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凛时年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企业管理论文(优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管理论文1

万科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唯一连续15年实现赢利的地产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万科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青春期,与那些昙花一现、大起大落的名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探究万科,我们应该深思:是什么引领万科走向成功?

通过本人系统的学习与接触,初步了解了万科集团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深刻的感受到万科集团企业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就个人感受,万科有如下几点是做得非常完善的。

一、完善的企业制度管理体系

万科作为一个大型的跨地区的集团企业,拥有众多的下属企业和员工,那么万科是如何保持对其高效的管理呢?

万科之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管理,是因为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万科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多年的摸索,并不断的加以创新、实践,同时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系统。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制度管理体系。

1、 制度建设体系

在万科,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但却是所有时候都要求所有人服从制度。

万科的制度建设有两大特色,第一是“规范化”。

万科的内部网站上有一个制度规范库,其制度主要是工作指引型的,告诉职员遇见各种状况应该如何操作,而无须层层请示。

万科规范的制度体系使得万科内部很少出现繁琐的请示汇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

同时职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无须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与上级的沟通上。

万科之所以取得骄人的业绩,有注重品牌建设的因素,也有制度建设规范化的因素。

“流程优先”是万科制度建设的另一大特色。

在制定每一项新制度之前,首先就考虑流程的规范。在流程中充分考虑总部与地区公司、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对接;考虑最直接、有效的渠道,打破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刚性束缚。

万科的制度建设强调简洁、规范,是中国较早采用ISO9000管理体系的企业。每一项制度首页就是流程图,非常明晰。

各业务指导程序就是工作指引和工作表格,易于执行。

“流程管理”是万科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从合同审批到项目决策,均可按照流程执行。员工有流程作指导,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不会无所适从。

2、 标准化管理

万科企业管理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实施了标准化管理模式。

万科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以实现工作目标为出发,实施标准化管理。

具体操作模式为:设定工作目标,形成工作网络;工作实施过程中以流程为指导,不受层级和职能的限制,流程规定需要由哪个部门或公司负责就由其完成。在万科的内部管理中,没有“职能型”和“矩阵型”之争,只有流程!强调做流程型企业,强调各职能部门、各层级和各专业线服务于流程。

标准化管理是万科一直提倡的面向市场、以客户为导向、“柔”化组织架构、强调以流程为核心建立工作网络的一种制度实践。

3、内部网系统

万科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其高效运转的背后是缘于其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内部网系统,各公司、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便捷、顺畅。

内部网是万科信息管理的平台,总部和各地区公司均有独立的内部网。内部网涵盖了制度、通知、会议纪要、审批结果、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政策动向、市场动态、企业动态、人事变动、绩效考核、薪金查询、客户投诉、内部论坛等各方面的信息,是万科内部管理信息的重要沟通平台。

集团内各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专栏,配有专职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将信息进行更新、发布。技术支持则由专门的技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

内部网最大的功能是构建了扁平化的信息反馈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反馈速度迅捷。避免了大集团由于集权管理而产生的信息阻隔;也避免了繁琐的形式化办公弊病。

4、SAP系统

SAP管理系统是万科的又一大管理系统,主要是应用于行政人力

管理方面。

SAP管理系统源自德国,其全称为“系统、应用与数据处理产品”。该系统集成了人事档案、薪金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等众多模块。

目前正在处于运用阶段的有人事档案、薪金管理、绩效考核等模块,管理着万科集团整个的人事资料、每月薪金的计发及绩效考核资料。

其操作模式为:每位入职万科的新员工均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将个人资料录入SAP管理系统,经所在公司和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后存档;该员工每月薪酬由系统根据其个人信息自动生成,经审批后统一发放至员工帐户上;绩效考核均采用在线考核形式——上季度末填入本季度工作计划,本季度末进行对照考核,并填入下季度工作计划,循环反复。

SAP系统只是万科几个全国性管理软件系统之一,是万科利用互联网大平台、采用先进管理工具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反馈速度的举措之一。

通过SAP系统,万科总部可对各地区任何人的人事档案进行即时查询,对人力资源进行即时管理,随时掌握各地动态,给万科总部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集权式管理提供了支持,既保证了集权又保证了效率。

5、网络化审批系统

万科的网络化审批系统其实就是将传统的审批程序以网络形式进行,但是较之于传统的方法,效率更快,反馈更及时。

内部审批系统是通过管理软件将审批流程进行标准格式化,依托万科的内部网进行签呈和报告的传递,审批效率大幅度提高。

申请职员进入内部网后,点击进入审批系统,录入相关信息,添加所有后续审批人,将审批信息发出。之后,审批提示信息会自动逐级传递到各审批人的邮箱,要求审批。申请职员在此期间可随时通过内部网查询审批的进度,各审批人员也可随时查询其他人的意见。待最终审批通过后,申请职员即可通过打印审批信息,直接办理相关事宜,无需上下级的公文传递和传真往来。

网络化的审批系统具体体现了万科流程管理和信息管理的两大优势。

6、邮件系统

邮件系统是万科集团实现网络办公的主要工具。

万科每位新职员正式入职后,就会得到一本工作手册,通过手册上面的指引,进入万科的内部网,拥有一个缀有自己姓名的内部邮箱,凭此可以进入内部网和邮件系统。

职员可以通过可以邮箱,随时浏览公司各种咨讯和发布各种咨讯,进行与同事之间的沟通。

万科的邮件系统是采用MICROSOFT OUTLOOK软件,注重其实用和简便功能。可以利用邮箱发布各类信息,也可以利用接受各种工作简报。

万科根据职员的级别和专业的不同,对总部及下属子公司所有人员进行了邮件群组分类,既方便了管理,又保证了信息能及时传送到特定的邮箱里。

通过邮件系统,万科总部各种指令的传达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传递到指定员工的信箱,无需进行层层传达。可以确保所有的信息和指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准确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指定员工。

与其他的网上办公系统相比,通过邮件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其准确性和时效性能够得到保证。

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万科最早的员工也许不记得职员手册的样子,但一定记得扉页上的一句话:人才是理性的.河,哪里有谷地,就向哪里流!

由此可见万科对于人才的重视。在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中,万科宣称人力资源回报和股东资本回报并重。而且万科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中一直在地产行业之中保持着领先的优势。

那么万科的人力资源有哪些可取之处呢?综合如下:

1、 垂直管理体系

万科的人事管理实行垂直管理,人资系统由总部控制,在各地区公司经营管理中相当强势。人资系统甚至对于新项目取舍拥有“一票否决权”。

地区公司部门(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副经理级(含)以上人员的任命权和薪资核定权由总部控制,任命书均由总经理签发。

地区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总办(行政与人资)负责人一般由总部外派,财务负责人同时控制财务部和成本管理部。

2、任人惟贤的招募制度

在万科的企业文化中,有一点便是“人才是资本”,因此万科一直把人才招募作为企业一个重要工作。

万科有一个举荐制度,就是鼓励企业员工积极推荐优秀的人才加入团队。

同时,万科也注意从其他渠道招募人才。继“海盗行动”、“慧眼行动”之后,万科集团更是提出了“社会精英计划”,将目光瞄准了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管。

正是有了任人惟贤的人才招募制度,因此万科企业可谓是精英云集。也正是由于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万科才可以在业界保持如此之强的竞争力。

3、独到的人力培养规划

在基层员工的招募上,与普通企业招收员工时强调经验不同,万科更青睐于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

每年万科都要从各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一批新职员,并冠以“新动力”称号,并加上年份予以区分,如20xx年入职的新职员,则被冠以20xx新动力的称号。

万科的“新动力”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材,其工作激情和良好的纪律性成为万科发展的润滑剂。

新职员入职后,统一安排到万科总部去进行培训,为期3个月,主要课程为熟悉集团管理运作的模式。

同时万科还为这些新职员制定了系统的培训和选拔计划,对于表现突出的新职员进行提拔使用,目前万科的不少中层骨干都是由“新动力”成长起来的。

三、学习与发展

人的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自我价值,指薪酬、福利;二是超我价值,指学习与晋升的机会。万科在职员的学习和发展方面,的确有独到的地方。

1、双向交流

无论是集团总部还是下面子公司的职员,都有可能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去进行学习锻炼和参与实际工作。也有可能被安排去其他地方去传递先进的技术与知识。

双向交流主要为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⑴、 强化业务。如总部人事专员可以为强化某个新公司的人员培训而到该公司交流数月;总部的设计人员为贯彻某个项目的规划实施而到该公司交流一段时间。

⑵、资源共享。如某些专业技能突出的公司的部门人员可到该项技术较欠缺的公司进行交流一段时间,以提升该公司人员专业技能;也可以是某些专业技能薄弱的公司的部门人员到该项技术较成熟的公司进行培训学习一段时间。

这种可以由公司指派,也可以由员工自己提出。双向交流制度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加强了集团范围内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企业职员业务能力的共同提升。

2、专门课程培训

万科总部每年都要不定期的对集团内所有的中层管理者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

培训的主要分为两种: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

内部培训由集团内部组织,聘请专家进行培训;

外部培训则由专门的培训、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种课程。

此外,职员个人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外部专门机构的上岗培训、职称及资格证书考试、攻读学位,可在结业后向公司申请一定金额的进修资助,以鼓励个人进修。

通过规范的专业培训,提高职员的工作能力,让其随时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不至于为时代淘汰。

3、网络培训平台

万科设有网络培训平台,职员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研习各项课程。

万科的网络培训平台分为几个大方面,有专业讲解、资料库等体系。由万科的专业负责人、高管通过网络进行培训。

如“课程体系”方面,就是针对不同职务的员工设有“新职员课程体系”、“职员提升计划课程体系”、“新经理培训课程体系”和“资深经理培训课程体系”。其中就由万科集团高管来担任“资深经理培训课程体系”的讲师。

通过万科网络培训平台,可以让职员随心所欲的学习自己需要强化的知识,同时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又强化了万科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4、在职辅导

从集团总部和各子公司基层人员中挖掘有潜质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在职辅导,提升他们个人能力,为万科发展战略的实施储备人才。

在职辅导是上司和资深同事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分配工作、评价考核业绩、推进工作改善、帮助解决问题等途径,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帮助,使得职员增加了实战能力。

5、外出考察

万科经常组织管理人员、专业人员、表现突出的职员前往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

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又可以视为一种福利和激励。

6、晋升制度

万科为职员提供两条职业发展道路供其选择,一条是专业道路,一条是职务道路,让职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选择,并为之提供相应之帮助。

另外万科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提前为职员设定了晋升标准。当出现职位空缺时,符合设定标准的人员优先获得的权利。

万科的企业成功并不仅仅建立在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多方面。如企业战略规划、品牌建设、工程建设、成本考核、客户服务、绩效考核等很多体系。

而且万科的体系也是不断摸索中完善的,即使是取得成功的今天,万科仍在不段的改进。

结束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业管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够盲目照搬照套。

企业管理论文2

摘要:电网企业与一般的公司之间的差别很大,其自身运营的好坏不仅关系着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更与社会民生紧密相连。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其经营质效与管理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管理会计则是实现电网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探索国家电网公司基层供电企业管理会计建设的现状,为其强化管理会计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电网企业;管理会计建设;对策

在电网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所拥有的作用不仅是对当前电网企业财务状况的控制,更是解析电网企业过去的发展和管理缺陷,预测和筹划电网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手段,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传统会计手段而存在。当前国网公司开展的一系列资金资产、成本预算集约化管控,使管理会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部环境,而随着电力体制与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迫切需要电网企业加强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建设。

一、电网企业管理会计建设现状

(一)电网企业当前仍较为缺乏管理

会计相关经验和实际检验结论无论是对于电网企业还是其他公司来说,管理会计还是会计领域的短板。仅就电网企业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仍较为缺乏管理会计相关经验和实际检验结论。管理会计从进入国内到现在,虽然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只仅仅是受到了一定的关注。部分电网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对于管理会计的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管理会计相关经验认识不清,对管理会计进行的尝试较少。因此,对于电网企业而言,当前还没有与之配套的管理会计实施意见,管理会计也少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和结论。而与此同时,虽说有些电网企业在公司里设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机构,但是在缺少理论支持和尝试较少的现状下,这些机构的角色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电网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受到当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制约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在我国的利用程度和公司企业的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财务会计是长期存在且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与之相比较的管理会计而言,引进的时间短,发展慢,理论相对不成熟,在公司企业中的利用程度和接受程度较低。在这个大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成为管理会计的一大问题。在电网企业的管理会计建设之中,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制约条件,当前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与管理会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我国,从事会计这个行业人员的数量众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从业于财务会计,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很少。加之,管理会计不仅仅是财务上的要求,其中更含有更丰富的内涵,因此管理会计人才数量少,特别是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缺乏。在电网企业内部,承担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素质也不够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管理会计水平受到当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制约。

(三)管理会计在全面预算方面仍不足,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优点还未体现出来

电网企业在我国的各类公司中来说,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是输配售,就这个业务来说,就比一般公司经营的业务特殊。而另一方面,我国在引进管理会计的时间不长,加上电网企业由于供电的经营主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还遗留着较多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长期以来的经营理念和思想相对较为传统。管理会计对于我国部分电网企业来说,是相对生疏的概念,而在慢慢引进管理会计概念的过程中,管理会计很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优点都还没有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管理会计对于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作用不明显,对全面预算的关注度不够,管理会计的实用性还没有发挥出来,加上可操作性比较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就难以通过管理会计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

二、电网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有效办法

(一)坚持管理创新,推动管理会计运用

一方面,从理论的大环境方面,只有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持续发展,才能为电网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依据。从这个方面来看,不断充实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国家和企业必须要大力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科学、合理、切实的研究和创新,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实效性、切实性和合理性,积极总结、归纳和推广我国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的成功经验,从而尽快的构建起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1]而另一方面,需要从电网企业自身的特有条件来看待。首先电网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对管理会计有个理性且深入的认识,加强对管理会计领域的重视,对于管理会计建设方面也需要有进一步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设立的管理会计相关机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力量,支持管理会计建设工作。再者就是针对管理会计理论,电网企业应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尝试,以吸取经验教训。

(二)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

人才在管理会计领域内其中心地位无可厚非。电网企业要加强管理会计方面建设,对于管理会计的人才这部分来说,就必须以人才为中心,把好电网企业的人才观,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从事人员。短时间内增强电网企业的管理会计从事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难的,这必是一项长期、持续开展的工作。具体来说,电网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从事人员。最直接的就是引进高质量的,曾经有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经验的.人员,用其高素质带领管理会计建设迈入新的阶段。会计是一门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缺少专门的会计人才,那么供电公司的管理会计工作运行起来会相对困难,由此可见,招收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很关键,另一方面是培养公司原有的中坚力量,供电公司可以为公司内部有潜力的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供电公司管理会计的专业力量。[2]

(三)坚持预算领衔,加强管理会计基础性建设

增强对管理会计基础性建设的重视是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管理会计中的基础性建设就不得不提全面预算。只有做好电网企业全面预算工作,才有能力激发出管理会计提高公司效益,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力量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电网企业要实事求是制定预算管理办法,落实预算的各项细节,进一步对预算的整个流程进行优化。将预算管理由事后控制转为事中控制,动态监控业务预算执行,预算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加强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对公司现金流量预算实行月预算、旬调度、日安排,即按月编制流量预算,按旬上报资金需求,按日进行资金拨付,并实行“零余额”管理,实现现金流量预算与会计核算的紧密结合,与融资计划的有序衔接。[3]

三、结语

在电网企业这类特殊的企业中谈管理会计理论必须要适当结合这类企业的特点,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不成熟性使在电网企业中加强管理会计建设遭遇了困难。只有电网企业不断丰富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并不断进行理论到实践的尝试,电网企业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这把利剑的应有效用。

参考文献:

[1]郭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xx,13:75-76.

[2]郜素平.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供电公司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xx,14:234.

[3]池源.强化管理会计建设保障企业稳健经营——访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池源[J].中国总会计师,20xx,07:19-21.

企业管理论文3

摘要:本文将简单介绍战略成本会计,并就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阐述,以便于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战略成本会计;企业管理;运用

一、战略成本会计概述

1.战略成本会计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处理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各项开支,从而帮助管理人员了解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而战略成本会计则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成本管理拓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可行性,帮助企业提高风险的规避及市场分析的能力,并逐步的将成本管理落实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战略成本会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的成本会计而言,战略成本会计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第一,战略性。这种特性是由战略成本会计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战略成本会计必须始终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明确各阶段的战略目标,并逐步的将其落实下去,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和支持。第二,前瞻性。战略成本会计立足于长远,因而在自我定位及战略的制定中,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信息的甄别及分析,一些盲目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忽视企业长远利益的观念及方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第三,整体性。战略成本会计不仅仅需要关注到企业各部门日常的成本支出,同时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各种潜在的支出及风险,其渗透到企业的决策、生产、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四是复杂性。传统成本会计仅仅需要通过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来改进企业自身管理的不足,而战略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则相对复杂,它需要会计人员全面的了解该地域和本国的各项政策及发展规划,通过详细、科学的外部环境分析帮助企业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战略,掌握市场的规律及主动权,从而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被管理者高度重视,并且将战略管理渗透到了各个部门的管理中,实践证明,战略管理下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战略管理实施下,传统的成本会计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合理运用战略成本会计可以全面的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及经济活动的预见性,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运用。

1.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文化中的运用

企业的行为,最终都归结于全员行为,有计划的调整企业自身的管理及人员结构,可以保障战略成本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实情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整,为战略成本会计的有效运用营造较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应将战略成本会计与企业文化工作相结合,为战略成本会计提供应有的支持。在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重视专业性人才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及开发,明确每个员工与成本息息相关,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物,提高员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实现成本的降低,保持企业明显成本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运用

通过对目前战略成本会计的运用现状来看,部分管理者对于战略成本会计的理解非常的片面,因此,为了确保其综合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实践中予以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在投资决策阶段,参考信息的全面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成本会计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及分析,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来辅助投资决策工作的开展,帮助企业及时的进行风险的规避。战略成本会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同行企业及客观环境进行分析,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拉开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有理由相信,充足的准备及过硬的服务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把握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在稳定现有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潜在客户。同样,管理者的支持与理解也是战略成本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磨合,通过系统性的战略成本会计设计来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及真实性。

3.战略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中的运用

虽然战略成本会计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其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是成本控制管理,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依然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及整理。就采购工作而言,采购中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费用的支出上,而战略成本会计则考虑的更加的全面,除了考虑采购所产生的费用上,还会对采购的性价比及其它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好采购、运输、管理等环节之间的衔接,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同时,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为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如企业生产销售中的材料管理工作、商品库存的控制等,都可以通过成本控制进行改进,避免浪费现象出现。只有做到积水成渊,积沙成滩,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现有资源的整体价值,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企业成本管理中除了采购等环节的消耗外,设计支出也是比较庞大的。设计对于产品的销售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需要管理者尽可能的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将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各个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成本预估、确认设计部门目标达成的情况。

4.战略成本会计在市场细分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其主要的工作目标是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性,保证其产品在市场细分中正确的定位,确保企业有存在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按照企业的发展决策制定相应的目标,如企业自身的市场细分定位、同类产品的综合分析等,并以此来进行信息的分析及整理,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多种选择。再结合管理者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定性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方案。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能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从而达到成本的节约。

5.战略成本会计在营销服务体系管理中的应用

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管管理对于吸引顾客源、促进销售、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都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应正确把产品质量控制在一个适宜水平,以达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好结合。因此,要重视从战略成本会计的角度,加大营销服务体系质量的经济分析。如只是简单增加服务设施或人员,虽可降低销售时因等待而发生的等候费用,但却相应增加了服务机构的费用,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售后调查并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这样能减少隐没成本,使成本质量与售后服务得到优化配置。如商品的发料和领料就存在这一矛盾,若将等料费用与发料费用之和看作商品领用费用,则要处理好发料费用与等料费用的关系,力求使领用费用最少。

三、结语

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有计划性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支持与认可,还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管理者也应摒弃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上的想法,为战略成本会计的发展决策提供应有的支持,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秋艳.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8).

[2]赵佳.从会计成本管理角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J].中国商论,20xx(15).

[3]杨保华.论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方法及应用[J].财经界,20xx(12).

企业管理论文4

【摘要】

计划管理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功能,在油田建设和管理前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以投资带动产能建设和提高产量的做法也促进了计划系统的队伍建设,以极快的速度带动了队伍的发展,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得到了油田各系统的认同。但随着油田经营管理政策的调整,对二级单位实施经营承包政策,各单位的自主经营权利相应扩大,计划管理的范围逐渐缩小,宏观调控职能逐渐削弱,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性计划增加,企业经营管理转向以财务核算为核心的同时,恰恰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了从上到下的“以包代管”的现象,大家在承包指标上做文章,在管理名词上下功夫,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手段缺乏而混乱,许多不规范的企业行为由此而生。

【关键词】

计划 职能 管理

一、计划管理调控指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计划系统人员素质较高,能担当起企业资源配置运作的重任。在传统计划管理模式下,油田及局内企业资源配置由计划部门全面掌握,相应比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设备、基建、安全、技术、节能、环保和劳资等管理环节。因此,计划系统队伍经过多年建设与实践,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能力较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比较了解。在当前形势下,充发挥计划系统人员综合优势,对企业资金投入等资源配置实施计划管理,确实担当起企业资源配置的重任。

(2)计划管理是企业预算与执行部门的结合点。企业财务年度预算,其实也是一种生产经营工作目标或计划,但当前的财务预算比较倾向于事前预算,从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以往的历史数据出发来核定年度费用指标,缺乏适时的事中监控。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战,年底再算,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企业投入资金的有效运作,特别是合同签定后开始履行及决算手续办理完成前的资金运作阶段。而计划管理部门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可以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开工、完工结算和后评估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监控资金运作,是企业预算与执行部门的有机结合点。

(3)信息渠道畅通,综合性能强的优势可以弥补财务核算方式的僵化。在局计划处的大力倡导下,局统计系统的职能得以及时转变,加上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信息渠道比较畅通,统计人员全面参与各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着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数据,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而当前财务核算模式仍然比较滞后,其财务报表内容仅仅能满足上级业务部门需要,无法反映资金流动的全过程。

二、在客观分析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采取计划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制约企业计划管理提高水平、发挥功效的几个问题

(1)对计划经济和计划管理等同认识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企业内部实行模拟法人核算制度,忽视了资源配置的手段,认为通过市场运作就可解决所有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以包代管”现象;更有不少人将“计划经济”与“计划管理”等同看待,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应该连同计划管理一起放弃,这其实是放弃企业管理积极有效的手段的错误做法。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计划管理的运作力度不强,精细程度不高,影响了计划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在油田下决心解散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同时,对各二级承包单位的管理力度却相应减弱,油田生产经营计划也由月计划改为季度计划,仍然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投资管理方面,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计划管理队伍建设和职能的转变。也有些单位的计划管理人员也由于自身素质和工作热情所限,仍然满足于申请油田投资和分解下达。再加上油田投资政策和方向的调整,使计划管理人员的精力放在了申请有限的资金方面,对计划投资操作也大而粗。

(3)对投资与成本辨证关系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对投资管理的`热情。从当前企业管理的行为看,大家对投资与成本的关系认识上容易走向极端。有一段时间,投资管理宽松的时候,有些单位和部门就吃投资,许多东西都从投资列支。在油田要求上缴资产收益后,大家开始明白盲目增加资产也要承担经营压力,经常讲“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在成本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尽量从成本开支,放松了对项目的认真研究,其实也容易造成短期行为,相应造成对投资项目计划管理的忽视。

三、在认真分析当前变化多端的生产经营形势后,企业计划管理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自觉担负起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重担。首先是企业计划管理系统观念的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在不断变化,在企业资金筹措和投入方面,油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各级计划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能把管理职能仅仅定位于投资管理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力争将全部资金投入纳入计划管理运作的范畴,才能胸中有全局,充分自如地掌握资金流动;其次是促使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计划管理手段的认可。要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影响和转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资金计划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全面的认可;再次是引导对投资与成本辨证关系认识的转变。

(2)加强计划统计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加其对本职工作的研究,提高工作热情,提高综合运筹能力。计划管理办法和手段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计划管理人员经过长时间工作,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很容易一成不变地做一些工作而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因此要打破常规思维,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加强对计划管理办法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和系统的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吐故纳新,常做常新;二是要加强跨行业、跨系统型综合人才的培养,提高计划统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积极学习其它行业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多方面知识,打破门户之见,才能有目的的提高综合知识;三是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办公手段,充分认识和使用计划管理软件,并可根据需要开发小巧实用的办公软件,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3)将大型计划投资项目运作的办法引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可以在企业技术改造、科研经费投入等项目入手,力争从项目立项、开工通知单、竣工验收证明书、定额审核和实施效果评价等全面理顺,明确各项工作应达到的标准,明确各操作单位所承担的责任,推行资金计划项目管理,严格按项目下达资金计划、监督进度、进行效果评价和竣工结算,以进一步加大计划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总之,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计划管理的优越性是无可替代的,但和其它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一样,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只要计划系统达成共识,急流勇进,精耕细作,就能在改革浪潮中再次腾飞。

企业管理论文5

摘要]当前,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下,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企业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成为企业家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此,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树立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夯实企业管理创新环境,制定企业管理创新长远发展目标,加强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整个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市场经济浪潮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在保持原有管理理念优势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春风,结合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经营思想及管理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及战略管理,改革组织结构及管理体制,对管理规范及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进而不断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激活企业持久动力。

1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者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将新的管理思想和要素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创新生产和经营管理理念,改革经营战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以科学、创新的管理带动企业整体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严峻,而争取顾客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进行全方位研究。同时,企业高层次的竞争还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竞争,依赖全体员工的力量,实现最终经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开展精细化管理,并由对员工的约束转向对员工的激励,实现员工自我教育,这都是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二是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发展战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则是对经营方式进行定位。因此,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需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把握,及时掌握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信息的变化,严格地分析、选择和实施战略,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企业管理体制,对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部署,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效融合,增强组织柔性,以便迅速做出市场决策。

四是创新企业管理规范,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具体是依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对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进行更新与优化。随着我国和世界的接轨,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有效措施。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形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需要,是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打造创新型企业的现实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2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但是当前企业管理创新还面临很多挑战,具体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2.1新旧管理机制碰撞

企业管理理念是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需要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企业管理中注入进步、积极、向上的新的管理观念,这必然与企业固有的管理观念发生冲突。同时,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企业管理体制存在滞后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无法实现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无法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风险。

2.2管理创新环境不佳

企业文化是企业至关重要的资本,是现代企业的软实力。市场经济下,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土壤,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体系。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及活力均造成了限制和影响。同时,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规范性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导致管理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佳,限制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及活力,进而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效。

2.3管理创新目标模糊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用以指导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并通过科学化、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但是大部分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论、人力和专业技术,无法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目标模糊,最终沦为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意义。

2.4管理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决策、引导和执行。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有丰富经营管理能力,较高营销才能和决断能力。但是,大部分企业管理者仅仅具备某一项才能,在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开拓能力等方面还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因此,管理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管理创新和健康发展的瓶颈。

3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针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以完善。

3.1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下,企业需要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化集中制管理,树立现代企业文化理念,摒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官本位文化,科学运用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企业决策。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培育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创新文化理念,培育创富文化,积极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培育优秀企业的品牌文化。只有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内合作互惠才能实现创造出共赢。

3.2夯实企业管理创新环境

市场经济下要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目标就需要借助优良环境,为企业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创设好优良的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培养企业的持续型创新价值观,应用企业文化中与创新管理相关的内容,帮助引导职工的思想行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管理内控目标的实现。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拓宽化处理企业发展中创新管理内控的影响力,集合企业及职工的双方力量,产生极强的认同感,实现企业管理控制效果的最优化。

3.3制定管理创新发展目标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制订长远的计划和目标,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吸引外资成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而企业发力供给侧,能助推外贸开门红。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新,用科技的手段来补这个短板。这就要求企业以科技为手段,从供给侧发力,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培育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能上,企业还需要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积极设置好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对企业管理机构的灵活性进行科学调整。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部分机构之间的共享,促使企业内部组织之间数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企业管理内控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强大助力及保障。

3.4加强管理创新人才培养

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的高端人才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坚实基础。企业需要改变人才引进方式,规范人才选拔程序,优化人才使用方式,做到大力引进特殊技能型人才,实行人才招聘的公开公正化,为品德优秀、能力突出、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发挥其能力、实现其价值的机会,并组织培训,以让更多复合型人才诞生。

4结论

管理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经济竞争,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求。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面临新旧管理机制碰撞、管理创新环境不佳、管理创新目标模糊、管理创新人才缺乏等挑战。因此,企业需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夯实企业管理创新环境,制定管理创新发展目标,加强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转型。

参考文献:

[1]李镭.浅析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3(160):468-469.

[2]钱晗也.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20xx,19(826):88-90.

[3]李隽波,王锐.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管理研究,20xx,4(461):14-16.

[4]董丽.论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3):44-46.

企业管理论文6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管理层缺乏内部控制意识。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决定着其他要求能否发挥和如何发挥。我国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早期的个体户,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就是经营者,没有董事会和监事会,或者董、监、高形同虚设。企业股东、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缺乏风险意识,遇事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再者,我国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往往认为凭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依靠现代管理技术来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在潜意识中重生产轻管理,重开发轻内部控制。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的负责人会认为按流程和规定程序办事的内控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内部环境完全缺失。

2、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不完整.资产安全系数低,风险较大。近年来,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已经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曾经有人戏言内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内控是万万不能的。如此重要的内控制度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却不尽如人意:一些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作为整体框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内部财务制度代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甚至将内控制度与财务制度等同起来。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完整。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职能弱化。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一般是通过审计监察来实现的,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监察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出于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一般人员较少,有的根本没有审计部门,无法监督,有的虽然有内审部门,却从属于财务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实际上形同虚设,根本谈不上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外部监督包括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监督往往需要很高的监督成本,致使内部控制失去了有效执行的'外在压力。

4、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内部监督失控。内部控制着眼于过程,其成功实施来源于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层和员工层面, 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高管人员甚至是普遍员工的配置和选择上,更多的依赖于基于血缘和亲缘的自己人,限制了优秀的管理人才进驻企业,使得企业很难从外部引入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理念和体制。即使在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受到内部员工固有的血缘和亲缘的牵制影响,其内部监督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造成目前我国整个监督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起不到一定的约束力,同时也给部分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和领导负责人提供了独断专权的空间,“小金库”屡禁不止。监督体系的缺乏也会使中小企业内部员工责任心不强,思想和行为规范缺乏约束,进而可能出现贿赂、侵吞公款,伪造虚等情况。

5、缺少企业文化, 内部行为规范无法融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我国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主要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他们无暇顾及总结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提炼企业精神,更多的原因是对内部控制不太熟悉,不认同— — 内部控制毕竟耗费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较多。

企业的负责人在潜意识里还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内部控制无法融人企业的文化当中。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领导重视,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不断优化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支配着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影响着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中小型企业应强化企业领导层的责任意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制度。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应建立内部控制的专门机构,明确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权利与责任。

2、建立科学有效的控制活动,确保资产安全。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者管理的需要做好如下的控制:

(1)不相容职务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 ,主要包括:授权审批与执行经办相分离、执行与审核相分离、执行与记录相分离、财产物资保管与资产记录岗位相分离。

(2)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控制是指企业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支付时,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授权批准。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应按照既定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加以核准,并能确定是否让其发生,如何发生,怎样发生。授权批准分为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

(3)会计控制。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中小型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账簿、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4)财产保护控制。财产保护控制是指为保护各种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而进行的控制。中小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建立财产物资限制接触制度。根据各种实物的性质和管理特点,合理制定允许接近的人员,并对限制接近的遵守情况进行严格地监督检查。其次要进行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对财产物资进行会计记录,并妥善保存会计资料,防止篡改销毁会计账薄。再其次要进行资产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清查财产物资昀实有数量,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确保账实相符,以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5)预算控制、运营分析。在中小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要突出全面预算管理和经济运营分析工作,要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管理作用,维护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适时调整。

(6)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中小企业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客观的评价, 实行奖优罚劣。

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降低企业风险。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定期进行的风险评估,风险防范能力薄弱,这将严重威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选择最优的应对措施,在经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合理地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可以利用SOWT等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发展,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通过目标设定一一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这样的程序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管理, 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4、三位一体,加强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力度。内部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基础是中小企业控制,中介是社会控制,保障是政府控制。为提高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必须使三者在各行其职的同时相互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首先应以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要求为依据,完善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使内部会计控制发挥其相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应形成制度化,中小企业必须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考核, 以掌握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其次在社会方面,必须使注册会计师在我国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和服务作用。再其次行使我国监督职能的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必须分工合理,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情况的审核、监督,还应注意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定期展开情报沟通,以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进而加大会计控制监管力度,从而确保中小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有效实施。

5、提高全员素质。全面提升内控水平。控制活动靠人去执行和完善,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执行者,又是被控制对象,其观念、素质和责任意识都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走出小我的误区。中小企业应广纳良才,把优秀的人员招聘至自己麾下,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组织员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组织员工学习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论文7

一、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一)管理现代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项基本内容。管理科学要求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才来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因此,加强企业管理,管理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从目前状况看,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的资金、人员、市场等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企业资金、人员失控现象,这样失控往往导致企业的崩溃。一些触目惊心的经济案件,作案时间长,涉及金额大,都是内控制度不力的直接后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宽松的体制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为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

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到20xx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些决议的提出,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实施、内控制度的加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我国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和行业进行企业改制、试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效果,对千家企业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显示:55.36%的经营者认为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54.92%的经营者认为已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公司组织机构,50.33%的经营者认为经营决策比较科学,46.8%的经营者认为公司治理机构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视管理、做好科学管理的各立面工作,尤其是内部控制工作,应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这么说,在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谁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做在前头、做好,谁就有可能在众多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二、现代企业管理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和发现纠正错误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的政策与程序。它是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授权与指挥进行购产销等经营活动需要内控制度,企业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需要内控制度,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评价需要内控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控制度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员素质控制(二)职务分离控制(三)授权批准控制(四)文件记录控制(五)业绩报告控制(六)财产安全控制(七)内部审计控制等。

现代企业管理下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以上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这些控制政策和程序得到持续有效地执行。

三、现代企业管理下如何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修正和维护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控制和执行其他控制政策的基础。

第一,作为管理者当局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重视内部控制,设立和遵守内控制度。管理者当局在建立一个有利的内控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内部划分责任权限制定办法。公司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股东会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作出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经营,可有效地防止资产流失,促进资产增值保值。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机构与股东会责任不同,有利于经营管理岗位人员的选拔并自主地进行经营管理。董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的分设,使用权企业的决策职能同日常的经营管理职能分开更专业化,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

第三,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因管理信息的约80%来源于会计资料,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会计资料的真实程度。因此,在进行重大决策的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监督会计报表,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成功地运用审计委员会员会协助董事会履行职责,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在财会职能部门设置的审计部门,其工作向总经理负责。审计委员会与财会部门内部的审计部门不存在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四,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若管理当局明确建立和沟通了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就可以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

第五,实行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为此,要做好公司人员的选拔任用、后续教育工作,制定并执行据业绩考评给予合适的`待遇及晋升等有关政策。这些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

第六,各种管理控制方法灵活运用。常用的管理控制方法有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进度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新的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情况下,会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不仅考虑会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问题,还要考虑到企业其他各个部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因此,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规定会计帐户、帐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编制说明,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融化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程序。

进行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和有效执行时应做到以下方面:保证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且确认和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企业管理论文8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

(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

(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企业管理论文9

在董事会已作出企业重要战略的前题下,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团队,执行董事会的各项战略决策是其核心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组织,以实现董事会所制定的企业目标,其中是主要的就是完成企业利润目标,要完成企业利润目标主要有两个手段,一是增加企业营业额,一是压缩经营成本。

实现董事会制定的企业目标,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实现企业利润目标,我们从企业价值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利润主要取决于销售收入(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要实现利润目标,只有两个手段,一是“扩”,将企业销售收入尽可能“向外”扩大,一是“压”,将企业成本尽可能“向内”压缩,两个手段不谊偏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这两个手段而言,“扩”时作力方向向外,虽然有方法可循,但它受外在的政策、消费者、竞争对手、经销商等方方面面因素影响,不确定性较多,虽说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它们,适应它们,但要完全控制这些外部因素并不现实,再强大的企业都不能完全保证能提升自己的收入,“压”时作力方向向内,成本费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小,确定性和可控性要远大于作力方向向外时,本文作重探讨向内压缩成本,重点讨论作为核心管理团队的成本控制。

要进行成本控制,首先应了解成本组成,进行成本分解。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成本主要由三块组成: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和三项费用。

一、材料成本及其控制

组成本产品实体的材料成本是企业成本的核心部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一升米,企业就出不了合格的产品,也就无所谓其他了。该部分一般占企业产品成本的50%—70%,一些纯装配性加工企业,甚至占到90%多。每种产品材料成本所占成本比重,取决于产品性质、企业加工程度、技术装备水平、材料质量、材料价格、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等。

企业竞争是同种或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成本领先也是就相同或同类产品而言,就同类产品来说,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设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材料情况,人们常说:“产品成本是设计和采购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该部分成本取决于用料品质、数量和材料价格三个因素,因为材料的品质往往与价格密不可分,我们将其合二为一,因此该部份成本主要取决两个因素,则材料用量和价格。决定每个产品材料用量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技术水平、采用材料品质、产品功能、材料利用率等,其中前几项主要由产品设计决定;材料价格由材料供需状况、企业采购材料的谈判能力和付款条件决定。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和降低材料采购价格来控制产品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不得不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管理团队可能不具体参与产品设计,但有关产品设计过程的成本控制理念、产品功能定位、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成本控制手段等,都由其进行决策,这些决策影响到设计人员采用材料、技术、模组整合等多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的产品成本。

产品设计是企业生产产品的开始,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产品设计一旦定型,产品所用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就基本决定,在一定材料价格下,产品的材料成本也就基本固定,通过提高材料利用率可以降低产品材料成本,但在不变产品设计的情况下,这种降低是有限度的。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控制理念,所设计的产品不仅应在质量上、还应在成本上能被用户所接受。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应建立成本成本控制体系,既要强调开发速度,还要控制所开发产品的未来成本水平,用速度和成本双激励机制来导向企业产品设计,新品设计和产品改进都应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依据,采用成本倒挤、定额成本等成本控制方法,来使其所设计产品不因质量、成本问题,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到处都充滞着假冒伪劣,同类异质产品、商业贿赂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优为重要,也被各企业倍加重视,很多民营企业材料采购,特别是重要原料采购都是由或夫妻、或兄弟等“自己人”直接控制,为的就是控制采购成本。

企业核心管理团队是企业采购政策的制定者,如何建立适合企业的原料采购制度、货比三家、价比三家、甄别同类原料质量、建立供应商联盟、制定公司的付款政策等,都是其政策制定范围,这些政策直接关系到公司采购材料质量和价格,对公司产品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必须对采购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直接参与重要原料采购或供应商谈判。

·原料利用率的高低与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直接相关,原料利用率高低与原料质量、装备水平和员工技术熟练程度相关,企业核心管理团队可能不是直接操作人员,但可以通过制定原料计划、设备改进计划、组织员工技能培训、制定原料节约激励机制来提高原料利用率,达到降低成本之目标。

二、制造成本及其控制

产品的制造费用包括:人工费用(本文将直接人工和车间管理人工均归在其中)、劳动保护费、折旧费用、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保险费、水电(动力)费(含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和水电费用)、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租赁费、试验检验费及其他制造费用。这些费用中包括与生产量无关的固定费用,也包括与生产量成正比的变动费用,有增值业务、改善质量业务必须发生的费用,还有无效业务所发生的费用,核心管理团队应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尽力压缩有用业务费用、剔除其中的无效业务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一般是由企业管理团队决策所形成,因此核心管理团队对其有较大的决策控制权限,负有较大的成本控制作用,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取决于选用管理人员数量和工资政策,各项办公费、办公用水电费取决于采取的办公形式、办公场地、费用控制方式;另外租赁费、试验检验费也与公司的管理决策、质量控制决策等相关联,其成本的控制一部分由核心管理团队来进行。企业一般对这部分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控制,企业应整合各管理流程和操作流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采用预算控制方式来进行这部分费用控制,还应尽力提高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含量。

·变动费用虽然与生产量直接相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包括直接人工费用、物料消耗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修理费用(部分变动费用)都可以通过生产流程再造、物料消耗定额、选用新材料、培训或留住熟练员工等进行成本压缩控制,这都与企业核心管理团队息息相关。

三、三项费用及其控制

·企业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排污费、绿化费、税金、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减盘盈)损失,以及其他管理费用,从广义上讲企业所得税也属一项管理费用,这些费用中有些是与企业核心管理团队直接相关,如坏账损失与企业采用的收款政策、信用政策相关,公司经费、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存货损失等与公司采用的管理方式方法相关,纳税筹划更是管理团队的事,企业核心管理团队一般采用预算或定额的方式的对这些费用进行控制。

·公司经营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销售人员办公费、工资、差旅、通讯费用、运输费用、途中保险费用、售后服务费用等,企业核心管理团队通过制定公司营销政策、销售渠道建设、销售布点、选择运输方式、制定售后服务政策等来影响和控制公司的经营费用。

·企业财务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汇兑损益及结算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企业债务组合策略的制定,采用的结算方式、收付方式,甚至与银行的关系都与财务费用相关,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管理需要调控的。

四、成本控制的五项原则

压缩成本出利润,如果说市场是企业的主战场的话,质量和成本就是企业的`大后方,只有把后勤保障做好,企业才可能在主战场上决胜千里,作为指挥部的核心管理团队既要了解前方市场上的作战情况,也不能放松对后方管理,应加强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与监管。

企业成本控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一定要制定好成本控制的目标计划。目标计划既是努力方向,也是检验、评价各责任部门完成任务的标准,没有这个东西一切成本控制都是瞎扯。

2、要紧绷成本控制这根弦不放松。比你的竞争对手成本更低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则之一,在任何时候企业都不能放松对成本的控制,企业管理团队要时刻举起削减成本的砍刀,随时准备砍掉不必要的成本,时刻将成本控制之弦绷紧。

3、不同类型的成本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组成产品成本的类型多样,阶段不同,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各不相同,设计目标成本与产品目标成本不同,其控制方法也各异,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控制形式也不同,每个类型,每个阶段只有采用相适用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效果,应选择好控制方式方法。

4、成本控制一定要落实到人。企业控制成本和其他事情一样,除了有较好的规划外,关键在于执行,“千斤重担从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只有将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每班组或人头上,既明确目标,又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才能较好地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计划。

5、控制成本要与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企业成本计划执行的好坏一定要与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对控制好、降低成本有功人员理应得到奖励,对控制差,未达到控制目标,甚至成本不降反升的责任人员应当受到应有处罚,用激励和约束导向来促使企业人人关心成本控制。

企业管理论文10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开始结合互联网思维对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新的互联网综合管理理念,突出管理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互联网思维和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力求可以借助科学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潮流后,在企业综合管理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对企业综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成为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此,十分有必要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案,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效益的获取。

一、我国企业管理活动中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对企业创新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新力不足,综合管理效果偏低,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在企业综合管理实践中,存在明显的营销管理创新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足、融资管理创新不足等问题,在企业开展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融资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未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结合信息技术的支持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综合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要对企业综合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制定相应的综合管理方案,为企业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二、应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在应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不同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向对管理工作进行探索,争取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案,促进综合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重构营销渠道,促进营销管理的创新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营销管理模式,并且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多元化的营销渠道,进而构建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推动营销管理工作呈现出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态势。[1]在实际组织开展营销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管理数据的应用对营销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营销方面明确企业和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争取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应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组织方案,促进营销工作的落实,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为企业管理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优化管理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也应该加强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即尝试借助人工智能的支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保能够对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加以完善,全面加快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总体进程。在大数据支持下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应用数据的支持优化管理活动,有效规避主观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全面增强企业的管理成果。首先,要利用数据的支持开展人才招聘活动,有效获取招聘信息,进而全面把握招聘人员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对员工进行招聘,进而对企业人才结构体系加以完善,支撑企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2]其次,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对人力资源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可以借助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可以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岗位工作中,为企业的建设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贡献力量。如此就能够借助互联网思维的指引在企业内部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对融资管理战略进行创新

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在对企业融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综合考察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管理工作方案,全面促进融资管理效果的提升。首先,政府层面要积极推动互联网思维与企业融资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从企业融资管理角度创建完善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机构和企业双方的稳定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构建和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还要注意对政策支持作用进行强化,进而确保可以在政策的有效支持下提高综合管理效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其次,从企业层面进行研究,企业要按照规定的资金,引入相应的资金来支持互联网金融平台本息支付工作,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长久合作,进而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融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企业管理效益的提升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全面促进综合管理效果的增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互联网思维对综合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应用,进而综合发挥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和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慧茗,何昀.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管理[J].人民论坛,20xx(35):86-87.

[2]宋新哲.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管理模式[J].科学技术创新,20xx(22):287.

[3]于晓振.互联网思维与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些探讨[J].价值工程,20xx,35(28):5-6.

企业管理论文11

摘要:管理费用是企业内部一项重要的期间费用,它记录着企业的日常开销以及相对应的税费、期间损失等。企业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就会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入手,从自身挖掘潜力,在变动费用上想办法,通过降低行政人员的日常开销来降低管理费用。近年来,上市企业在控制管理费用的支出净额上进行了改良,体现出了利润净额的增长。

关键词:管理费用;上市企业;期间费用

1管理费用的概念与上市企业管理费用的特点

1.1管理费用的概念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当期就计入损益。

1.2管理费用的核算理论

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公司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由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构成,按费用类别及部门设置明细账核算。企业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来核算费用的发生与结转的过程属于期间费用。管理费用借方应记管理费用发生的科目,贷方应结转为本年利润,且结转后期末无余额。

1.3上市企业管理费用数额较大

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制度要求相对于国内其余未上市公司的制度要求较为完善。由于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数量庞大,假定一个人产生的费用为一个定数,数量上的庞大带来总额的庞大,继而造成上市公司管理费用数额上的庞大。

1.4上市企业管理费用具有压缩的空间

上市企业的期间费用中,销售费用反映的是与企业主营产品直接挂钩的项目,销售费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其销售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压缩空间不大;财务费用反映企业自身偿债能力的大小,与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关系,不进行压缩考虑;管理费用为企业高级行政人员日常开销的费用,压缩空间较大。

1.5上市企业重视管理费用

由于绝大多数上市企业的`财务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了重中之重。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盈利能力,提高对股东的投资回报,只能从利润的净增长额上着手。利润的增长只有两个手段,即增加售价或减少成本、控制费用。考虑到市场因素,利润的实现依靠企业内部的费用控制较为简单,所以,上市公司对于管理费用的重视程度很高。

2企业存在的管理费用问题研究

2.1职工薪酬所占比例较大

一方面,管理费用所占比例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的利润增长与员工的数量不成正比;另一方面,企业要行使各种离开企业后的福利。基数越大,企业日后需要偿付的现金就越来越多,这对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笔钱并没有进入企业的运作系统,是一种现金流量的支出。职工薪酬的增加,企业可能基于老旧,很难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今,在很难进行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也很难进行可持续发展。

2.2没有严格按照预算制度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预算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一般管理费用支出成本而做的成本预算。事先做好计划,然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如果有超出,则需要特别的流程进行审批。事后对预算和执行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为下一期的预算提供科学依据。管理费用预算一般按照基年乘以相对应的比例做出。从报表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较为混乱,由于这种混乱加大了核算的难度,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实现了职工薪酬高而效率低下;在审计过程中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审计的风险,造成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2.3企业内部审计不到位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起到监督和检查的职责。基于上述观点,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不到位,存在很大漏洞,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和财富。

3解决企业管理费用的办法

3.1将部分职位外包

将部分不是核心的行政任务交由外包公司完成。进行销售任务外包、财务职能外包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应付职工的薪酬,另一方面,加快工作效率,使企业的利润形成质的飞跃。使企业资金进入企业循环系统,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3.2完善管理费用预算管理体制

上市企业的预算超标问题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预算执行情况的不监督有很大的关系。完善费用预算的问题要从源头抓起。企业应该设立相对应的计划部门来完成此项工作,计划部门应该在相对应的时间内及时做出每个时段的预算标准、运算表以及相对应的预算规章制度,依规做事。各部门在计划部门制作完预算表后应坚定不移的按照预算的要求完成,对于一些突发事宜且超过了预算的编制,应向主管部门请示后再继续进行,不能擅自做主去完成。在执行过程中不得挤占、挪用费用,对于数额特别巨大的应报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商议决定后再继续做。强化全员成本意识,严控不合理开支,增强财务约束能力,使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预算化。

3.3加强相关部门的控制和监督职能

第一,加强财务部门的控制职能。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资金部门要对任何费用的审批、报销以及相对应的划账和入账做到万无一失,证证相符。财务人员应该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有理有据的处理每笔款项。对于管理费用超值情况,应该勇于说“不”;对于不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要勇于说“不”;对于凭证不符的情况也要勇于说“不”。财务人员应该认真核算每笔企业的费用,按照国家《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做出财务报表以及配合注册会计师披露相应的信息。第二,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股东大会应该对管理费用的内部审计做出相对应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计划部门制定出的预算负有考核的责任,对于考核结果应该及时报告给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计部门对于财务部门的账本负有查账的责任,再次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审计部门应该改变事后审计制度,变为持续审计模式。保证资金的流动在伴有审计的监督下运行。

3.4加强与社会中介的频繁合作

目前的法律规定,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需要得到注册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社会审计中介结构作为第三方机构,可以做到公正审计。社会审计中介机构是由股东大会聘任的。企业可以花费一定的管理费用去审核自己的费用明细账,使风险降到最低。上市企业应该聘请公正、资历比较好的会计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以免对企业造成损失。

3.5注册会计师协会整理会计事务所

鉴于我国政府权利下放的原则,会计事务所面临着供大于需的市场。因为市场所导致的监督管理不细,有些事务所为了讨好企业而忽略对某些数据的核算。会计师协会应该定期了解市场,并定期整理会计师事务所,将其常态化、标准化和理解化。4结语上市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一份期待,企业领导者应该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和资本,而不是去挥霍这笔资产。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管理费用的增加,代之的是利润的增加,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

参考文献:

[1]程月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09):77-79.

[2]吴晓丹,郝文娟.对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几点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05):62-63.

[3]郭海霞.论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问题[J].企业研究,20xx,(14):73-76.

[4]李丹.精细化管理之预算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xx,(09):114-115.

企业管理论文12

【摘要】煤炭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应不断加强政工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政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新形势下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思路,为煤炭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炭企业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煤炭产能过剩和环保压力等原因,煤炭价格持续走低,使得煤炭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加之许多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煤炭企业政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煤炭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煤炭企业对政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对于政工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煤炭企业管理者认为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毫无帮助,因此不重视企业政工的开展,使得政工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激励职工更多地是依靠员工奖惩制度,而对于职工的心理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无法获得职工的认同。煤炭较其他行业具有较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性,如果忽视了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将致使部分职工的责任感不强,使负面情绪在煤炭企业中蔓延,降低企业的整个工作效率和质量,影响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2.政工工作方法落后。如今,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都开始注重政工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政工工作方法上却过于陈旧,仅仅采用企业内部期刊或者板报的形势,供职工在闲暇时阅读和学习;或者采用组织召开专题会等较为严肃的形式,致使职工在心理上对政工工作产生抗拒情绪,不利于政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工作方式上的保守陈旧,导致政工工作与时代脱节,缺乏创新的政工工作既不能准确掌握不同层次职工的心理活动,也不能针对性完善自身工作,进一步影响了政工工作的效果。3.政工工作专业素养不足。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工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养的专业人才,才能在开展政工工作时使职工信服。但是在部分煤炭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任用政工岗位人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任用的政工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政工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向职工传递积极、正确的思想,无法使职工信服,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遭到职工的抵触,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政工工作的正常开展。4.政工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政工制度体系是政工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但在部分煤炭企业中没有建立完善的政工制度体系,使政工工作的开展没有完整的制度流程,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政工工作的质量打了折扣,政工工作难以真正落实。

二、煤炭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策略

1.拓展政工工作的方法。传统的座谈会及专项会议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煤炭企业政工工作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工作方式,如微信订阅、微博等方式,通过宣传和树立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职工意识到政工工作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促进职工进行自我反省和学习,进而增强企业的管理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工工作除了在方式的创新,还应加强政工宣传内容上的创新,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下,改变传统政工工作以教育为主的工作模式,宣传内容以贴近职工生活和工作为主,结合当前煤炭市场的严峻形势加强正面引导,对于职工关心的福利待遇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要积极与职工进行沟通,鼓励职工提出自己的诉求,通过协商实现双方的互赢互信,从而提高职工对于政工工作的支持和信任。通过创新政工作方式,提高政工工作质量,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稳步发展。2.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高素养的专业队伍。煤炭企业政工工作岗位人员一般是具有一定职务的管理人员,他们不仅要参与政工工作,还要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政工工作进度缓慢或忽视政工工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高政工队伍整体水平。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政工工作的认识,使政工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另外针对长期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的政工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保持政工队伍的积极性和先进性。政工队伍要勇于面对职工的监督和选择,通过职工投票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给予职工选择工作人员的权利,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政工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工工作作风的转变,使政工工作成为连接企业和职工的纽带,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加强政工制度体系建设。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政工工作提供了流程依据,而制度体系建设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支持。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确定政工工作制度体系框架,支持政工工作的开展。而政工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依据管理制度开展政工工作,改变以前自由随意的工作方法,使工作有章可依。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政工工作考核体系,通过多个维度考核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强化企业对政工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不断提高政工工作的质量。

结语

政工工作的开展对于煤炭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面临巨大的管理和经营压力,只有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创新政工工作方式,精确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针对性开展政工工作,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职工将个人的思想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永胜.关于煤炭企业政工工作加强的必要性论述[J].法制博览,20xx,(30):281-282.

[2]王志峰.新形势下加强煤炭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4):21-22.

[3]刘海燕.浅谈煤炭企业政工人员如何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xx,(11):45.

企业管理论文13

摘要:近年来,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经济过程中一个特别重视的问题。冶金行业的安全生产最致命的威胁就是煤气安全。控制不好容易发生火灾、煤气爆炸、中毒等事故,威胁到工作人员及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冶金企业在煤气安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亟待解决。文章通过对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介绍,指出目前冶金企业在煤气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从多方面入手,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从而确保冶金企业能够安全平稳运行。

关键词: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问题

1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煤气是冶金企业的副产品,冶金企业煤气系统的安全控制主体主要是在运行、操作、检修、新系统投运这几个过程中,这些过程中对安全的控制要素有区别,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关要求也不尽相同。近些年,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煤气使用、管理上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事故往往发生在设备、工艺停止运行阶段,该阶段的概率较高,归结于冶金企业对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没有做到统一管理,设备工作状态改变没有及时通知到各部门人员,由于种种细节上的疏忽,酿成了重大事故,直接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冶金企业的整体效益。煤气的安全管理对于冶金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应该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煤气是冶金企业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带。做好煤气使用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给冶金企业提供便利的生产条件,让其达到自给自足的生产使用模式,而且节约能源费用。因此要对此方面的工作做好重点把控,让煤气这一主要能源发挥作用,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和疏忽,事故一旦发生,很有可能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使其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冶金企业煤气产生及使用

大多数大中型冶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主要有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在一些小型的冶金企业里,还存在发生炉煤气的存在,但随着生产技术方式的更新与改进,发生炉产生的煤气生产使用较少(在陶瓷等企业目前正在被广泛使用),冶金行业主要是以高炉、转炉、焦炉等生产过程产生的煤气为主。虽然三种煤气的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但这三种煤气普遍存在三个重要特性是易燃、易爆、有毒,这三个特点导致煤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发生的频率较高。冶金企业的煤气一般通过气柜进行储存,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烧结、轧钢、白灰窑等需要热量的地方,运输使用较为便捷,发热量较高,操作简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煤气是一个清洁生产用气,对其合理使用,可以降低空气的污染,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还在利用焦炉煤气作为百姓生活的城市用气。

3冶金企业煤气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冶金企业在煤气使用管理上仍然在一些过程的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煤气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煤气使用安全管理部门和制度缺失

冶金企业在煤气使用管理上缺乏对安全的重视度,使用较随意,没有相关的.部门和制度进行制约。虽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部门,但技术人员没有对相关制度进行严格的规定,缺乏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的编制,对其中的管理制度细节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部分企业没有按照安监总管四〔20xx〕63号文件规定的内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缺少危险作业的审批和确认等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有的制度论证不充分,危险因素辩识不全,措施不具体,且制度执行不到位、动态落实较差。在施工和检修交叉作业管理协议书中,内容不规范,没有真正落实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职责。隐患排查工作开展不到位,没有记录或整改计划及整改确认。相关责任制没有明确树立,缺乏制度的执行力。

3.2专项检查工作开展不平衡

部分冶金企业对煤气安全的安全专项检查工作不重视,流于形式。在专项检查工作开展方面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监察局规定的相关文件进行各项工作的执行,对企业内部使用煤气的位置及使用状况不清楚,存在疏漏的地方。安全管理部门缺乏定期检查,对各生产工序的煤气检查工作不全面,检查工作开展没有进行全面覆盖。检查出的整改意见没有完成闭环管理,整改进度和程度不统一,检查工作开展不平衡,对要求报送的专项检查材料没有进行全面整理。

3.3企业人员装备配备不到位

部分企业对防护用品和设施配备不齐全,有的冶金企业虽然配备了这些防护设备,起不到相关的防护作用,侧重于应付检查,没有实际使用的价值。在对煤气防护站的设立方面,对CO报警仪、空气呼吸器、苏生器等装备的维护和购置上没有做到实用为主,一旦有煤气安全事故发生,这些防护用品起不到作用,贻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3.4企业现场安全管理、装置不可靠

冶金企业对现场安全管理必须要足够重视,在工作区域要进行CO固定报警探测仪的有效监控,报警仪各个报警点要与实际现场相对应。一般在值班室、煤气柜及其周边位置设置报警仪探头,一旦出现报警,要及时联系现场人员前去报警位置进行查看,确认没有问题,要向主控室报告。新投用的煤气管道设施在投用之前缺乏对管道的吹扫,在现场管道设计方面,在末端放散管的设定高度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缺乏氮气置换的管道,在煤气进行隔断后,无法对其完成置换,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部分企业在对现场煤气管道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介质标志、流向标志、限位标志的明确标识,有的管道缺乏设置静电释放设施,避雷装置的安装方面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安装。还有的企业一些气柜区的电气设备使用非防爆的电气柜。

3.5企业安全培训不到位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渐健全,大部分冶金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但有的企业存在一岗多能、一岗多职的现象,未按照要求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这样就造成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时间按计划进行安全培训,即使进行了培训,在教育培训力度上缺乏,对培训经费把控不严,造成培训质量极其低下,效果不明显。有些岗位涉及煤气人员没有经过相关的特种作业培训合格就上岗,这些工人对一些安全操作技能基本没有概念,在事故发生后,基本上没有应急处理的能力。

3.6冶金企业应急预案演练不重视

很多冶金企业对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方案的制定也是流于形式,和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不搭边,没有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应急预案方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预案的编制没有针对性,没有指导实际应急处理的价值,无法起到煤气安全使用的作用,深入不到每个员工的潜意识之中。在应急预案的演练过程中,演练人员存在念稿子的现象,对演练现场的实际管控没有指挥到位,这样的演练就会造成在实际启动应急预案过程中,盲目施救,贻误最佳抢救时机。

4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提高的措施

4.1落实冶金企业煤气各项管理措施

冶金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立厂,严抓各项安全管理,各生产车间要对班前会制度进行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要全面、实用,上班未完成的工作要在交接班会上提出,有权要求其完成后再接班。在对和煤气相关的管道进行检修时,要做好盲板抽堵作业票证的管理,做好对管道的煤气、氧气分析,动火票和安全检修作业票等票证要办齐全,对违章作业的员工要坚决予以制止。冶金企业要严格按照煤气安全管理重点内容进行落实,对各项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着手严格规定,参照国家颁布的冶金较大危险因素辨识表,定期开展自查工作,进行各项违反安全操作的整改工作。

4.2加大投入,完善监控冶金

企业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企业规定的专项检查要求,完善安全防护器材,灭火器,空气呼吸器等设备设施要配备到位,统一发放管理。煤气使用现场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监控设施要安装完备,正确选用位置。在安全费用的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对煤气监测和监控实行网络信息化共享联网系统,定期进行监测探头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完成监测设备的年检工作,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要每年进行校验,此部分费用坚决不能省去,使冶金企业的煤气安全生产条件能够得到极大地改善。

4.3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冶金企业公司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对冶金企业煤气的监管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企业基层单位进行重点抽查。在检查过程中要进行创新管理,本着为企业负责的心态进行监管,对基层单位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指导基层单位将各项安全管理事项纳入日常的安全管理范畴。使冶金企业在对煤气管道和设备的检修方面能够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执行,对外包相关方的检修队伍,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现场施工的监管力度要加强,严格落实整改与考核,确保完成各项整改工作的同时,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4狠抓落实,继续深化煤气安全管理专项检查

冶金企业要将专项检查中提出的各项问题进行闭环管理,按要求整改,设立相关的安全监管部门,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对专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落实跟踪和整改,整改完成后,要将相关的整改材料进行保留,做到很痕迹化管理。对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利的单位,要给予严厉处罚,对于整改迅速,效果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4.5举一反三,督促企业落实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冶金企业要做好对事故案例的宣贯学习,尤其是煤气事故案例,做到举一反三,时常要求下属单位进行自查。安全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把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工作的方法,转化为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常抓不懈。落实国家规定的相关指导意见的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施严格的审批确认监控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6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水平

冶金企业要做好对涉及煤气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国家已经把煤气作业作为特种作业单独进行培训、考核取证,对于在理论和实际考评中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予批准进行上岗。同时各个班组长等最基层单位的管理者,要在交接班会、周安全例会等各种安全活动中,不断强调煤气使用安全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员工熟悉并掌握所在区域煤气的特点和煤气的相关知识,做到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对出现问题能够冷静面对,做到灵活施救、自救,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

4.7创新方法,大力推进冶金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

国家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冶金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确定阶段目标,制订工作方案,按照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冶金煤气等评定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达标途径,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冶金企业要认真配合好国家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落实以上各项规定的实施办法,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对煤气使用安全的各项工作进行落实,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方案,工作要细致全面,具备实用价值,能够切实提高冶金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其煤气安全管理,实现创新性管理,完成国家安全监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要求。

5结束语

冶金企业要在这个重要关键时期,严格按照国家“五落实五到位”要求,认真履职,从一把手开始就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规范企业内部人员遵守煤气使用的安全操作规定。企业的安全监管部门要做好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指出,督促其完成整改,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实现对冶金企业的煤气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健,张维祥,蓝仁雷.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冶金动力,20xx,(2).

[2]张琦.钢铁联合企业煤气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D].东北大学,20xx.

[3]罗贤英.冶金规范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xx,(7):147.

[4]王俊杰.冶金企业须强化煤气设备设施安全管理[J].中华合作时报,20xx,(7).

[5]李德顺.冶金企业危险源辨识与评价[D].东北大学,20xx.

企业管理论文14

本文以为,企业发展战略是起长足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总体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规划。其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配套实行。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思想致始至终都统筹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战略对未来发展是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把企业管理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面对现代管理理论所关注的战略、文化等问题,也要面对传统管理理论所论及的人、财、物运用效率等问题。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出现而消失,只是退为相对次要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位”并不是绝对和永久性的,对于一个特定企业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因此,只有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同样的框架之下来管理,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动态和统领问题的全局。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制

前 言

中小企业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就业、税收以及城市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80%-90%,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经历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以及通货膨胀,再加上自身的资金匮乏,管理能力等因素导致了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即便是现在生存的中小企业,也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压力,所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研究日和通过战略调整来促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氶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几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完成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长产值达76%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概述

1.1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1.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1.1. 2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1.1.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1.1. 4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 、23倍和50倍。

1.1. 5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企业管理论文15

摘要:随着企业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涉及到了企业的文化。为了能让企业能有更好地发展,可以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为此,文章将针对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建设进行研究,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建设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指导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很好地指明了企业经营的方向,同时还促进者企业管理策略的制定。在企业的文化中,包括了企业的重要价值观念,而企业也需要根据经营的战略来进行价值观的建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很好地发挥着企业的价值导向。企业在管理上应该加大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基础。比如,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上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利润方面,这种经营方式让小天鹅占领了十年来企业市场排名的首位;另外,企业文化也需要在企业中得到稳定,才能让企业员工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进行引导作用。所以,企业在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上都应该和企业的文化相关联,才能为企业的员工和管理提供保障,让员工能更加团结地进行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如果企业的员工在对企业目标管理过程上存在着偏离企业内容的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为员工造成约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企业的全员都达到了一种共识,这就是行为准则和道德的规范,同时还说明了员工在潜意识的生成一种默契。而正是这些因素,能导致企业文化在思想、心理上都有很大地影响,促进员工能更好地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具体来说,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所蕴含的道德规范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员工的群体行为,很大程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中的文化对员工的约束作用主要是在道德方面,通过对员工的行为约束来控制员工的工作,让员工能对工作产生主动性。同时,员工在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能更好地理解到哪些举措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哪些是对公司不利的,让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发展中。

(3)员工精神的激励。企业文化能很大程度体现出企业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在企业中,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将员工进行管理和凝聚,让企业内部产生一种团结互助、携手共赢的氛围,从而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激发出员工的潜能。企业在对文化的建设上可以为员工树立一个模范人物,让员工都向该人物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出表率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的状态,促进学习氛围,让员工能更好地在工作中达到创新,提高员工的主观性。

(4)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可以通过特有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员工的意识、理念和思想行为,让员工养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价值理念,让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提高。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成效,离不开员工的团结,其次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只有企业让员工有很好的利益,才能促进员工的工作水平,让企业和员工实现共赢的效果。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带动员工的情绪,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5)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企业的文化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受着企业文化的影响而变化,同时企业文化也在向着公众展示着企业的经营特色。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它所具备的文化也相对较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好地强化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财产,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让企业能在市场中起到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企业文化将企业品牌作为依据,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市场价值。如今企业市场的竞争越加激烈,许多企业在竞争上都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而正是品牌能展现出企业的外在表现。其次,消费者在消费中也将注意力集中在品牌的好坏上,好品牌的企业背景文化、社会责任等都是较好的';企业的文化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形象,同时人们还能通过企业的形象来了解到企业的文化。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离不开企业的文化衬托。如今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形象也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效。

2企业优秀文化的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发挥出企业的文化,需要让企业员工都深刻认识到企业的文化内涵,所以要让企业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文化,而建立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一个成功的企业,在过程上也需要从四部分来进行体现,分别为:顾客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股东的收益和社会的贡献,而前面三个部分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指企业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重视,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而企业对外则需要保证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感到满意。在企业的收益中,绝大部分都是员工用每一滴汗水所换来的,所以企业要先让员工感到满足才能有发展的前提,要让员工生活得到保障,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上更加投入和认真对待工作,有了这样的工作状态才会更好地让顾客感到满意,当顾客满意后就会提高股东的收益,有了收益也就会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达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还可以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企业需要加大对员工素质的培育,包括对职业道德、环境保护等。

(2)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在发展过程上难以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作用,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在经营上只注重活动的实施,而无视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作用,所以要强化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建设。企业文化要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包括内在联系和影响作用,要分层次进行组成。首先就要有精神的建立,然后企业文化也要和整个企业的内在精神价值进行结合,因为这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核心。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职工都能更好地满足精神层面的要求。最后,物质文化的建设包括了企业经营过程上的设施建设等,要保证精神层面和制度的要求。

3结语

综上可知,企业的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导向和约束来强化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好的塑造企业的形象,从而让企业能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有长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发展,不断强化企业文化系统性的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促进企业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的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王峰.管理哲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xx.

[2]王慧明.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xx.

[3]聂超.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