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农村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农村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福建省福州市海云中学 吴冰俤
【摘要】农村中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从学校的校情出发,明确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师与学生双方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中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Z2013GH1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逐渐成熟与完善,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学案导学仍存在生搬硬套、模式僵化等问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也没发生太大的改变。近年来,我校(此处指福建省福州市海云中学,下文同)采取校本教研和学科教研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集思广益,进行了农村中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绩斐然。现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学案导学”的症结所在
第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经常暴露出一些弊端。相较于城市中学而言,农村中学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上的探索起步较晚,在学案导学教学上还有较多问题,如学案设计上一味罗列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识记,或者把学案当做习题汇总,使学生重新进入题海战术模式,致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这种做法实际还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延续,其症结所在就在于没有吃透学案导学的真正内涵。学案导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摆脱传统满堂灌教育模式下的被动、盲目状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第二,学情调查工作较为粗疏也是目前农村中学在学案导学工作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忽略往往会造成学案设计方案模式僵化,经久不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知识储备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分层次学案设计,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案中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法。
第三,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还未能完成从教学者到导学者的角色转变上。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习惯于掌握课堂话语权,学生扮演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好学生角色。学案导学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做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些老师习惯于将课堂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学案导学流于形式。
第四,学案导学的评价系统还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比如,对学案导学的评价过于注重文本,教务处的评价往往更多以教师上交的学案、每学期各班的优秀率、及格率等数据为依据。这种做法因为其易操作性而颇受评价者青睐,但却忽略了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切实得到培养的问题,犯了成绩好就等于能力强的老毛病。
二、厘清教与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揭示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的作用,也阐明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的双方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教(学)好,首先就必须从理论高度上认识学案导学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要转变思维,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应该是双向的,是师生一起共同完成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面对的是不同接受层次的学生,要教会学生更多的是如何去学习,如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一种主动地获取。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更好地发展,而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明确这一点,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就不难把握。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外教师都退居引导者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付到学生手中。学生以学案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得与困惑走进课堂,力图通过学习展示与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虽然学案导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受年龄、阅读积累、思维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很难做到将知识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引导涉及方方面面,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不仅课前预习要引导,课堂讨论要引导,学完课文后还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用一句话来说,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思考。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究学情,研究如何创设具体而又多层次的教学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课后还必须根据上课情况进行进一步探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方案。正是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其解决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有效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农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明确存在问题,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对于学案导学应该从何入手、如何具体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事先做好班情、学情的调查工作,才能对学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案设计也能因此更有针对性。我校地处海岛,生源较差,多数学生父母的文化层次都比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很不重视,对于如何辅导孩子更是一窍不通。还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国外谋生,爷爷奶奶又十分宠爱,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体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都相对比较薄弱。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河南漯河二中进行学习培训,学习该校学案导学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我校联合区内兄弟学校,在本区内构建三校联合教研平台,联合编写各年级各学科的导学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二次编写导学案,力图使其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学案编订好后,还定期开展三校联合调研,共同探讨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实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校构建出一套以“导、学、议、展、点、拓”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导,引也。”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案导学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学案编制好后在上课前一天会分发到学生手中,这时教师先根据对班情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前预习。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查阅工具书,主动设疑,发现并思考问题,学会自主性学习;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较被动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学案的预设练习。这种分层次引导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探究,而后进生也能从较为简单的预设练习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学,识也。”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学”也是自学的意思,是学生根据既定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学会独立思考,以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预习达成知识的积累后,第二天早上把完成的学案交给授课老师,由教师进行第一次批改。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对需要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学案,为教学内容的深化做好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真正享有了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并在已有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散发光芒。
“议,谋也。”由于受身心因素及生活环境的制约,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区别,对于同一个问题就可能产生五花八门的看法。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零散、表面的,很难上升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上。当学生们出现争论不下又或者是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老师就应加入其间进行引导。相较于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这种活跃的课堂无疑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欢。正是这种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到主动学习的氛围当中,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探究的动力。通过议论、评议,让传统教学的一个教师上课,变为几十个师生之间的交流。
“展”即问题展示、议论争辩,展示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这些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能作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拓展的关注点,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相互讨论、争辩中,逐渐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又培养了合作、竞争、平等意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点”即适时点拨、巧妙引导;“拓”即拓展练习、实践延伸。当然,这种引导或点拨可以是错误的修正,可以是知识点的提炼整合,也可以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的提升。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从知识的整理、归纳中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大胆探究,把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不仅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始终以一种饱满的心态自觉、自主地进行创作性学习,同时也对学科教研活动、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认真的探索研究,从而努力完成现代教育改革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忠慧。让学案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J].赤峰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