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 素质教育的哲学观的论文
和谐共生 素质教育的哲学观的论文
[摘要]顾明远先生60年的教育经历积淀成了厚重而丰富的教育思想,凝练为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哲学观。先生指出,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自己;学习应该鼓励合作,不应强化竞争;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坚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信条。我们应不断学习先生的教育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探索系统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顾明远;教育思想;和谐共生;素质教育
顾明远先生执教已经60年了,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先生厚重而丰富的教育思想。作为先生的学生,我非常幸运,虽然我阅历不深,但可以从先生那里获得经验;虽然我知识综合不够,但先生可以帮我扩大视野;虽然我知识结构起点不完整,但可以通过与先生的密切交往,凝练教育的核心价值。学习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需要细细品味,需要区分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小技巧;什么是大思路,什么是小方案。近年来,先生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呐喊,提出了很多切中时弊的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共鸣。我认为这一系列的重要观点都凝练在先生的和谐共生哲学观上。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哲学观,使先生的学术张力青春永驻,使先生的人格充满魅力。
一、四个正确对待
素质教育表现在哪里呢?先生认为,可以表现在“四个正确对待”上: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和正确对待自己。深入浅出地表达深邃的教育思想是先生的风格,这四个正确对待以其鲜明的指向体现了先生和谐共生的哲学观。
我们处在以科技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挣脱了各种劳役的同时,也进入一个以技术为本的世界。人们在效率、利润的追求中,逐渐淡化了自己应有的价值情感,变成了庞大的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的零件。每个人在规定的角色位置上,通过一种有序的内部等级制度,展开彼此间的竞争,达到晋升的目的。学校和家庭成了无法躲避的场所,孩子们生活在其中,被动接受心灵隔离性质的应试训练,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丰富的爱心和同情心。少年弑母案、马加爵案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力图伸展是人之本性。每个人都希望占有更多资源发展自己,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会出现冲突。然而,个人生存所需的许多资源只有通过别人才能得到,所以,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互相依赖的一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对他人的依赖愈来愈多。从本质上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组织及人与社会之间不应该是相互掠夺、互相争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社会的应然状态是和谐共生的,教育怎么办?先生的四个对待,已经给出了答案。学校是培养学生和谐共生的场所,应该在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情感需求,陶冶乐群性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共同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现实距离太远。其实它并不抽象,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有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和谐相处、正确对待荣誉和挫折,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不应强化竞争
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本来就不应该鼓励竞争。教师的责任就是用高质量的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指导他们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师高质量的教学下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还要强化什么竞争?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也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争价值、竞争思维与竞争理念一直主导着社会组织的变革,竞争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也成为日常话语和制订教育政策的选择方案。竞争冲击、消解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激发了教育活力,提高了教育效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行现代教育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及进一步促进学校组织发展方面力所不及,甚至由于过度竞争而造成了诸多问题。
竞争导向的学校组织发展目标是提高升学率,这有意或无意地排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教育目标功利化弱化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与民主性受到损害。
现实中,从宏观要素到微观要素均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现象,造成教育发展的偏差,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显然,过度的竞争是引发问题的根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竞争的边界,探索教育合作的内涵,凝聚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以合作为导向,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营造相互促进的教育环境。
近年来,先生多次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引起了强烈反响和讨论。正如先生所说的,那种评先进、评“三好”,都是把对成人的要求搬到了学生中来,是不符合青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青少年儿童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定型,他们的发展也不是线性的,有时会犯错误,会有曲折,现在学校中提倡的竞争只是扼杀个性的竞争,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也密切关注社会对这一观点的反应,据网络调查统计,70%多的人同意先生的观点。其实,只要你认同素质教育,只要你认同和谐共生的哲学观,那么就会发现先生的观点是大智慧、大思路。借用一位诗人的话: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与这一目的没多少契合度的制度。
三、开展和谐教育
先生最近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和谐教育就应该从多种视角、多种标准来评价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最终实现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不是把某个学生评下去。没有绝对的好学生和坏学生,只有某些方面甲学生优于乙学生,某些方面乙学生则优于甲学生。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开展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学校协调多方面的工作,如,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具体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教育和人三者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变个体需要为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总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因此,和谐教育必须以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同时,教育也要满足每个个体自身和谐发展需要,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需要。
先生认为,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模式”。在这种统一的政策下,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必然存在大量不适应的状况,由此引发了德育实效性不高、学习负担过重以及厌学情绪滋长等矛盾的产生。开展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共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灵活的办学机制与之适应。开展和谐教育,改革现行的过度统一的教育政策是必由之路。
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先生的教育信条。先生说,教师如果能够坚守这个信条,教育就会成功。教育的爱建立在研究学生、理解学生与相信学生的基础上。他希望教师用更多的时间研究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歧视和放弃学习困难的学生。师生的和谐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爱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只有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爱,对学生充满了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有了这种充满爱的和谐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先生的呐喊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教育的召唤。
胡塞尔认为,科学不断成功和科学理性成为主思想使得人们把科学世界泛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忽视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当前我国教育困境与当年的欧洲惊人相似,教育同样被封闭于科学世界而偏离了作为自身根基和意义源泉的生活世界。从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教育的根本旨趣和最终目的是使人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在一般意义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是指个体在与社会共同体的进步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和谐共生。教育不仅仅只是实现未来生活的手段和工具,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生活的意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将教育作为通达生活世界的工具,而是将教育本身看作生活世界本身,看作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成法律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让教育充满爱,就是给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一个支点。只有充满爱,才是真正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和谐共生的。先生的这一哲学观使素质教育有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系,不再无所适从。我们学习先生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勇于面对教育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探索系统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以先生为榜样是吾辈奋力进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