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走出宰相府后,他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只剩九十九顶了。”
世人都喜欢戴高帽,连宰相都是如此,何况十几岁的青少年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除平时经常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外,还利用发喜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喜报的形式如下:
家长同志;您好!
您的孩子蔡 静在期末复习的第二次模拟测验(使用去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中,数学成绩为31分,比他(她)本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提高了4分,这是您辛勤教育和他(她)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我代表教师感谢您在教育子女上的辛勤付出,并请您向他(她)表示祝贺,勉励他(她)进一步努力,争取在2月1日一3日的期末考试、4月份的调研考试和6月份的中考里创造更好的成绩。
特向您报喜。
初三(1)班数学教师
李丰生
年 月 日
(请您在本单上签署意见后,交蔡 静带回。)
凭心而论,31分的成绩应该是很差的了,对这种成绩无论怎样批评都丝毫不过分,我不仅没有批评她,反而要向她的家长报喜,有些人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她自己和自己相比,的确进步了。这对巩固她的上劲心,促使“努力刻苦”的行为再次发生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以外,有些差生的家长对孩子不报希望,甚至采取了弃之不顾的态度,当孩子把喜报带给家长看时,家长也会感到欣慰,这样就融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其中借读生夏豆汝的家长在回言中写道:“该学生之所以成绩有所进步,是李老师辛勤耕耘、督导有方、反馈及时所取得的,感谢李老师。作为家长,我们会密切配合老师,尽职尽责帮助孩子把学习搞好,让孩子以优异成绩来回报老师的付出,同时我们也希望李老师能更加严厉地要求我们的孩子。(落款)”
就在这种激励下,上学期期末考试仅9分的蔡静同学,在调考中考了62分,中考时A卷达到了85分。
二、惩罚
学生们严重犯错或屡教屡犯,确实令老师气愤。老师也是人,在气愤至极的情况下,对学生略施惩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因为惩罚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但必须切记:“在惩罚里,同样也有尊重的成分存在?”(马卡连科)。惩罚必须适度,否则就有犯法或犯罪之虞。
我所见所闻老师惩罚学生的形式有;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唠叨学生一一这是心灵上的惩罚:学生犯错罚款——这是经济上的惩罚;学生作业有误或未完成作业,罚其抄写数遍(多者可达百遍以上)或罚其在操场上跑步数圈;……上课不用心听讲或罚站或驱逐出教室或做“蛤蚂蹲”(两腿蹲裆马步,两手前平举)或打手心(对女生)或打屁股{对男生——这是体肤上的惩罚:还有罚背诵课文、罚吃牛粪、罚被全班同学轮流打嘴巴……等等。
上述惩罚的形式何为可取何为不可取,何为适度何为不适度,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会作出准确的判断。媒体关于某一六年级小学生仅因老师批评几句就上吊自杀;某中学一学生因老师让他背诵课文而出走,扒乘火车被轧断四肢:学生谎称作业放在家中,老师让她回家去取,乘机出走而其家长邀人至校殴打老师致伤……等类似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仅把学生驱逐出教室的后面就隐藏着多么大的“危机”,何况,老师并未被授权可以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
我也惩罚学生,我认为我的惩罚方法是适度的,是学生可以理解并可以接受的。
我先与班内遵纪较差的学生单独约法三章,即:“当我发现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可能要向你发问,如果你回答不了或回答错误,就不要坐下,先站着听一会儿课。当我再次发问时,会首先问你,你答对了,就可以坐下了。这样行不行?”所有被约法三章的同学都回答:“可以。”于是,我就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着惩罚。毫无疑问,起码他在站着听课时的注意力是相对集中的,这就使踏步听讲的行为受到了制止和纠正,惩罚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