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把准园本化探究型主题活动的脉搏
思君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回归自然 把准园本化探究型主题活动的脉搏
回归自然 把准园本化探究型主题活动的脉搏无锡市阳山中心幼儿园秦兰“自然”在《汉语词典》中释义为(1)“自然”即“自然界”,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2)自然而然,按事物内部规律发展变化。在“十二五”课题《回归自然的幼儿主题探究型活动的研究》中,我园依托“社区桃文化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教育价值的开发为突破口,以自然的方式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探究型主题活动,让教育回归自然,把快乐还给孩子,实现幼儿自然的成长。现以全园性探究型主题活动“大美阳山幸福桃娃”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策略。一、品鉴自然之景——融合自然的乡土环境,回归物化环境的自然教育必须“还给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们在生活中探索发现”。幼儿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我园的探究型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回归本土阳山的自然环境,是“桃娃”获取“幸福”的源泉。(一)凸显乡韵、乡情,构思清新、活泼的园所环境。孩子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幼儿正是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通过与外界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不断发生认知和冲突而获得发展的。因此,回归自然的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开展强调从幼儿的生活环境人手,利用桃乡自然元素的清新与活力让园所环境溢满乡。引导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究,突出心灵的自然回归感。如:我园利用种植园地为孩子们的田间探究开辟了“小小桃林”,老师和孩子们穿梭于桃源里,感受那桃花簇拥的温情,“认识桃花”“我给小桃穿新衣”等科学实践活动轻松而真实地开展;语言活动“桃花瓣”,音乐活动“桃花朵朵开”则将课堂拓展于更广阔生动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体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实践,激发孩子对家乡文化的探究欲望。(二)营造主题氛围,支持本土元素的创造表达。我们必须“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在主题氛围的创设中,我们注重本土元素的融入,突出桃乡“返璞归真”自然特征,以帮助幼儿建构知识,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如:在班级主题墙创设时,桃枝、桃箱、桃袋创意的渗透和组合,让静态的主题背景灵动鲜活;又如:大班“夸夸蜜桃”活动中以图夹文的形式,生动展示水蜜桃种类、成熟时间表等科学性内容,孩子们创编的水蜜桃广告语,将本土元素由静态的呈现转化为动态的表现与表达;桃核、桃枝、桃根与桃叶等成为装饰活动中贴贴、画画、剪剪的素材,通过孩子对本土元素的探究,学会了发现、创造和表现生活中的美。(三)拓展教学现场,融入真实开阔的探究空间。孩子在真实开放的情景中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由探索发现,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此主题活动中,我们合理利用周边的开阔环境,通过远足、参观、访问等形式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们实地考察体验。如:带着孩子们徒步百果园感受农民忙碌艰辛的劳动场景,去参观桃博园感受那源远流长的桃文化等;每个班有目的地根据主题的实施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本土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根据活动的需要开展“农家乐餐馆”“桃源茶吧”等特色区域开放体验日,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体验,在游戏的情境中互动,拓展了有价值的探究经验。二、孕育自然之韵——体悟自然的人文气息,回归社会文化的自然自然蕴涵了人文的气息,才会变得富有神韵。有效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多方位、多通道对幼儿产生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增加孩子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使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成为一个自然的社会人。(一)品悠久的人文之韵,悟社会文化之深厚。社区中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是孩子们社会性探究的活课堂。我们在筛选主题资源时,充分利用阳山“以百年安阳书院为代表的儒家书院文化,以千年古刹朝阳禅寺为代表的佛教禅宗文化,以万亩桃林为代表的桃源农耕文化,以亿年火山为代表的地质科普文化”。为孩子探索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的阳山水蜜桃科技园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安阳书院”“桃文化广场”“水蜜桃市场”,成为我们激发幼儿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首选资源。(二)融独特人情之韵,悟社会文化之亲切。人力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中最富有社会性人际背景的资源,社区中有对阳山本土文化了如指掌的老前辈,也有研究水蜜桃种植的专家,就连每一位父母也都能成为最具说服力的专家学者!我们主要通过“种桃导师”“行家辅助教学”等形式,请他们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如桃园实践活动“我给桃树疏疏果”“我给桃花授粉忙”,由“种桃导师”带着深入田地了解水蜜桃,孩子学习初步的劳动技能;中班的亲子活动“大手小手显身手”,不仅使孩子们了解桃袋的相关知识,掌握粘桃袋的方法,更密切了亲子感情;活动中孩子们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容,让我们感到探究发现的种子在“人情氛围”的孕育下,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三、呼唤自然之行——探索自然的教学方式,回归儿童本性的自然自然的教育体现在教学中,应把幼儿的发展放在教学设计的中心,让教学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展开,让孩子在天性的展现中培养其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其潜在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一)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自然之约”,营造自由的空间。自然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取消“预设”而一味随心随性,而是更多关注幼儿的精神生活与发展,将“预设”柔化而赋予更多的弹性,使其在自主的空间自由、自然地发展。1.自然之“简”。在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时重“简约之美”,体现自然的“大气”,即“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给整个活动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幼儿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如中班科学活动“寻找蛀虫”分为“设置情境,引发兴趣”“寻找蛀虫,认识蛀虫”“消灭蛀虫,体验成功”三个清晰明了的环节。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其过程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蛀虫在哪里,也没有向其灌输“有木屑的地方就是蛀虫的家”,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观察桃树,找一找蛀虫可能会躲在什么地方,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语言简练,关注细节,注重留白空间。2.自然之“活”。一个好的探究主题的出现仅仅是理性思考的第一步,活动过程不可能像幻灯片播放,是基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会出现许多的意想不到,教师要在瞬息万变的过程中及时捕捉自然的教育契机。如:远足是孩子们在这主题中盼望的快乐大餐,我们发现以往的郊游,从地点到过程,孩子缺少亲历的过程,都是按部就班地“享用”安排好的结果,却忽略了如“郊游中的安全,郊游中的环保,我们的郊游计划”等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价值的因素。为何不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解决呢?由此生成的“我们将要去郊游”活动,通过统计、讨论、辩论、记录等多种方式,发展选择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做出合理决定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利用新的资源有机地引导,让幼儿的学习活动更丰富、更精彩。“活”的自然能帮助幼儿拓宽自由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二)关注真切体验的“自然之境”,支持真实的探究。自然的课堂,师生之间应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这种教育合力指引着教师根据幼儿认知规律、学习实际情况和认知方向,给幼儿学习以支持。(1)大胆体验,积极验证。主题探究中教师应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大胆猜想和假设,与同伴互相质疑,并在体验活动中验证。如体育活动“桃桩俱乐部”,老师通过变换材料的摆放位置,增强幼儿的参与性,滚、跨、绕、踩等多种不同技能都得到了尝试。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摆放树桩,自主设计活动方式,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这树桩只能自己一个人玩吗?可以两个人一起玩吗?可以一组人一起玩吗?”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幼儿把树桩重新搭配组合,玩出更多的花样。于是绕桩跑、踩梅花桩等等多种集体形式,在幼儿的大胆体验和积极验证中产生了,桃树桩“活”了起来,使孩子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2)关注个体,分享交流。教师应积极关注每名幼儿,对幼儿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冲突保持高度敏感性,在幼儿面对探索产生困惑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如在社会活动“欢迎您来阳山旅游”中,幼儿通过交流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善墙面的直观布置,使幼儿更明确了幼儿园附近的道路。孩子们围在一起看看说说,在与墙面环境的互动中,对家乡周围的路越来越熟识,幼儿的个体经验得到了拓展。整个过程都在幼儿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中进行,幼儿可以分享教师的丰富经验、幼儿之间成功的经验,良好的互动使信息不断碰撞交汇。(3)师幼互动,支持无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是对幼儿探索行为的一种肯定,也可以通过提问,提供类似经验,提出多种方式建议等,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点拨,提供了隐性的支持。如在“我为桃花授粉忙”中,孩子们的问题接二连三,提出了对传统授粉办法的质疑,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老师用“你们的想法真是太有创意了!咱们就来为农民伯伯设计一个新型的授粉用具”这充满激励的话语把问题抛还给了孩子。经过孩子的自由交流和教师、家长的互动与准备,在生成活动“新型授粉机”中,大家踊跃畅谈自己的设想……我们将设想提供给镇农技站的叔叔阿姨,他们的充分认可让孩子的信心倍增。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兴趣点并参与活动的过程,将学习授粉技巧的活动引申到新型授粉机研究范畴,引发了新一轮的兴趣,有效地使园本活动向纵深发展。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行动本来就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自然的事情无需强制。”在回归自然的探究型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创设自然情境,关注真实生活,拥有自然情感,发现真实问题,关注自然赋予教学的生命与力量,成为“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取之不尽的活源头”,真正让幼儿生在其中,自然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