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学习资料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浅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一

  从小学升入中学,青少年进入了一个人生的关键期,这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快速期;是知识学习的转折期;是远大理想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期;也是各种能力的黄金发展期。升入初中后,进入了人生发展中的第二个断乳期,我们的青春期特征日益显露,心理变化此起彼伏,身心正经历着一次巨变。进入初中时期,学习任务加重了,学习节奏也加快了。此时,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没能尽快地掌握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使在小学阶段很优秀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学习滑坡现象,而基础本身就差的学生更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

  方法决定学习效率,方法决定学习成绩。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初中生学生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如同划船所用的双桨,可以很容易地推动学习进步。天赋、勤奋固然重要,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显然更加重要。

  作为教师,教育和辅导学生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方法同样决定一切。

  方法即是桥梁,方法即是捷径,初中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无疑是益处多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可以帮助减轻学习负担;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由科学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学习快乐与学习进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觉性,减少和克服厌学情绪。

  第一 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

  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拒绝学习。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叫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通过调查和观察,就会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上课前,有的学生对老师这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师上课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是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听课时有的放矢,对预习发现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细听详记、思考理解,当堂掌握,在学习中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是预习,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看起书来,象是看小说似的,不大容易发现问题,更难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即使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停下来问个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书时动手又动脑,把新课中的旧概念、旧知识查个水落石出,对新课中的问题能理解的就当时弄通,弄不通的就记下来,等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分析讲解。

  课堂上,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听课,有的象架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象个速记员,边听边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一大堆;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也有的边听讲边划书边思考。同样是思考,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相比较。

  下课后,有的学生抢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有的先回忆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然后看书整理笔记,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开始做作业。有的课上未听懂,下课也不问,随它去了,玩得天晕地黑。 同样,在看参考书、做习题、阶段总结、考前复习以及考后分析等其它环节上,也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从每个具体学习环节上看的。如果从学习整体过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有的先预习后上课;有的不预习就上课;有的只重视上课,课后抄抄作业就算;有的课上未听好,课后一头钻进作业堆里面;有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也有的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整理,独立完成作业,按期做好阶段复结;还有的定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地进行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考试时胸有成竹,每考胜……因此,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又在哪儿呢?近几年,研究者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邀请其中成绩拔尖、学习有法的同学多次开座谈会,让他们介绍学法,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大家倾向一致的意见是:每天七节课中的新授课,都要按照 :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步骤组成的环节滚动一次。一个章节结束,都要进行系统复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不仅如此,他们在每个步骤上都有许多具体做法和严格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来,把前四个步骤称为环节,构成完成每一课时的学习不可缺少的四环,加上最后一个步骤,合称“四环一步”。按照这一过程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按每一环节和步骤上的科学方法去做,就称为“四环一步”学习法。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过程应由每一课时的四大环节加上阶段系统复结这一必要步骤组成,“四环节”以上课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节,分单元进行。四环节一步骤节节相连,步步相通,构成了学习过程的有机整体。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符合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又与教师教的过程相配合,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二 认真预习 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2)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这三种预习,一个比一个线条要粗。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不懂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

  第三 专心上课 积极思考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一个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各科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完成。从学法调查中可知: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凡是未学好、成绩差的同学,最主要就差在没有专心上课上。

  那么怎样才能专心上好课呢?

  1.重视听讲。充分认识到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的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走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识道路。每位同学应虚心向老师学习,在老师指导启发下上好每一节课。有的同学认为,父母懂得数理化,回家补补就行了,这些想法千万要不得,有了这些念头无意之中就会放松听课,降低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2.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有的同学努力这样去做了,但是,有时听着听着,自己的思路离开了老师讲解的思路,独自思考起来。我们说,上课向老师学习是有时间性的,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宝贵的机会。要尽量强制自己,使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同步前进。如果自己在老师启发下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在课堂上思路不可离开“向导”,单独行动,更不能乱发奇想,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分心”、思想上“跑马”是学习的大敌。

  3.会听门道。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如果是数理化英语等科目,中间可能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同学们要听得出来,明白每一步骤讲话的目的。

  另外,在听课时,有的同学从兴趣出发,对自己想听的认真听,对那些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内容就不认真听,这样也是不行的,因为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忽视了哪一部分都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降低学习效果。

  4.当堂弄懂。指课堂上就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理化中的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对政史地文中的原则、要点、方法要当堂理解和记忆。对英语中的新词、句型、语法关系要及时熟记和掌握,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

  5.理清思路。指自己的思路不但要跟着老师走,而且要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引导思路理清楚。知识发展思路,在预习时可能理过,但不一定理清楚。上课时就应特别注意,弄清楚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是怎么从上节课发展来的,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处在是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理,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与记忆。

  6.抓住关键。指抓住本节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学科特点上的关键。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因学科及具体内容而异。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 对于学科特点,不少同学往往容易忽视,不管上什么学科的课,总是“听、记、想”,不懂抓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外语课上不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做分组实验时,自己不动手,光看别人做,自己抄个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不注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是看热闹,这些都是未抓住学科特点学习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例如,生物课经常使用实物模型、标本和挂图进行教学,物理和化学课,则经常要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来认识物质的理化性质,因此,在上物理、化学、生物课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实验,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代数的内容体系是通过运算种类的增加和数域的扩大来展开的,几何的内容是通过由简单的图形到复杂图形的认识逐步深入的,学习时就要抓住知识发展脉络,通过大量演算、证明等练习,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语文和外语课就完全不同了,主要学习字、词、句、章节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第四 及时整理 理解消化

  下课后,有的同学就忙着做作业,课间十分钟也不休息。自习课上,作业多纪律就好,作业少纪律就差。课上听得很好,甚至还有什么好的想法,但几天就忘了。这些现象,都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忽略或不重视课后整理、理解消化这一环节。按照正常学习程序,下课后,应把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整理、理解消化吸收。具体地说,应做好下面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回想一遍,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象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重映”上课时的一幕又一幕,理解、消化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好比牛吃草反刍那样,吃的时候为了抢速度,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其中有“夹生”或“生吞活剥”的地方,休息时,再把食物回到口腔里,细细地加以咀嚼。

  尝试回忆的好处:一是可以检查当天听课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说明自己预习和上课的效果是好的。如果大部分回忆不出来,或关键的地方回忆出现中断,思路连不起来,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上课的方式方法。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动脑筋思考。使学生的知识在大脑中“重现”。使其显得突出、显眼、深刻,起到巩固强化记忆的作用。经常这样回忆,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能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三是能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如果表达不出来,自然会很着急地看书翻笔记,自觉地把遗忘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和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提高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尝试回忆?

  第一,回忆预习的经过。有哪几个新概念,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当时还未懂,自己是怎么查的,怎么记的,怎么想的。

  第二,回忆上课的经过。老师是怎样引入新课的,自己懂的部分老师是怎么讲的,自己理解与教师讲的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部分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关键的地方老师又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为什么自己预习时弄不懂,老师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回忆刚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是否衔接?尤其是理科内容,新知识是如何从旧知识推导或引入的,思路是否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

  2. 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不管你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都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看教科书。丝毫马虎不得,要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因为这时已不是初次看书,而是在预习、听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全面过目,重点思考。对前面环节中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必再花很多的时间,要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的地方多花些时间,直到彻底弄懂记住为止。

  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新概念、关键地方、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果书上写不下,也可以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书上的眉头或边角上。以便今后看书时,从这些地方迅速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有的同学平时只重视做题目,而不重视看教科书,事实上,这是舍本求末。近几年高考和中考之后,有许多同学说:“都是书上的题目,太浅了,所以我未考好。”这些同学吃的就是不重视看教科书的亏。教师教书有句至理名言:“以纲(教学大纲)为纲,以本(教科书)为本。”同样,这对同学们的学习也是适合的。

  3. 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主要是把上课时未记下的部分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把次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一番。笔记的内容应当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一般来说,笔记的主要内容有:(1)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2)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体会。(3)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关键。(4)听讲看书时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5)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6)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7)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8)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对本课内容有极强针对性的材料等。

  4. 看参考书

  现在参考书很多,有的学生不加选择,乱看一气,实在是利少弊多。因为参考书是根据读者的不同层次,从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围绕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而编写的。有的参考书内容超纲,或深或浅,还有少数参考书粗制滥造,错漏百出。乱看参考书犹入把自己带入山高路险的歧途上跋涉,事倍未必有功半,危害甚大。 那么,是不是就绝对不可以看呢?也不是,看看适宜的参考书还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参考书。

  第五 独立作业 练习巩固

  学生做作业,习以为常,好象没有研究的必要。其实并非如此,还有不少同学“不会”做作业。有的是属于认识问题,例如有的同学不知道做作业有什么用,只是因为是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做。抱着交差和应付的态度;有的属于方法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课后不看书整理,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有的学生课内课外作业做得很多,但收获不大,成绩提高不快;有的属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问题,简单题会做,复杂一点就没门了。因此对于作业问题,还必须认真讨论一番。

  1. 做作业的意义

  做作业的意义至少有四条: 首先,它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做作业很顺利,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预习、听讲和课后复习的效果是好的。反之,则说明对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其次,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把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可以培养思维能力。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不仅使自己学会运用新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做作业可以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因此,做完作业后,不应当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复习时,翻阅一下这些记录,看自己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2. 做作业的基本过程

  (1)审清题意。题意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程度如何。要逐字逐句把题目默读一遍或几遍,对题目中每一个概念,每一层语法关系,每一个关键的字、词,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搞清楚。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语文功底较好之外,还要对本学科的专用术语、字母代号的意义以及公式、法则、定理、定律等十分熟练。同时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线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

  (2)寻找思路。审清题意之后,就要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去寻找解题的思路。一般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执因求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眼睛盯着要求的结论,寻找道路前进,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成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第一层条件),这些条件在已知条件中有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使这层条件存在的条件(第二层条件)是什么?这样一层一层地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当中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办法是前两种办法的结合,即从两头相向出发寻找,直到两下相遇搭上头为止。在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有时要过几道关卡,方能打通思路,关卡一多,容易挡住人的视线;有时条件多,头绪多,显得乱,让你如坠入五里雾中,寻不到路径。怎么办?可以采取分和联的办法解决:分就是分解,即把一道题尽量分割解剖成几个部分,使之成为一道道小题目,然后再研究,各个击破,部分的解题办法,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有时一道大题不好全分只能分少部分出去,这时要先把分出来的小题目解决了,再解决核心部分。联就是联想联想这个题目的有关部分在课本中的什么地方,与其有关的内容是什么?过去是否解过与其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候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那么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通过推理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出许多题目中没有直接给的新条件新根据,从而左右逢援为解题打开通道。分,是化繁为简,化大为小,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联,是把不熟悉的题目化为熟悉的题目,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地解题。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这番加工,直观明了,一道解题捷径出现在眼前了。

  (3)正确答题。答题是把解题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做题要做到保质保量,要求一遍对和速度快。一遍对指思维、表达和运算的准确性。不少学生通过审题找到了解题的正确途径,可是真的一动手,得出来的结果却常常不对。原因之一就是平素练习不够,眼高手低,要做到一次对,特别应注意的是解题步骤不能跳跃,应按步就班一步一步演算,书写规范化。速度快,这是讲做题的效果问题,即在准确的前提条件下快速把解题过程书写出来。要想解题快,一要钻得深,思潮如泉涌,思路有捷径。二要格式明,什么样题,怎么样解,心中十分清楚,解题步骤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要,书写干净利索。三要刻苦练,熟能生巧,巧能快也。

  (4)仔细检查。这是保证作业质量不可缺少的一步。这一步的任务就是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作业对不对,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检查的办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①逐步检查法。就是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检查。这种办法一般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但往往不能发现思路上的错误。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③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例如解方程后,将“解”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就属于这种方法。

  3. 做后的总结与提高

  作业做完之后,应认真回过头去总结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很好地“玩味”一番,具体地说,应作以下几件事。

  (1)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每做完一道题以后,要认真想一想:解这道题的方法和思路是什么?有没有别的思路和方法?这道题能不能变一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如果做这道题时能积极开动脑筋,把题目钻研透彻,做到对一道题采用两种或多种解法,一道题引伸出几道类似的题(一题多想),无疑会使你思路开阔,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归类,以少胜多。习题千变万化,数量繁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要善于将它们比较归类,也就是说,做完作业后,应当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又属于哪一种?要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横向比较,找一找它们共同的地方。题目做的越多,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比较就越重要。总之,一个学生,如果在做作业时,善于把这几种解法进行比较,找出“思路正确、方法对头、步骤简明”的最佳方案,并进一步通过比较把习题进行归纳,归入知识的体系中去。这样做一道题可以抵上做十道题、百道题。以后见到同类题,就可以很快地做出来,就是遇到综合题也可以通过分析而演变为熟悉的基础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最好办法。另外,比较归纳分类的工作,要靠自己“亲自实践”花一番思考的功夫来完成。人家总结出来的类型题可以参考。但不要去死背人家的结论,更不要在做题时死套。(3)错题要订正。订正一道错题,比多做一道新题更有价值。因为从错处暴露了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是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还是推理问题?经过更正后,可以补上自己的欠缺。更正错误时,最好用彩色笔把错误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旁侧注明正确答案。到复习时,看看经过自己更正的作业,就可以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不少学生,作业或卷子发下来后,只看一下分数就扔了,并不认真地去更正错误,这样就无法在复习时“提醒”自己,从而失去了错题对自己的警戒作用。

  4. 如何做课外习题

  课外习题指课本以外和老师布置之外的习题。做课外习题应量力而行。当你把当天老师布置的或课本上题目之后,并且在完成第二天的预习任务之后再做。时间长就多做,时间短就少做,没时间就不做。有的同学热衷于做课外习题而影响了课本的正常学习。正确的做法是:紧紧围绕当时的学习中心内容,选择一本深浅适度的习题集,利用学习剩余时间,适当地做一些题目,以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开阔眼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做课外习题时,方法上与做课内作业也不同。可以只看不写,对那些一看就会,或与课本上重复没有新意的题目应一看而过,对于那些自己从未见过,但利用课本上知识又能解,且构思巧妙,别有新意,自成题型的题目就要认真地去做,把题目类型、解题思路与过程详细地写出来。不但写,而且还要认真总结,把它吸到自己知识宝库中去。就是这种好题、妙题,同一类型一般只做一个就行了,不要重复多做浪费时间。对于那些与当时学习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或者偏深,必须用课本以外的新知识去解的;或者偏浅,做起来没有意思的;或者思路十分狭窄的偏题、怪题,坚决不做。

  另外,书面作业是要交给老师看的,同时自己也要保存备查。因此应书写工整,条理清楚,简明易懂,清洁卫生。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复习时,看起来方便;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也有利于检查时查找;老师批阅起来方便。要想做到作业书写工整,条理清楚,应在方法找准后落笔,或在演算纸上先做一遍再写到作业本上去。书写时应按各科作业的规范要求去做,培养自己科学、严谨的作风。

  第六 系统复习 总结提高

  在开始进行下单元或下一章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要回过头来,认真总结本阶段教学情况。学生也要回过头来,看看近期内自己走过的学习之路,总结本阶段学习情况。这一学习活动就是总结。复结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它是学习四环节之后的一个重要步骤。

  1. 复结的重要作用

  (1)融汇贯通,编制知识之网。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强有力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基本上完成对各科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但这时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比较孤立、片面,显得凌乱,通过复结,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力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直到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知识体系化的任务为止。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具体说,知识的信息量减少了,重点突出了,认识深刻了,关系清楚了,十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复习表面看是重复,实际上是知识的深化,其效果与初次学习不大一样。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欠缺,有的属于理解问题,有的属于记忆问题。通过复习,一旦发现,就可及时补上。凡是复习抓得紧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欠缺都能及时得到补救。因此,他们的知识就比较完整。知识的完整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同学学不好,考不好,其实他们头脑中也学了很多知识,只是这些知识的整体性差了些,还存在不少错漏之处罢了。例如一个学生外语考了100分,另一个考了50分,真的前一个学生的外语知识就比后一个学生多一倍?并不是这样。因为正确解答一个英语题目要准确无误地用到好几个知识,其它都会,只有其中一两处不会,那么这个题目就难得全分。同样在解数理化题时也是这样,一道题有五个弯子,你能过去四个,就差一道弯过不去,这个题目就做不到底,就难得全分。久而久之,不仅学不好知识,还严重影响你的智力发展。有人形象地把整体知识比喻成一张网,学习特别好的同学知识整体性好,捉起鱼来一条跑不掉,考试经常得100分。有的同学知识整体性差,网上大洞小洞很多,鱼儿从洞中跑掉了,哪里还能考到什么好分数。但是只要这些同学抓紧复习这一环节,树立信心,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3)强化记忆。 就是说要把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用的时候往往想不起来。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 ,经过两天留下的只有28% ,六天以后为25% ,学习以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神经联系。遗忘过程就是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消褪了,要想使这些联系不消褪,不仅靠对学习材料理解的深刻,而且要通过反复的、有效的刺激(复习和练习)来强化这种神经联系。实际上记性好的同学,不仅学习时重视理解,而且重视复习,他们是“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

  通过复结,就可以在头脑中编织起一张完整、系统而牢固的知识之网,有了这张网,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以前的知识体系,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复结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适当安排复习内容。 一种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例如复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就要抓住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解有几种情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是什么,有哪几种解法,有哪几种类型题等问题进行。与此无关的内容暂不复习。这样就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问题在头脑中处于明显突出的地位,印象深刻。有的学生复习没有明确的中心,效果很差,看一遍只能起到一个熟悉的作用。知识仍然是零散的、没有围绕知识点形成知识团块。另一种是按预定的章节进行复结。把本章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点等精华提取出来,再贯通思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联系”再把这些精华要点“串”起来,有机地“挂”‘在自己的知识“网”上。另外,复结的内容不要超越教学大纲,更不要离开教材的范围和体系。否则会出冤枉劲,甚至造成错误。

  (2)要认真做好复习笔记。 在复习中同学们经过艰苦的思考获得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下次的复习建立在这次复习的基础上,不必再从头开始了。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携领、强化记忆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千万不要变成课本的再版,上课笔记的再造,要尽量简明,一目了然。此外,笔记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凡自己认为掌握得好的可以从略,认为掌握不好的则要详细些,可以说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经到过的最高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优秀生在考前往往只翻一下复习笔记就行了,考前很轻松,这种轻松是平时紧张劳动换取的。

  (3)要抓紧平时的学习。 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如平时不抓紧学习,那么复习就变为“补课”了,一天复习下来,只不过弄清一些局部问题,根本无法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这样做,时间也不允许,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上课、预习、作业等)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

  (4)要在尝试回忆中进行。 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自己想。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如果分成几次复习一个完整的知识,那么每次复习时,先把上次内容再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5)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 先把过去做的有关习题温习一下,具体方法先回忆解题思路,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做点题,目的是检查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通过做综合题来推动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结过后,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调整。中学这个“黄金时代”,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极宝贵的。每个学生都应当使自己的学习沿着勤奋、科学、高效的道路前进。这样才能为今后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要想做到这一点,要善于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方法、计划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怎样才能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呢?主要可以通过复结、考后分析、自我检测等活动来发现问题,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偏差和问题,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改进学习的目的。例如某位同学在复结时,发现许多英语单词忘记了,语法关系也混淆不清,就知道自己前阶段英语未学好,再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时间用少了,下阶段就要多用些时间,如果是方法问题,下阶段就要改进方法,如果是受到了什么干扰,下阶段就要尽量排除这种干扰,如果实在排除不了,还要尽量设法使干扰造成的影响越小越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很重视学习时间的调整分配。当然,调整也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计划合理了,方法科学了,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使用恰当了,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二

  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

  1、渗透指导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目标、课程标准、课型流程以及学生的状况,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地融合在课题教学中,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途径。

  2、专题指导

  主要是指抽出一定的时间,借助特定的场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专题讲座。主要有:作业和试卷评讲;学科知识(章、节、单元等的)的总结;学科知识结构、重点和大型考试考前的复习指导;优秀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介绍。

  3、交流指导

  教师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交流的平台,如:班会;某一问题的讨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书面总结予以张贴,以便全班交流。

  交流的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

  4、点拨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作业错误率较高,或者学生在某一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如审题不仔细、思路不清晰、逻辑混乱、计算错误、习惯较差等问题,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具体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学习高原现象,教师就更需要和学生一道分析他们学习方法的优劣,明确指出学生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学习方法。

  5、示范指导

  对学生学习概念、基本技能、解题步骤和思路,进行具体的示范,便于学生模仿,进行具体运用。

  二、学习指导的主要方面。

  (一)课前预习

  1、一般流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提供主要的步骤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具体的方法:

  ①扫除障碍法: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以及难点的方法。

  ②符号圈点法: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时,用一套能统一的、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划线、波浪线、三角等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预习和加深理解,符号圈点的步骤,即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进行。

  ③习题试解法:通过上述步骤,可指导学生提前思考或者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概念、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基本框架,以达到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④要认真做好预习笔记。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提供具体的步骤: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概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预习的主要心得体会。

  (二)作业方面

  1、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先做后看书,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自检学习效果的作用。特别是当学生遇到难解题时,还可引起学生对解疑的需要,促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去看书,一旦从书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做法和答案,便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2、对中等生,指导学生边复习边做作业,也就是先看懂书,弄明白道理后再做作业,这样既可以保证独立完成作业,掌握所学知识,又可以提高做作业的速度。

  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先复习所学内容,适当弥补基础方面的欠缺,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作业,确有困难,可以向老师、同学、家长寻求帮助,以便顺利完成作业。

  (三)复结

  1、及时复习法。此种方法指紧随课堂教学,天天都采用的复习方法。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贵忘规律所决定的。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

  2、尝试回忆。在复习该课内容前,要求学生关上书本,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其好处有以下三点:第一、能及时检查听课效果,以促使自己积极进取、聚精会神地把课听好。第二、有得于动脑习惯的养成,并能增强、提高个人的记忆效果。第三、能更明确复习的针对性。

  3、复习教科书。要求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圈点勾划。在复习时,把课堂学习中新出现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等重点部分,或容易忽略的要点部分,用红色笔勾划出来。第二、提要。在书页的空白处,用少量文字,把书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结构简单地概括出来。第三、学习心得、思维活动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或者另附纸张,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维活动。

  4、阅读参考书复习法。在学生进行阅读参考书进行复结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步骤:一是要围绕课本的内容和教师讲课的中心去阅读。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好的参考书。三是、要强调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看参考书。四是对阅读参考书的心得体会,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5、章节复习法。通常,学完某一章、节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结,概述全章、全节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形成一个清晰、简明的内容脉络,心理上形成定势。学生在课后进行不断复习,加深巩固。小结复习法也存在局限性。章节内容较少,篇幅较短,小结困难,章节过多、过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等等。

  6、系统循环复习法。此方法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多次复习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要求学生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对所学内容不断有新收获、感悟、体验。学了第一节,及时复习;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

  (四)课后反思总结。

  1、整理课堂笔记。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主要包括:一是补。补上该记而没记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二是正。更正课堂记录不太准确,用词不当,深度不够的地方。三是添。添上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评价等。

  2、练后反思的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完成作业方面指导时,着重强调做完作业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指出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帮助学生从五个层次反思:一是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二是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三是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四是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五是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3、错题记录本。

  指导学生将每科的错题用一个专门的作业本进行记录,分析错题的原因,属于那一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训练,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系统和拓展性地复习这部分知识,周末统计错题的数量,与上一周相比,其数量和内容有那些不同。同时,错题本还可以作为重要考试的主要复习内容之一。

  4、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留作业。

  作业内容因人而异,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自己有了较好的习惯,一部分同学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三、自我调控策略运用的指导。

  1、自我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有意对自己学习成效的检查与评价。如,“我检查了自己的作业,没有出现错误”,或者“我复查了数学作业,发现有三道题有错误”。

  2、组织和转换对学习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安排。如“我在写作文之前先列一个提纲”。

  3、目标确定和计划制定,即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以及对与这些目标有关的程序、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具体行动。如“考试之前我制定一个相关的复习计划”。

  4、寻求知识,即完成作业时,努力寻求与任务有关的知识。我在动笔之前,先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尽可能多的、与主题有关的资料。

  5、记录与监督,即自己动手记录课堂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如“我记录小组讨论或其他同学发言、教师评价的要点、我自己动手建立自己的错题记录本或错别字表”。

  6、安排环境,自己选择环境或安排学习环境,以利于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做作业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避开容易使自己分心的事”、“做作业时不一心二用,或者听收音机、CD、mp3,集中精力做作业或者预复习”。

  7、自我结果预测,对自己学习成败所可能得到的奖惩进行想象和安排。如“考得好我就与几个好朋友出去玩”。

  8、练习和记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的练习记住学习材料。

  9、寻求社会帮助,主动寻求同伴、教师的帮助。

  四、检查反馈再指导。

  (一)、检查

  1、途径

  1)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和发言、课堂练习等方面。

  2) 学生的作业、试卷、练习册等。

  3)其他学科教师的反映、同班同学的看法。

  4)家长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描述和反应。

  2、内容

  1)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掌握的程度,分为五个方面:还没有基本掌握、基本掌握、完全掌握、熟练掌握、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2)学习策略方面。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学习了策略,具体掌握了那些学习策略,以及根据学科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分类。

  (二)反馈

  1、反馈内容。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现状,如学习方法掌握的程度、种类,以及存在的问题、阶段性努力的方向进行反馈。

  2、反馈途径。

  1)课堂教学。

  2)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试卷。

  3)本班其它学科教师的评价和班上同学的看法。

  4)家长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描述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三)再指导

  1、总结。根据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情况,通过指导,使学生基本明确自己现在的学习方法的现状,正确对待这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具体的措施,以及学科学习方法的细化。

  2、提升。在此基础上,学习方法的熟练程度,上升到策略水平,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进而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自我调控策略的构建和运用。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地指导和帮助建立起自己的自我调控策略,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既可以是部分地运用,也可以是较为完整和系统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