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教学设计
《马说》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说》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导语:世人常常感叹机遇不至,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难遇上一个欣赏自己的伯乐!于是,古之文人常抒发出不平之鸣,从屈原的《离骚》到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直到韩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幕时常相似的画片: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不令后人为之扼腕长叹!
在唐风的天空里,值得后人称赞的还不只是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人带来的震撼,更在于他这种“以文为诗”,诗文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他的倡导下,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而代以先秦两汉散文的特色,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震撼千年的影响,于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运动”中诞生了;于是,在唐风宋韵中,又站立起了八个顶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马说。
2、文体知识:a,关于韩愈字、作品。B,关于说,马说,什么意思?是马要说话吗?(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过的还有《爱莲说》,以后还会学《师说》、《捕蛇者说》
二、朗读:
1、范读。
2、又到了单独吹竽的机会了,谁愿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学点评他吹的怎样?优欠、有无问题。(调吹的准不,轻重缓急、情吹出来了吗?)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请同学这样啊:对照注释及资料,口头翻译,可以同学间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2、(--分钟后):请同学们提出质疑不解处、困难处。例: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3、老师也提几个小问题来考考你:答案均板书在北侧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可以两个人一块儿找,比如“食”。明确:食(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本领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够)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几个通假字:食通饲,见通现,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说说这三个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4)说说两个其字的用法: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其1表反问语气,其2表感叹语气。几位同学试读。建议“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句号该为感叹号,哪一个好?给编辑部去一封信)
4、请一位同学通译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
1、明确:其真不知马也。因为缺少了伯乐的眼光,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将会——怎样?被埋没。
五、找出被埋没的遭遇表现?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六、不认识千里马的人对千里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明确:曰,天下无马!……更荒唐可悲的是,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驹面前说,天下无马。作者发出了增样的感慨呢?呜呼……
七、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的故事吗?
强调:人的故事:《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板书: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识得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埋没、扼杀人才的人
托“其真不知马也!”的.故事—托物言志(或)—言“埋没人才”的道理
总结: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揭露和控诉。
八、拓展延伸
那么,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1、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九、作业:背诵课文
结语: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生不逢时、知遇之难,今天,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不愁没有伯乐,只怕没有真才。我希望你们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来的千里马。能做到吗?(能!大声点,能!再来一遍,能!)
《马说》的教学设计2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
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2、关于文体
3、关于背景
4、关于伯乐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课堂练习
做课后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第二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关人才的警句。
二、新课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四、总结
五、学生分段背诵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三。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三、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无限痛惜──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马说》的教学设计3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马说》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的教学设计6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⑴ 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⑴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⑵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
⑵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⑵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的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学的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此处上课时,学生可能找依据,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饱,力不足”,当然是正确的,如此,即可也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马应该怎么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样可以将相关语句翻译分析,掺杂其中,全面准确。)
2、 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 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自由言说)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马 说——韩愈
而:表示转折,然而; 是:这; 或:有时; 且:况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马说》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毛主席曾说: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有才能的人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简介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五、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pian )死于槽枥(caoli )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xian )外见:表现出来。③食(si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④策之不以(按照)其道(名词动用,鞭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其真无马也(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助词,是在意义)而不能通其(代词,它的)意只辱于奴隶人之(助词,的)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代词,它)不以其道一食或尽(吃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识马、不知马)
4、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指什么人?(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食马着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千里马的遭遇怎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6、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后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不同,第一段,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和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愤怒的谴责。第三段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嘲讽之意。
7、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讨论体会、分析写作特点,练习写作
过程:1、按提纲背诵课文
2.分析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从正面提出问题,从反面展开议论
3、讨论:学了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马说》的教学设计10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⑴ 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⑵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马说》的教学设计1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⑴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⑶ 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⑷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⑸ 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⑹ 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五、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的教学设计12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马的内涵太丰富了。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六)扩大阅读:(课下)阅读韩愈的《龙说》、岳飞的《良马对》附:《良马对》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已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马说》的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马说》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的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实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走进马的世界(搜集带“马”的成语的与马相关的文学作品)设计意图: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把学生带入了文章情境之中。
(二)、解读文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了解“说”这种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朗读课文,走入文本1、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这样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中,便于让学生模仿录音从整体上感知课语文) 2、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准确、不读破句)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并评析(语速能够通过句子的节奏来处理;语气通过度析特殊句式如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来读出作者的感受) 4、学生试着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感知课文、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展开“请让我来协助你”的活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水平及关心协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课件显示疑难句子(师生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水平,积累文言文的知识) 2、请三名同学串讲文意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解语感、语气实行朗读) (五)精品细读,品味意境1、通过朗读课文交流自己感悟出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课件显示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相印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本文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呢? 4、提示托物寓意的写法5、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再次配乐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写法,读出意味和情趣来,要声情并茂,铿锵悦耳) (六)、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七)布置作业: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书信,抚慰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六、板书设计
《马说》的教学设计14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马说》的教学设计15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
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积 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 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
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 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