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辅导方法

小学语文辅导方法

囚人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语文辅导方法有哪几种

小学阶段是学子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相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与人格也就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辅导方法,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辅导方法

1.积极鼓励孩子学会说普通话,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要求孩子有条理地说话。

孩子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要学习说普通话,学说普通话是发展孩子口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孩子掌握规范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重大意义。为了训练孩子说普通话,还可以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之类的口语活动项目,如有的孩子“s”“sh”分不清,可让孩子读、说这几句话:“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í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í。

说话要实事求是,计数不能似是而非。”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普通话,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老师叫他们平时尽量讲普通话。因此,孩子在家里也应学普通话,如果他们讲得不好,家长不要讥讽他们,而要鼓励他们。会讲普通话的家长,可用普通话和孩子交谈。

训练,严格要求,他可能会完整地说出:“我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 许多孩子在讲一件事时,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有重复,有颠倒,还夹着一些“那么……那么……”、“后来……后来……”或“嗯……嗯……”之类不必要的词句,家长应要求孩子想清楚了再说,说话时慢一点,要动脑筋,说话要有条理,考虑好哪些该先说,哪些该后说……这样孩子说话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帮助孩子准确、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的形、音、又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少字音、形脱节,给孩子识字造成困难。掌握汉语拼音就能依据音节,准确、迅速地读出字音。低年级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掌握四声,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初步掌握拼音的方法。

小学阶段所学的生字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用它当拐棍帮助识字,以达到正确朗读课文,学说普通话。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汉语拼音是累赘,不易记住,不如直接学汉字,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一是不了解汉字难学的特点;二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意义。学会拼音就是交给了孩子打开自学语文和其他书报之门的一把钥匙。

不学汉语拼音,教一个字,识一个字,没人办让孩子去主动、自主识字,学了汉语拼音孩子就能查字典,没人教也会识字,以后还会使用词典、辞源等工具书,等于为孩子请了一个终身教师。如果有些家长自己的拼音发音不准确,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跟着录音磁带一起学习。

3、帮助孩子打好识字基础。

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是“认写分开”和“多认少写”的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新理念。对识字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如: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加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

全册共识记400个汉字,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而省编教材第一册的识字要求是读写170个汉字,相比之下,实验教材识记的量增加了230个,而写的字减少了70个。)新教材提出多认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于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那么,要认识的字,也就是这400个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就是要求在本课中能认读,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家长们千万不要逐个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地分析,更不要让学生抄写甚至默写。

小学语文课文讲解方法

一、讲解背景

背景即文章写作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很多文章由于年代久远,文中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异,学生对文中人物思想行为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因此,教学这类文章的最佳切入方法是讲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快速进入课文。

笔者教《祝福》一文时,学生不明白:祥林嫂为什么拼死不改嫁?改嫁后为什么还叫祥林嫂?改嫁后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让祥林嫂参与祝福?祥林嫂怎么会拿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去庙里捐门槛?于是,我想学生深入细致地讲了当时的背景。

如封建社会的贞节,“君的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秩序,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封建社会对祖先的崇拜等,使学生对祥林嫂、鲁四及周围的人的思想行为的根源有了清楚地了解,水到渠成的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读懂了人物形象,读懂了文章的反封建主题。

二、分析标题

一篇文章首先和读者见面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欲望。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中心,或暗示文章主旨,有的标题显示文章所写内容范围,,有的标题提示文章结构层次。讲读这些课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从标题切入。

例如教读《荷花淀》就可以通过分析标题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点明故事的发生地。荷花淀是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景,也是人物活动的中心环境,使小说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2、富含多层寓意:荷花淀是白洋淀军民保家卫国、驱逐侵略者的福地;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场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荷花淀是美丽的,战争却是残酷的,为捍卫美而进行的斗争同样是壮烈的、可歌可泣的。

3、体现诗意柔美的艺术境界。

荷花淀是小说中诗化的战争空间,祥和安宁冲淡了血腥厮杀,物我(荷花与妇女)相映成趣,显示出作者细腻柔婉的创作风格。4.引申思考:(1)试用与小说内容相关的词句替换标题,进一步体会作者命题的妙处;(2)以小说标题命名一个小说流派,足见其内涵的丰厚。结合标题,想一想你眼中的“荷花淀派”小说应有哪些特质?标题中显示出来的诗境美 主题美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各项学习活动。

再如教读《故都的秋》,也可以从标题入手组织学生研究课文:标题是个什么短语?他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什么?从那些方面写的?这样单刀直入,从标题入手,抓住关键快速进入课文,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理清课文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组织构造,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作者独特构思的直接体现。同样的写作对象、写作材料,不同作者写会有各具特色的结构。从课文结构切入阅读教学,可以迅速整体把握全文,有利于学生宏观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由整体到局部快速理解课文。

例如教读《纪念刘和珍君》可以从结构上突破。课文先写了写作缘起,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最后,再叙事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总结三仪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把握结构可以用列提纲的方式进行。从结构进入可以学生较快的了解文章内容,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写作目的。

不同文体往往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如议论文章常按照“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的顺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结构。议论文教学可以依据此特点指导学生分层次,列纲要。

四、寻找线索

线索是把文章材料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线索有多种,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的以地点为线索,如《归去来兮辞》;有的以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为线索,《泪珠与珍珠》。教读这类文章可以抓住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理。

如学习《剃光头发微》,可以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贯穿文章的线索—— “剃光头”现象然后顺此线索细心阅读,品味,从而迅速理解作者的讽刺社会上滥用权利现象的写作意图。

五、概括情节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又尾声,这几部分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些叙事性文章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教学时可以从情节入手。

例如教《孔雀东南飞》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写出纲要,快速把握课文。

六、讨论形象

形象指写入文章中作为抒情议理载体的事物。形象可以是人,如小说、传记中的形象;可以是物,如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的诗歌、散文。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可以以分析形象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以从小说中心人物别里科夫入手。学生读完课文就可以涉及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他在生活、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理?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还可以以“别里科夫死了社会现状会不会改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用此法学习这类文效率高效果好。

七、抓关键性词句

每篇文章都有关键性词句,如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抓住了这些关键局就抓住了文章的纲,找到了解读文章的法门。从关键词句入手教读文章,提纲挈领,开门见山。

《故都的秋》一课, “故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是孤独北平的秋天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学习此文可以紧扣“清”“静”“悲凉”进行:让学生阅读思考故都的秋这些特点体现在何处?作者选取那些有鲜明特征的景物表现内心的感受?作者写南方的秋天目的何在?紧扣关键词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披文入情,理清思路,品味带有地方色彩和作者主观色彩的秋景。

小学语文课文分段方法

1、整体分割

对每篇课文都要从整体出发,着眼全部,熟悉全文,做到两点:一是读文章审标题相结合,紧扣题眼抓中心,联系内容抓主体,弄清文章写什么。二是理清顺序找依据,弄清文章怎样写。可以依据内容性质的不同分割;还可以依据总分方式分割(总——分、分——总、总——分——总)

2、重点突破

步骤是:

①用一句话概括出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出这一重点事件的起点和终点,从而先把重点确定下来;

③看重点段前面讲了什么?后面讲了什么?全文应该怎样分段。如《落花生》主要讲尝花生时,父亲和“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这个重点段从“那晚天色不大好”起,到“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止。重点段前有两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准备过节;重点段后写了父亲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这样课文便可分成三段。

3、合并自然段法

步骤是:

①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②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并成一大段。如《试航》各自然段的意思为:a、富尔顿制新船;b、富尔顿造出第一艘轮船;c、开始试航;d、试航圆满结束;e、人们争着坐新船。根据以上方法,可将a、b 两个自然段合并成第一段,写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c 和d 合为第二段,写新船试航成功;e 单独作为第三段,写人们争着坐一坐新船。

4、特殊段落法

倒叙——先叙述事情的结果,然后写原因、经过、结果,应独立一段。

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插在某一情节之后作补充叙述,可以独立一段;另一种是插在某一情节之中的片断说明,不可以独立一段,以免把情节割裂。

过渡段——承上启下,以小结上文为主的归上段,以总起下文为主的归下段,看其偏重。但一般多数情况以启下为目的,起过渡作用,衔接下文为主。

5、过渡段分段法

学生不能正确划分段落,问题往往出在过渡段上。即应该划在上文的过渡段划在了下文,而把应该划在下文的过渡段又划在了上文,因而分段有误。分段时要明确:文中的过渡段的内容与上文意思相近就划在上文,与下文意思相近就划在下文。

例如《高尔基的童年》一课中,第14自然段就是过渡段,这个过渡段的内容是:“主人们吃完饭,睡觉去了。”上文的内容是主人们边吃饭边责骂阿辽沙,而下文的内容是写阿辽沙夜里起来读书,被人发觉,遭到殴打,书差一点儿也就被撕毁了。从情节来看,这个过渡段的内容显然和上文的意思相近,因此要划在上文,而不能划在下文。

6、情节分段

对具有故事情节一类课文的分段,应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情节的异、同为依据去划分。

小学语文分析课文方法

一、抓住课文的重点

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提出纲要,探索精微。我们在细读课文时,应用此法探索文章的主旨妙义,进而把握课文的重点。一节课中,重点不宜过多,否则就失去了确定重点的意义。

例如:在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用红笔勾勒出课文的要点,“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说服秦伯与郑人盟--晋侯去之”,进而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第三部分“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军”。

我们备课时,不应计较过多,因为文学作品是过滤选择的结果。教师确定了课文的重(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就如同找到了一把钥匙,就如同聆听到了文章的最强音,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二、抓准课文的切入点

提到上课,同事经常说“好课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好客难求”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虽任务相同,教学情境却千变万化,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同。

可以说,每个教学的情境都是特殊而具体的,教学策略就应该从问题的特定情境中产生,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创设。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关键在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方可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激活课堂气氛的目的。

例如: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备课时,我发现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分别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等一些清新的物象,诗的第二节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比喻太美、太妙了。

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提出“诗人为什么要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活跃地各抒己见,很快地感受到徐志摩对康桥深深的爱和离别的不舍之情。

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解读课文,挖掘课文的情感价值,去点击、触摸到文章最核心的词、句,经由此词、句出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打通整篇文章的脉络。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有趣、有效的课堂。

三、抓住课文的矛盾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朱熹有句名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抓住课文中的矛盾、裂缝,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有阅读困惑,再花时间去消除。

例如:对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标题是“没有什么新闻”,而注释中却说选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研讨与练习”中说它是“新闻史上的名作”,这就是浮现在文本表层的矛盾,我们上课就应抓住它。

再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我在搜集备课资料时,发现在同一时间有三个作者为“三?一八”惨案写了纪念性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周作人写的《三月十八日的死》,我就为学生打印了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不同。这就是通过比较,制造出矛盾,有助于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

四、填充课文的空白

教材分析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理解教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过程。从创造的角度来看,钻研教材也是一个深入探究、捕捉灵感、开拓突破的创新过程。我们所教授的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它需要读者具备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展开想象,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填充。南宋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出”和“入”就是对课文进行品读和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上《雨巷》一文中,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就设置了“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如果要给《雨巷》配上插图,你会画上什么?用上哪些色彩?”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想象中拉近了与作者的时空及心理距离,消除了时代隔阂,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迷惘和凄凉,体验到诗人那份伤感与无奈的意味。

再如:对于《边城》一文,我们从选文中能感受到边城的优美,翠翠的纯真、善良,那么翠翠的爱情会以什么形式结束呢?我课后布置了为翠翠续写结局的小作文。总之,教师应让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深度和广度,去解读课文无限的内涵。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全面地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钻研教材应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将教材处理为易于学生接受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取得整体优化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了解文章大意

可从两方面着手。

1、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②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③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④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读文时,又要反过来看看文章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组织材料的:

①.纵向思路,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如:《做风车的故事》,我们就可按上述提示,边读边摘要点:喜欢做手工→做风车→赞扬→嘲笑→难受→发愤学习,我们用恰当的词语把上述要点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②.横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点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注意有没有思路。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头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着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个方面描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总结西沙群岛的富饶,我们抓住了开头这一句话,全文脉络就清楚了。

二、读懂每一句话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文章应该读懂每一句话。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比较难懂的句子,更要认真思考。

1、抓关键词语。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只有一两个或几个,这就是一句话的关键词语,我们能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文章要联系文章写作时代背景,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4、用缩句法读懂长句。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较长可以用缩句的方法,先抓“主干”,剔去“枝干”,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读懂每一段话

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要准确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话的意思,必须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1、抓中心词。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就像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一样,有的段落它有一、两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2、理清层次。有些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必须通过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话层次,先弄清每层意思,再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意思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划分。

五、最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把各段大意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记叙文基本要素归纳文章内容。

3、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归纳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