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

心蛊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结构调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热点材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实现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新世纪五到十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动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实现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新世纪五到十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动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二、专题知识透视

1.经济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的构成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计划的主线,是战略性举措。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阶段。这种调整,不是一般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全面调整。

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三大产业的水平和效益。

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科技进步支撑。

3.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我国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基本结束,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工农业产品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重复建设严重,低劣产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迅速富裕,但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位置的劣势,人才和技术的缺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民族地区经济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农业的基础地位脆弱,农民负担加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从而影响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所以,必须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在加紧调整。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要敏锐地把握世界科技日益进步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趋势,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总之,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

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

4.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矛盾:

(1)三大产业之间的矛盾: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城乡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3)地区之间的矛盾:东西部发展不协调,差距拉大。

(4)产品和生产能力结构的矛盾:产品技术含量低,过剩与供给不足。

(5)产业组织结构矛盾: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度重复、分散、规模化、社会化、专业水平低,还未形成合理的企业群体结构。

(6)消费结构矛盾:城镇居民在向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性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遇到了体制和政策障碍,出现了“消费断层”;在农村,某些消费难以实现。

(7)金融结构矛盾: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8)所有制结构的矛盾:国有经济战线依然过长,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有待规范和提高。

5.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满足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2)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一方面要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使科技发展与结构调整互相促进,取得双赢。

(3)坚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

(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5)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之,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关键。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切实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6.经济结构调整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三是东部、中部发展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7. 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思路和要求。

(1)加快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第二,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老工业基地。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压缩纺织、冶金、煤炭、石化、建材、机械、医药、制糖、烟草等行业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冲破“一大二公”错误观点的束缚,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遵循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

(3)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及城市和农村间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必须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运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有条件的农村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农村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4)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遵循经济规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内需。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上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8.怎样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握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切实遵循经济规律。政府应将注意力转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尽快形成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结构调整新机制。

(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农民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视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5)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9.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结构调整的区别。

(1)过去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市场短缺的条件下,多数商品供不应求条件下,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2)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于产品结构的调整,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等。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全面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调整。

(3)过去在60年、77年、78年、79年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降低了发展的速度。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是

发展中的调整,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进行的调整。

(4)过去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单纯靠行政命令,直接指挥而进行的调整。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依靠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所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10.关于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

(2)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结构陈旧,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主要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缺乏等。这些状况严惩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作用。)

三、教材知识

关于经济结构调整这类题材通常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主要有:

政治方面:三次产业;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1949-1966年,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第二次变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第三次变革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职能、党的领导、国际竞争的实质等

历史方面: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经济的构成因素及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地位;建国后经济成分的变化过程(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农业的改革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我国旧中国工业布局特点分析春出现的原因、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历史影响;通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其工业发展的有关史实,分析其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影响。

地理方面: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

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

扩展资料:

经济结构调整的含义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等。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核心问题

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明显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导致了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下,外需高速增长、内需萎缩;而在内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资,造成了消费萎缩。就一个大的经济体制来讲,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很多问题,比如说外部条件变化,一旦外部消费没法提供,经济就发展就会很困难。

支撑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

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但不彻底。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恶化。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必然是投资高涨,消费受到挤压。从储蓄率来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增长得远比居民的储蓄率要快,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呈上升的态势,居民的储蓄呈下降的态势,这是高投资的来源,高储蓄才有高投资,高出口。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主要阻力

经济转型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三高一资”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性我们难以避免。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服务业严重滞后,重化工业比重畸高。

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内需。

第三点、政策上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出口,鼓励加工制造业。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我们国家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实际上是建立在比较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出现了为了出口而出口的现象,客观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励经济结构畸形化的结果。

特殊性

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过热通常是指总产出大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即国民经济的生产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资源可支撑的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有两种原因,其一是过度的需求增长,其二是结构性问题,而经济过热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的表现是通货膨胀。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看来,经济过热的出现,无论是需求过度还是结构问题,其最终的原因都是战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美国,6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时过度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致使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并且这种通货膨胀通过固定汇率制度传播到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此之后,盛行于英美的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开始对西方的经济过热进行治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久而久之,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便自然成了治理经济过热的主流经济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而言无非如下两点,其一,治理通胀和经济过热要以紧缩为手段,其二,治理通胀和经济过热要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无论是在拉美,还是在东亚,一旦这些经济体出现过热或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总是以紧缩政策作为首选方案推荐,甚至作为国际经济组织援助的前提条件;在原苏联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通胀现象,美国经济学家也是推荐以“休克”疗法来应对(即以经济衰退为代价来治理通胀)。

然而,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形成对比的是,单纯的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治理经济过热的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问题,而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发展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的最大区别在于制度因素的变化对产出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思维来思考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否过热及其治理问题。

调整目标

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给低迷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经济增长背后的结构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地暴露和显现,特别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扩张,引发了中国土地、能源及原材料的紧张;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原有的二元结构状况非但没有改善,相反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增长的年份中正在逐步拉大。为此,中央政府从新世纪伊始便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这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之后,再次对经济增长问题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缺陷

为了落实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战略,2010年一季度,中央政府开始对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全面干预,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进行治理,特别是对土地征用和信用扩张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轮治理投资过热无论从目标、对象还是手段的选择上都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治理也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各种对本轮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不同理解、分歧和预期也相继产生。产生这种分歧的核心问题在于这轮经济结构调整暴露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即微观经济基础的缺陷。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培育民营经济。但是,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总体格局稳定之后,前者自身发展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从民营企业内部来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试点始终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未进入民营经济部门;就民营经济的外部环境看,无论是直接融资市场还是间接融资市场,对民营经济的开放程度依然不够充分,因此,民营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地地方政府来实现的。本轮经济结构调整暴露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民营经济离开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否还能够生存和发展,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支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就缺乏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大型垄断企业,而大型垄断企业的发展是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上能够在一定时期中维持垄断利润,而分工与协调又要求在垄断企业的周围产生中小企业群。因此,在国外一个大型垄断企业一旦技术优势形成,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上。然而,中国民营企业与西方企业相比,明显地缺乏技术优势,特别是一些原创技术的优势,也就是说在技术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的规模增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时期很短,因此要能维持住规模经济的优势,必须要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的扶植和保护所产生的行业或地区垄断优势,即便如此,中国民营企业的规模优势的维持期也非常短暂,企业规模一旦做大,资金问题、管理问题、市场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状况是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周期的真实写照。没有大型企业可以依托,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就只能选择地方政府,作为企业争夺资源、市场和项目的依靠。而在这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与民营经济的利益追求是相一致的。

如此看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将治理对象锁定地方政府的过程中,无意中也涉及到了民营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约束问题,非一朝一夕的短期政策调控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既然民营经济问题已经暴露,至少在这轮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进一步政策手段的选择上,就应该避免采取极端的措施来加剧民营企业的紧运行环境,特别是抑制市场需求和增加企业财务成本的手段不适宜在今后的调控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