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青果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新形势下中央银行缺少新的途径和手段有效调控基础货币投放。随着直接货币政策向间接货币政策的转变,传统的中央银行贷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作用已消失,而作为新的间接货币政策重要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却不理想。1995年到1999年末,四家国有银行再贷款余额从1.2万亿元下降至4900亿元。至1999年末,中央银行贷款余额仅占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负债总数的6.3%。公开市场业务交易量较小,使得公开市场业务没能替代再贷款而成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1999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加政策性金融债券共7500万亿元,约占其总资产的11%。但是人民银行1998年债券持有量仅增加702亿元。1999”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1907亿元,虽占央行当年新增基础货币的50%左右,但如果减去外汇购入,债券购入量则只有900亿元。同时,由于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和外汇占款增速减缓,也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

第二,银行系统的垄断格局和过高的不良资产,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银行业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从1996年~1998年,全社会贷款增量的68%是由这四家银行提供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货币政策的效应是由这四家银行决定的。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竞争不充分,加上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的比例过高,造成了信贷流量减少,影响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近期,新成立的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结束了对国有商业独资银行不良资产的接收工作,接收金额达1.4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几十家股份制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类似,4.2万多家农村信用社,2893家城市信用社及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更是突出。1997年,中央银行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许多商业银行对信贷工作提出贷款质量终身负责制和新增贷款不良比率为零的指标,使得商业银行“借贷”的行为有所加强。

第三,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不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目前,国家基本上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发行市场的利率,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仍被中央银行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率的浮动范围较小,不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从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中央银行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同时放开了贴现利率,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比如,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20%扩大到30%,但是利率的浮动范围仍然偏小;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第四,资本充足率过低,资产赢利性差。1998年国家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2700亿元人民币,但这笔资金似乎仍嫌不足,1999年底,我国工、中、建、农四家国有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7%、5.1%、3.0%、2.5%,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资本金要求。1999年我国农业银行总亏损额比较大,超过了工中建三行的帐面总赢利227亿元,即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合在一起算1999年实际是净亏损。1999年工行全行赢利39.3亿元,但如果把贷款逾期一年以内而应收未收贷息扣除,那么,工行全行实际上也是虚赢实亏的。

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设想

1.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第一,完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目前的货币市场交易量还比较小,交易工具也不多,有的货币市场如国债市场还处在相互分割的局面,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缺少有机的联系,这些情况都制约了间接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当前,要加大票据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建设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回购市场,允许更多的券商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以国债为标的的远期和期货效果,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第二,改革国有银行和培育竞争。我国金融业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不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今后除了要加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外,还要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可以在条件成熟的省份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城市合作银行,在整顿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的同时,逐步建立跨地区的金融集团,增强它们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三,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这些框架包括:(1)适当的准入政策;(2)加强银行管理,限制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过分承担风险的政策;(3)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跨国银行进行监管的政策。

第四,提高中央银行的技术能力。随着中央银行由直接货币政策向间接货币政策的转变,央行必须发展起预测准备金供给和需求的能力,估计货币乘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干预的最佳数量和时机。

2.加快国有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通过股份制改造,可有效地改善目前金融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单一、缺乏活力的状况。产权多元化可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率。金融机构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可以增大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如果每年都能够保持一定幅度的盈利,还能每年获得一次配股的权利,再次通过市场筹集资本金,有了这些资本金,就可以大大增强发展后劲。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还为引入外资参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外商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将会使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战略投资者,尤其是信誉良好的世界性银行,持有商业银行股份,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迅速采用现代银行业先进的经营方法。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会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具有竞争力,为支持长期的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许多与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相悖的问题,如冗员过多、机制过死、资产质量不高、管理技术落后等。股份制改造需要有很多条件,需在会计制度、银行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股份制改造所必须做的工作。

3.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根据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来决定资金的价格,从而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利率完完全全由市场自发决定。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它在1986年完全废除Q条例后,羌联储仍通过它所掌握的贴现率来操纵市场利率的变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也习惯于把联储的贴现率当成一个重要指标来看待。因此,所谓的利率市场化只不过是加大了利率由市场决定的作用而已。各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控制贴现率对市场利

率发生影响。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看,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式方式比较合适。可以先从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开始,按照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4.如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及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重组四家国有银行,国家建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已经从四大国有银行购买近1.4万亿的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了债转股的操作,推迟了到期的贷款和贷款利息的收回,并将这些债务转为对国有企业注入的股本。根据国际上处理金融资产重组的经验,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尽可能快速有效地处理不良资产,不要目标过多。“债转股”不应破坏全社会的信用基础,不应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在某种意义上说,“债转股”工作的好坏决定着金融改革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