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背后随笔
教育的背后随笔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背后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背后随笔1
现在有很多商场,购物中心都开设了儿童游戏区,其中多以电动化游戏器材为主,这种新兴的项目以其卫生,安全,新颖,高科技含量等优势深受父母与孩子们的欢迎。
然而,仔细观察后,我却发现,完全电动化的游戏器材却常常受到冷落。特别是电动翘翘板和电动摇马。孩子们充其量是将它们当作整个娱乐活动的过渡,仅仅是爬上去”感受”一下,就立刻下来了。我不禁觉得奇怪,在幼儿园,翘翘板和摇马都是孩子们户外活动时最喜欢的游戏器材,为什么在这里却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
思考后,我推测,问题很可能出在”电动”上。与传统的翘翘板,摇马不同,首先,电动化后的游戏器材大大降低了游戏的难度,游戏难度本身是游戏具有吸引性的原因之一。其次, 电动化后的游戏器材削弱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而幼儿的'自主性往往为幼儿带来活动的愉悦感。
传统的翘翘板和摇马都是利用孩子自身的重量加上自身的小幅度运动使游戏器材动起来。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却可以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中”我”的作用,即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而当它们被”电动化”以后,幼儿不再要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某些”体验”,会使幼儿产生自己与游戏无关的感觉。试想,当一个幼儿在游戏中连”我”都找不到,本应该作为游戏主体的幼儿却身心游离于游戏之外,这样的游戏活动又何以让幼儿产生愉悦感呢?那么幼儿冷落它们也就不奇怪了。
教育的背后随笔2
前几天,我发现有几个孩子不想玩雪花片,虽然其他孩子还是玩得不亦乐乎。看着超超一脸没劲的表情,我很想钻进他的肚子里探个明白,他到底为什么不想玩?
“你跟我说说理由,为什么不想玩雪花片?”答案很直接,就是不想玩,不好玩。我让他观察其他孩子,问他:“你觉得他们在玩雪花片时候好玩吗?”(答案是肯定的)
“那你跟他们一起去玩好吗?”我在他耳边悄悄地说。“他们不跟我玩的,这个玩具不好玩!”这是他心底的答案。我终于明白,原来是没人跟他一起玩,他需要一个或几个伙伴一起玩。“没事,没有小伙伴我就充当一下你的伙伴角色吧!”看出他的心思,我接过他手中那几乎要被抛弃的雪花片。
“雪花片其实很好玩,也有很多种玩法,你知道吗?”我对着稍稍来劲的超超说。他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我逐渐引导其玩起雪花片。在玩‘谁转的'久’比赛时,不知不觉,我们俩的周围已经围满了小观众,小观众们各个跃跃欲试,都想要和我们一比高下。渐渐的,超超融进了这个玩转雪花片的游戏当中,融入到群体中。看着超超已经不需要我,我悄悄地离开了他们的游戏行列。
游戏在他们的欢声笑语中继续进行着,友谊在雪花片的比赛中蔓延着······
有时,孩子不想玩,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玩伴,一种引导而已······
弯下腰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笑、一起快乐着!
教育的背后随笔3
“小宇,别和龙龙说话了,快过来认真听老师讲。”“雪儿快一点,小朋友都喝完水了,今天你又是最后一个。”“旭旭,拿好旗子站好队,准备做操了。”“思思,快把玩具收放好,我们要学习了。大家都在等你。”“小毅,叠被子快一点,老师要抬床了。”“琛琛,你怎么还没有穿好衣服,太慢了,小朋友都已经吃完午点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于以上老师催促孩子的言语,让他们加快速度,以完成老师要求做的事。显然,教师带着一种不耐烦和急躁的情绪。因为老师这样催促孩子做完教师计划好的或事先安排好的事情,就可以让教师精心策划的活动“顺利”完成,或者可以按照作息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一项一项地进行活动。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全班幼儿的同步活动,便于老师更好的管理。可是,被提醒后的孩子心理会怎么想呢?小宇真的会仔细听老师讲话吗?他的心里会想…;雪儿快速的'把水喝完,但是她会忘记自己是最后一个吗?她心里会想…;旭旭在被催促后身体站得笔直,但是在他心中会想…;思思把玩具收放好,和小朋友一起开始学习,可是他的心中会想…;小毅把叠得并不整齐的被子放在床上,离开了卧室,可他的心中会想…;琛琛取走了午点在大口地吃着,她的裙带还没有系,裙领也没有翻好,她边吃心里边想…
孩子们虽然迫于“威严”顺从了老师的“催促”。但殊不知,在老师督促的背后,他们也许会想:“其实,我在认真听老师讲话,只是我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和龙龙商量一下,只用一点点时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完我就会继续听。”“我杯子里的水都快到杯底了,不需要催促我就很快喝完了。”“我已经要准备做操了,给我一点点时间,我就站直了。”“我已经把玩具送到柜子里了,就比小朋友晚一点点。”“老师每天都要帮小朋友整理被褥,太辛苦了,我只是想把被子叠得整齐一些,这样老师就不用重新叠了,所以我的速度慢了一点。”“我穿衣服慢是因为刚才帮助了其他小朋友穿衣服,帮他们系拉锁,老师应该表扬我。哎,真让人伤心。”
孩子们的好胜心很强,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表扬,得到夸奖。是啊!假如,教师不是不耐烦地催促,而是改变为耐心地等待或给孩子的时间再延长一点点,我们会看到什么?会不会看到小宇悄悄跟龙龙讲完话赶快转过头来认真听老师讲话;会不会看到雪儿喝完水,有序地将水杯轻轻放进格子中;耐心等一下会不会看到旭旭站得笔直,精神抖擞;会不会看到思思走进小朋友当中,专心认真地开始学习?会不会看到小毅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当他听到老师表扬时脸上愉悦的笑容,以后更加体验老师的辛苦?会不会看到琛琛兴奋的走到老师面前,讲述她帮助朋友的经过,得到老师的赞许之后会更乐于帮助他人。那时他们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自信和快乐。可是我们的老师总认为自己安排好的事是重要的,孩子没能按照老师意愿执行,便是急躁的催促。可是,老师,您曾想过吗?孩子此时是不是也正在做一件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事呢?为什么不能多给孩子一点点时间?耐心地等待一下他们呢?
虽然没有严厉的批评,但也许正是因为教师一句不经意的催促让他们感觉心里不好受,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落后的;也许正是因为教师一句不经意的催促,忽略了孩子良好的初衷或纯情的善意;也许正是因为教师一句不经意的催促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老师接纳与理解,小小的心灵受到一点点颤动,自尊心受到微微伤害。
《纲要》中提出老师要尊重儿童,但真正的尊重不应只表现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真正读懂孩子,做到宽容、理解、接纳、赞扬…避免教师这种“自我中心”不耐烦的催促,无视孩子的所思、所想。
教育的背后随笔4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径相同,有的认真听讲,坐的很神气,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涵涵,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树真好》,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涵涵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涵涵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是老师也要锲而不舍,坚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日复一日,帮助孩子改掉“插嘴”的毛病。
教育的背后随笔5
聪聪今年3岁,上小班,是个漂亮的小男孩,第一次见面,我就被他明亮透彻的双眸深深吸引住了。可在日后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经常一个人木然地呆着,而且语言发展存在一定滞后。
吃午饭时,孩子们都陆续开动起来,聪聪却东看看、西望望。老师提醒后,他才皱着眉头指着饭说:“喂。”
一个来园的早晨,妈妈走后,聪聪除了叫着“妈妈,妈妈”,就是用手一个劲指着。一开始我以为他想让我带他去找妈妈,仔细一看原来是指墙上的钟,到底什么意思呢?再问,他也只是伸出四个手指,张了张嘴,仍没有表达出确切的意思。
自由活动时,聪聪独自坐在座位上,不和其他孩子交流,虽不时看看旁边孩子正在玩的玩具,但无其他反应。我对他说:“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他只是怯怯地指着玩具说:“哥哥、玩具。”仍旧未曾离开自己的小椅子。
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在聪聪的一日生活中,为此我与他的家人进行过多次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到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惜字如金”的背后
因为爸爸工作较忙,聪聪的生活起居、入园前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妈妈照顾,聪聪的语言多以单词为主。入园后因妈妈要工作则由奶奶负责接送。
聪聪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穿衣吃饭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直由妈妈包办。奶奶是退休的小学教师,对于我发现的问题也有同感,且与妈妈的教育理念经常有不同,奶奶要求孩子样样事情都自己尝试做,常常忽视孩子的能力所及。因此聪聪经常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中不知所措。
1.成人不科学的教养观念
儿童语言的发展需要语言刺激,且越早越好,否则可能会滞后甚至出现障碍。聪聪每做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妈妈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与人交流的机会就被一点一点“剥夺”了,使得他在两至三周岁这一语言发展关键期缺失了很多应有的语言学习机会。
2.自理能力弱,缺乏自信
聪聪语言发展滞后与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他自幼的生活起居都由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入园后与其他孩子的'差异明显表现了出来,一下要面对诸多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问题,顿感“无能为力”,变得缺乏信心,无法主动与人交往,沉默、孤单成了幼儿园生活的常态。
3.家庭成员教养观念不一致
聪聪家里有三种不同的教养方式:爸爸的忽视、妈妈的包办和奶奶的强势,三人并未就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也并未尝试沟通,尤其是妈妈和奶奶的矛盾不断激化。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平生初次经历分离的聪聪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更谈不上陌生环境中安全感的建立,无形中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大家不开心都是因为自己,因此在家讲话就更少了。
几点建议
1.不回避、夸大问题,和孩子一起建立自信
要使孩子能大胆开口表达,帮其重新建立自信是关键。家长要冷静面对,从简单的拿调羹做起,以耐心、鼓励的姿态,尽可能帮他克服畏难情绪。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聪聪是一个爱唱歌且节奏感非常好的孩子,每次在宽松的角色游戏时,他都喜欢到小舞台上为大家表演,每每这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大方、自信,且口齿清晰。为此在游戏讲评时,我都特意请他到全班孩子面前表演,大家一次次认可的掌声帮助他逐渐找回自信,弱化不足。家庭和幼儿园双管齐下,孩子在感受进步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自信心增强,也会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游戏中创设愉悦的说话环境
在游戏环境中,幼儿是最放松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结合游戏情境从短句的学习开始,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说“我想和你一起玩,我要和你玩积木”等等,给他做示范。当然有时孩子在互动中会简化句子,如只说“和你玩”,此时成人应适时装装“傻”,适当耐心等待,以刺激他大胆用完整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表达的流畅先于正确的原则,切勿因为急于纠正错误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积极性,应让孩子感觉到语言学习是有意义、有意思的过程。当孩子能自觉自愿、流畅地表达时,再通过启发和示范,逐步引导他自觉纠正错误,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家庭成员构建一致的教养关系
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年轻父母需加强与祖辈沟通,平时就一些问题向长辈请教,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双方都积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取得一致。这样既尊敬了长辈,为幼儿树立孝顺的榜样,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理解,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4.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需和幼儿园合作。幼儿园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且较科学的,家长与教师多交流,一方面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语言方面的表现,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向教师学到科学的语言教育方法,全面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教育的背后随笔6
离园时,我留下了清蓉妈妈,想和她交流一下最近几天清蓉的表现。
清蓉去旁边搭积木了,我有些心急地和清蓉妈妈聊起了清蓉在园不乖的表现,边说还用动作演示给清蓉妈妈看。清蓉妈妈似乎对清蓉也有很多不满,不停地数落着清蓉在家的诸多不是。我俩聊得投机,彼此发泄着对清蓉的不满,却不知清蓉何时来到了我们身边,她满脸不快地用手使劲拽着妈妈的胳膊,想拉着妈妈往外走。
我问:“清蓉,你怎么不搭积木了?我再跟你妈妈聊一会儿。”清蓉妈妈也将清蓉的手推开,用手指了指积木,暗示她继续去玩积木。
清蓉很无奈地走开了,我和清蓉妈妈再一次聊起了如何教育清蓉的问题。可是,没过几分钟,清蓉又回来了,她听着我俩的交谈,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扯着妈妈的衣服吵闹起来,哭着要回家。
清蓉妈妈恼火了:“你怎么回事啊?没看见妈妈正在忙吗?你就是这样不乖,不听话,我和老师再聊一会儿。”听着清蓉妈妈的指责,我突然意识到,这对清蓉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些什么呢?带给孩子的,全是不好的`负面信息!
我急忙打断了清蓉妈妈的话:“清蓉,老师正要向妈妈表扬你呢,你做值日生为小朋友们服务,大家都说你很热情。”清蓉果真停止了哭闹,清蓉妈妈也意识到了什么,接着我的话说:“是呀,清蓉在家里也经常帮我端碗,只是不肯好好吃饭。”
“清蓉,妈妈希望你在家自己吃饭,老师呢,希望你能为其他小朋友做榜样,带着大家一起玩,老师知道你一定能做到的!”我借机提出了要求。
清蓉点点头,笑了。我也释然地笑了,孩子是敏感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与其在背后议论孩子的缺点,不如当面请孩子一起参与讨论,相信孩子一定能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中肯评价,一定会愉快地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教育的背后随笔7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接受过教育,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有的家长不惜花重金在孩子的教育中,从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优人一等。殊不知给孩子太多压力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注重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尊重孩子。教育背后是素质,不能让教育蒙上利益的污垢。
如今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事物的欲望也不断上升高度。当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不例外。现如今的孩子,小小年纪本领却都不小,他们有的精通乐器,有画画的,学体育的,学英语,奥数的。这不近日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孩子报了情商培训课引来一阵热议,有的家长认为太贵了,不如报补习班,有的说,情商培训课是速成教育没有用,其实不管怎么样,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更好。但是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花再多的钱,当孩子不喜欢时,那都是白费,教育方式多种多样,选择自己合适的。
情商高低其实并不取决于上不上情商培训课,而在于平时日常生活中和人的交流与高超的说话技术。就如数学考过一分的`马云来说,他算是低智商,但其貌不扬的他情商却很高。说话无懈可击。他没有专门培养过自己的情商,他只是专注于生活,在平时和人的交流中不断练就了他的高情商。
情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确实很重要,当在颁奖典礼上,情商高的人把现场嘉宾观众逗得哈哈大笑,整个舞台都成了陪衬。而情商低的人有时会把自己带入尴尬的场面中,情商高会让人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发展,黄女士让女儿上情商班初衷没错,但情商高低并不取决于上不上培训课。
花重金上培训课,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教育并不取决于钱的多少,教育的背后是为培养素质,而素质的培养又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专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味教育,让我们在生活中体味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不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学习。
教育的背后随笔8
玩玩具的时间到了,我反复提醒洋洋,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他点了点头,可我还是不放心,因为他每次都答应的好好地,到时还只犯老毛病。
我给每个孩子分了一些玩具之后,孩子们开始玩了起来,我就在离洋洋不远的地方观察他。果然,没多久,他开始“重蹈覆辙”,只见他一会儿从那个小朋友身边拿点玩具,又从那个小朋友身边拿点玩具,并且很迅速的插在自己的玩具上,还时不时的晃着大脑袋。我不动声色的继续观察。
又从别的小朋友身边插好的玩具上拔下来插在自己的玩具上,而那个被抢玩具的.小朋友却不敢出声。我恍然大悟,洋洋屡屡抢别人玩具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以往每次分玩具,为了图省事好收拾,我总是分一些留一些,不全分给小朋友,而洋洋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每次总能插出一些比较复杂的玩具来。原来他的玩具插完了,有没有多余的玩具来继续玩,才去抢别人的!这也不能怪洋洋,我也有责任。于是,我马上将玩具盒里的玩具全倒出来,都分给了小朋友,又多给了洋洋一些!
“大吊车,大吊车!老师,你看,我插得好不好看?”洋洋用手举着高高的玩具让我看。“真厉害,真棒!”此时,兴奋也笼罩在我的心头。
教育的背后随笔9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径相同,有的认真听讲,坐的很神气,有的则是偶尔会走神,还有些孩子更是喜欢在上课时插嘴。班上的几个小朋友经常会在老师上课时情不自禁地插嘴。在上课时当老师提出问题时,还没等大家举手,等老师请他站起来回答时,几个爱插嘴的小朋友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后面的小朋友也照着他们的样子说个不停,次数多了,我也很生气,并告诉那些爱插嘴的小朋友,老师不请那些不举手的小朋友。
每个班都有些爱插嘴的小朋友,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说明他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停的“插嘴”又会干扰课堂活动,老师也很苦恼,但又不能太直接地去批评他们,因为这样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的.给他们“冷处理”。不举手的小朋友,老师不会请他回答问题的。当然,习惯不是一时半会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只要我们老师坚持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我相信,孩子们的毛病会改掉的。
教育的背后随笔10
刚上大班的孩子,有的很自豪,早晨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俨然一个小学生的样子;有的适应能力差,来园时有些闹情绪,我们班的辰辰小朋友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几天一直是妈妈来送,姥姥来接。每天早晨她都能找出各种理由,如:肚子疼不舒服了,小朋友不跟她玩了,她没有好朋友了等等,哭闹着缠着妈妈,躲在妈妈的怀里,很伤心的抹着眼泪,真有点难分难舍的样子,老师费了一番功夫,才把她安抚好。可接下来一天的时间里,她一会儿告诉老师肚子疼,老师给她摸了摸,观察发现没什么问题;一会儿又说手指疼,一看只是起了个小皮皮;一会儿又说耳朵疼;一会儿又说脚疼;一会儿又说……就这样一天不停地折腾着。
刚上大班,老师对孩子还不是太了解,是不是家里太娇惯了呢?可我观察了几天发现,她没有感冒,却带来板蓝根,让老师中午给她冲着喝。留着小蘑菇头型,不用扎小辫,却带来皮筋,午睡起床后,也加入了梳辫子的队伍中。特别是有一次,壮壮小朋友拉肚子,肚子疼,我用热水袋给他上热敷,这时她突然也很痛苦的样子,说肚子也疼,眼泪都流了下来。这孩子怎么回事呢?真像个小大人,整天察言观色的,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对哪个孩子亲近了,她会马上跑过来,说这儿疼,那儿不舒服了。
一天发生的一件事,终于让我恍然大悟。傍晚接孩子的时间到了,进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陌生男子,询问得知原来是辰辰的爸爸。可辰辰并没有和爸爸打招呼,而是异常兴奋地跑到了好朋友小颖面前,摇晃着小脑袋,噘着小嘴,炫耀着大声喊:今天我爸爸来接我了。好像她想让全班小朋友都知道这事似的。当时,我被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愣住了,心想,不就是爸爸来接孩子,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对,我感到其中肯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第二天了解得知,辰辰的父母离婚了。她有两个家,一个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和辰辰,一个家里有姥姥、姥爷、妈妈和辰辰。哦,我连想到早晨来园一直哭闹不止,以及她一天中的异常行为背后的真实隐情了。
辰辰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白白的`圆圆脸,非常讨人喜欢。可由于这种非传统三口之家的特殊家庭形态,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希望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老师地关注,没有自信,自私自利,整天心事重重,非常敏感,不能完全走进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童心世界里。长此以往,这不能不说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她的人生观没有影响。当下,像辰辰这样生活在特殊家庭环境的孩子多了起来,如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可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更多的关心她,给她爱的温暖。
这以后,我每天都会关注她,找机会让辰辰表现自我,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她慢慢树立自信心。走近她,拉着她的手一起和小朋友做游戏,让她感受到周围人对她的爱。通过讲留守儿童和孤儿院小朋友的故事,让她理解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让她知道要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也更知道要感恩和惜福。经过了大半年的努力,辰辰早晨来园哭闹的现象没有了,身体的“疼痛”也少了许多,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其实医治心灵的“疼痛”比身体的“疼痛”要困难得多,我背负着重任与她一起快乐前行。
教育的背后随笔11
一天,我正在户外组织孩子游戏。突然,旋旋大哭了起来。问及原因,他身边的聪聪掐了他一下,红肿的伤口告诉我,聪聪掐得很用力。我非常生气,把聪聪叫到身边,大声问:“你为什
么掐小朋友?”聪聪瞪着大眼睛,迷惑的看着我。
吃完午饭,快午睡了。我见聪聪情绪还是很低落,就把她抱过来,摸着他的小手说:“老师喜欢聪聪,但打人的聪聪我不喜欢。”聪聪眨巴着他那乌黑的眼睛说:“可是,我高兴,我喜欢他。”我惊讶了,那有喜欢别人就掐别人的?“妈妈喜欢我就掐我。”痒痒咕囔着。
下午,我特地跟聪聪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聪聪和她妈妈的.关系就像朋友,有时打打闹闹,高兴时喜欢掐掐聪聪可爱的小脸蛋,拍拍聪聪的小手。
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聪聪攻击行为背后的动机——那是喜欢,友好的表示,是对他妈妈向他表示友好的模仿。
对大人来说,孩子是一个谜。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我们大人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等待,多一些思考,给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秘密”的机会。我懊悔自己当时的冲动。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相同行为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动因。
针对聪聪的“攻击”行为,我与他家人达成了一致。在家里不再掐孩子而是拥抱孩子。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聪聪知道对人的喜欢的方式有多种,掐人是不对的。
教育的背后随笔12
幼儿园中眼花缭乱的积木,五彩的贴纸都是孩子的最爱.在他们眼中,这些是幼儿园吸引他们的关键.但今天在这"小金花"贴纸的背后却有着一段故事.
中午给睡觉乖的幼儿发了小金花,看到孩子们头上的小金花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我感到无比的宽慰.下午上了音乐课,孩子都很感兴趣,"今天小朋友都很认真,所以老师要给你们发小金花."我找了一下,教室里没小金花了."周雨乔,你帮老师把午睡室的小金花贴纸拿出来."周雨乔是一个很乖很懂事的孩子,请她帮忙我很放心.可是,等了很久还是不见她出来,我又请另一幼儿去看看怎么回事.一会他们俩出现在我的面前"老师,我们找不到小金花,办公室里也没有."于是,我亲自出马.果然,刚刚还在午睡室睡觉的一张大贴纸不见了.这时,我脑海里冒出了我不想冒出的念头,我再仔细的将教室和午睡室找了个遍,结果一样."会不会是隔壁班的教师没有了来借点呢?"我相信肯定是这样的.很想就这样算了,也有可能是我放在了别的角落里.忘了.但是这两种现象存在的太渺茫了.隔壁老师来借肯定会跟我说一下的,况且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是从他们那要来的.想了又想,琢磨来又琢磨去,还是不能就这样解决.不管结果怎么样,事情还是要解决的.于是乎我利用孩子的弱点进行心理战术.
我回到教室里,严肃的对孩子们讲到:"我刚刚去看了一下我的电脑,我知道是哪个小朋友拿的,因为我的电脑已经把他(她)拍下来了.我请这个小朋友把小金花拿上来,要不我也没办法了,警察叔叔要来抓了.""老师,我没有拿"很多孩子都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好,现在我们都把眼睛闭起来,我们一起数到十,请那位拿小金花的小朋友把它送到钢琴上,如果不拿出来我们就报警让警察叔叔把他(她)抓走吧.""一.二.三.四......."数到十的时候,我很紧张,因为我知道没有小朋友上来.这次是真的冤枉孩子们了."十到了,怎么小金花还没请上来啊?"就在大家盯着钢琴上还是空空如野,并没有出现小金花的时候,静静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小金花."小偷.小偷.偷东西""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我们以前的积木肯定也是你拿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孩子们激动的情景让我有点意外.看到孩子们都向静静进行攻击,我马上找到了帮她的方法"其实,今天是老师和静静给你们表演变金花的游戏,是老师请她来表演的,就是要告诉小朋友不可以随便拿人家的饿东西,不是你的就不能拿,拿了就变成小偷了,警察叔叔要把她抓走的.,小朋友也都不喜欢她了."我用凶狠的眼神盯着静静.静静是个十分难弄的孩子,个性很倔,老师怎么凶她都没什么用,她还是笑嘻嘻的对着你.但是今天的眼神却让我看到了她的害怕,课后我对她进行个别教育,她一声没吭,就是站着低头.但是我看到她的变化了.
对于今天发生的事情,个人感触还是很深的.也许是她一时错误,也许是她错误多次,但是我希望这是她最后一次.虽然是孩子,但是正确的观念还是应该树立的,不能因为年龄小而化小.孩子,希望你不要再犯这样的错啦!!!
教育的背后随笔13
前些天,去他校上公开课时,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老师,为了激励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允诺给孩子们一些精致小巧的记事本。而待到我上课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围着我:“老师,如果我这堂课好好表现,你会给我们什么奖励啊?”
我不由地愣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会主动提出这个要求,况且学生上课学习不也正是理所当然的事吗?我不由地脱口而出:“为什么还要奖励呢?上公开课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你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还能得到锻炼,如果表现好,老师自然会大大表扬你的……”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我的用心,一听到没有奖励,他们叹了口气,一脸失落地望着我,甚至已有个别孩子不情愿去上课了,一旁的主任见此,赶忙“救火”:“有奖励,认真表现的都有。”孩子们瞬间兴高采烈……
而在即将上课时,也不时有孩子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坐得多直,学习工具老早都准备好了,你一定别忘了给我奖励啊!”他们人小鬼大的模样让我忍俊不禁。
其实,这些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一个小本子、一块橡皮、一支笔都能让他们欣喜满足,可看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目光中流露的鲜少是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老师的表扬肯定也不以为意,他们向往的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物品……这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平日里,为了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也会对表现良好的孩子进行奖励:每周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分发精美的明信片,对平日里表现突出的班干部发崭新的作业本,对期末考试成绩优异、进步突出的孩子赠送笔记本……这些小小的奖励,在我和孩子们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肯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了精神上的动力,孩子们不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努力向前。
物质奖励,重在激励,而非物质本身。当放大了“物质”,孩子渐渐会感受不到获取新知的快乐,视野渐渐狭隘,目光局限于物质本身,而忽略了精神的需求,这样过早功利化的心态不由得让人心生悲凉。
今后在实行物质奖励时,我要明确告诉孩子最可贵的是你学到了知识,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欣赏,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你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而非得到了一样物品。物质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但心灵上的富足、充实、愉悦才是最终的目的,它们比具体实际的物质更有价值,更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
教育的背后随笔14
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背后随笔15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段xx,他是个十分好动的孩子,尤其是上课很爱插嘴。有时,小朋友们都已经安静下来了,我刚开始上课,他就开始插嘴,很让人头疼。
有一天,小朋友们在进行区域游戏的时候,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玩小汽车,并且认识各种各样的车,我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召集全班小朋友上一节展示课,就是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汽车展示一下。第一个就是请段xx小朋友上来介绍他的汽车,他非常兴奋,上来咔咔的讲的'很起劲。在他讲的起劲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小声的问其他小朋友:“你觉得那辆车好?我觉得这辆好。”刚开始有一两个跟我说:“这辆好。”“这辆很酷。”后来小朋友们都讨论起来了,没有人听段xx讲,他很生气,叉着腰大声说:“你们都给我闭嘴。”但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气得他哭起来。我让小朋友们安静下来,等段xx哭完,等他冷静下来后,我问:“段xx,你为什么哭啊?”他说:“小朋友们都不听我讲话。”我微笑着问他:“你在就讲话的时候,小朋友们不听你讲,你有什么感觉啊?”段xx呜咽着说:“我很难受,很生气。”我继续说:“平时老师在上课,你插嘴,老师也很难受,很生气,你知道吗?”段xx想不到我会这样说,他想了一下说:“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再也不插嘴了。”后来我上课,段xx小朋友真的不插嘴了,很认真的在听课。
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小,心智也不成熟,犯了错误,老师只是不停的讲道理,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也不一定会听。有时,老师动动脑筋,想个办法,换个方式,让小朋友感同身受,反而,他有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正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