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的演讲稿范文多篇
中国的礼仪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还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礼“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传统道德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篇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中华魂·中华美德颂——孝亲》。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众周所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如何谈成就一番事业呢?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翻开历史看看,感恩的故事还少吗?黄香九岁温席,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替父从军,赫赫有名的陈毅元帅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尿裤……其中在《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则名为《闵子骞劝父感后母》。这则故事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人。幼时丧母,父娶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儿子,于是憎恶起闵子骞。她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有一年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里面铺的是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却是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很冷,就好像没有穿一样。这位后母却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的。是太娇养了,所以称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寒风吹来,子骞冷得直打战,手冻得都拿不稳缰绳,导致缰绳掉到了地上。而马却差点儿将车子拉下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后妻像木头一样,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您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
古人会孝,当今的人难道就不会孝了吗?不,当今的人也会孝。相信大家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广告片:一个小孩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自己也去模仿给妈妈端水洗脚。很成功的广告片,具有很强的宣传和教育意义,着实让很多孩子有所领悟和感动,也引起了更多的人对父母、对老人关注和关爱。
但是如今的学生孝敬的”味道“却变了,变得苦涩了,变得难闻了。《家有儿女》里有这么一段:儿子端着水给妈,竟戴着口罩,一副嫌弃的表情,原来是在完成作业。这是一个讽刺笑话,可是如今这样的笑话随处可见:去敬老院关爱老人们,给老人们打扫卫生、端水洗脚还要看时间,把老人晾在了一边,要等到采访的记者来了再做。这是干什么?这到底是做给谁看?当孝敬父母和老人也用上形式主义,那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
孝顺难道是一件困难的事吗?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把自己在外面听到和见到的有趣的事情讲给老人听,去旅游或者出差回来带点糕点或者糖果茶叶,定期陪老人做体检……想想看,这些事情是多么容易做到啊,而我们做的呢?我们做的是让老人更辛苦,更伤心。孝顺并非物质和金钱,孝顺并非作秀和摆样,孝是简单的问候、关怀和聊天;孝,是捎纵即使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
“谁言存草心,报得三春辉”,让我们在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谢谢大家!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有一种精神我们与生俱来,它涤荡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种责任我们时时承担,它引发我们良知的共鸣。它如同一汪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它又似一段乐章,激起我们无尽的深思。
它是什么?它在哪儿?
它就是美德和文明。让我们来把它追寻。
我们寻找它的踪迹,却不知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是弯腰轻轻捡起一张纸屑时的敬重;它是说出一句”谢谢你“时心灵的悸动。它是父母劳累时递上一杯水,帮着捶一捶背,揉一揉肩的款款真情。
然而,如今的社会日益进步,科技日益发达,文明美德的意识却由内心的浓墨重彩淡化成了一张泛黄的白纸。随口的脏话,随地乱丢的垃圾都玷污了我们心中的文明。一些无良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抛弃做人的底线,在老酸奶和果冻中添加工业明胶,用含有重金属铬的皮革制作胶囊,用甲醛来保鲜蔬菜,他们的行为,不知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他们的行为,不禁让我们大声地疾呼:道德去哪了?!美德去哪了?!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文明美德更需要我们的重视,需要我们把它寻找。
透过层层迷雾,穿过层层荆棘,我们在”雷锋传人“郭明义的身上找到了文明美德的影子。二十二年献血六万多毫升,是自身全部血量的十倍;十六年捐款为自己总工资的一半,累计捐助了十二万元,郭明义只要看到别人需要什么,就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却,一笑而过。他,就是文明美德的一个化身。
顺着郭明义的足迹,我清晰地看到了文明美德的身影,他就在我的身边!我的同龄人——武昌区杨园学校的文晓伟同学,5岁时厄运袭击了他原本幸福的家:父亲重伤,母亲离家出走,年幼的他接手了照顾爸爸的重担。
晓伟的爸爸,不能行动,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早晨5时30分,晓伟就得起床给自己和爸爸做早餐;中午放学,他得跑步回家,买菜做中饭,然后再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晚上回家后,做饭,做完家务后才能开始做作业。
晓伟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尿道下裂“,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治疗,但是晓伟和父亲的生计仅靠每月700元低保支撑,根本无钱治病。
父亲的难处,早熟的晓伟知道。因为身体原因,他以前每天晚上都会尿床,时间一长他就总结出一个规律:只要夹着腿蜷着睡觉,就不会有事。虽然,他每天晚上睡觉身体常常没有伸直过……但再怎么难受,他都自己忍着,不在爸爸面前叫一声苦。
这些年来,晓伟忍着自身病痛支撑起这个家。2010年、2011年他相继被评为江城最小的”孝星“。面对荣誉,他用质朴的语言回答 :”照顾爸爸,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明美德是孝顺,是奉献,是修养,是崇高。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文明美德的传承者吧!
追寻心中的文明美德,追寻给心田予以滋润的甘霖;
追寻心中的文明美德,追寻照亮人生道路的指路灯;
追寻心中的文明美德,就是那追寻熠熠生辉的生命之美!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作为“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用书——中华美德颂,这本书不愧是一本具有重要思想且极具正能量的书籍,阅读后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此书以三大板块的框架组织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程中涌现的一代代、一批批拥有高尚情操及道德涵养的中华好儿女。以前或多或少的也接触过这是中华好儿女的故事,如今再次感受,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与虚无,他们的高尚品德及出操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学习。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还形成了与此共生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历史遗留给我们大量的财富,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语言文字,经典词句,数不胜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稚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的敬老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等,这些出色经典的文字传承,每一笔都描绘出以及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幕幕传承美德的精彩印迹。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进,“仁、义、礼、智、信“已恒定为现有的传统美德的五大要素。每一个都有其背后深刻的经典,它们已逐渐形成为人们平日里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我们中华民族道德建设长河中具有本源和主导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支撑我们民族进步以及更加辉煌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我们要做并且争做拼得高尚的新一代,用高尚的情操陶冶自己,全面提高身心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崇尚真善美,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品德、精神和气质的基础。它包括了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明礼诚信、自尊自强等等很多种,这本《中华美德颂》则将这些美德以故事的形式完整的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美德。
书中讲了很多故事,都很感人。但我觉得,只有母爱才是最令人感动的。汶川地震,人们在救援时发现一位被压死的母亲,她身子弓着,双手撑地,好像在拼命护着什么,当人们的废墟清开,发现他身下躺着一个毫发无损的孩子,医生打开孩子的被子时,发现一只手机,屏幕上有母亲费力敲出的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唐山地震,玉树地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向我们展示着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
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与力量;母爱是无私的,永远会保护着你,伴你一生。还记得那次我因嗓子化脓而不得不做扁桃体切割手术后,我因麻药药效未过,一直昏迷未醒,是妈妈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坐在我床边,只为了让我一醒来就见到她。我手术后不能乱动,是妈妈一连好几宿没合眼的照顾我,只为了我有需要时可以随叫随到。我……这种爱,血脉相连,温暖着儿女的感情,这种爱,瞬间迸发,震撼着无数的心灵。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
对我们的民族来言,中华美德就像源泉,滋润人们心灵的生长;中华美德就像脊梁,支撑人们挺起胸膛;中华美德就像号角,鼓舞着人们前行的脚步。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篇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阴险狠毒、诡计多端的坏蛋,也有乐于助人,充满善心的好人。众所周知,好人那金子般的心中藏着什么?是美德。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河流里,美德一直陪伴着我们。古代的“孔融让梨”让我们心生敬佩,他小小年纪就懂得感恩兄长,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都是“大让小”,当读到《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能像几千年前的孔融一样做到“小让大”呢?
今年暑假里,我阅读了“美德少年故事”。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名叫童钰迪的小女孩的故事,看到马路上有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许多人为了怕惹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选择袖手旁观或干脆一走了之,但是,当15岁的童钰迪遇到这种情况时,即使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的期末考试,也不忘伸出援助之手扶起老人。事后,她还一再表示,这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而已。我相信,她的事迹会像一股暖流注入人们心间,使大家永远记得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女孩。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美德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只要细心的呵护它,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我们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来美丽!
一次,在我游玩黄山的时候,正当我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意间,我突然发现脚下有一个空矿泉水瓶,这和恍如仙境的黄山格格不入,极不美观。《品德与社会》书上说清洁工经常要绑着安全带到悬崖下捡矿泉水瓶等垃圾,这要花上很多时间和体力,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现在,我的举手之劳就会让环境更美,更省去了清洁工人的麻烦。于是,沿着山路,我一边游玩,一边将看到的游客乱扔的杂物都放入垃圾袋里。游玩结束后,居然整个垃圾袋都放满了。
望着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的感觉,美德,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善于发现,并付诸实现,每个人都会是个“美德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