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学习资料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文化

终止符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及其职能表现行政管理,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变法,并在秦统一后不断发展演化。本书第一章将简要叙述古代官僚政治的渊源和若干发展阶段。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文化

  1.跨文化比较,跨学科考证,不要陷入“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使用国际前沿理论,学好外语。

  2.士在春秋战国有明显地区别,春秋之前是贵族等级,战国之后是流动阶层。

  3.士由成年男子向贵族演变,具有普遍性,例如古巴比伦与古波斯,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4.士大夫是业余的(amateur),政治上业余,文化上业余。——列文森

  5.帝国士大夫是由学者+官僚,两者合一,这具有中国特色。

  6.班固提出“诸子出于王官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7.士大夫的六艺与九能,士大夫在接受正规的行政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贵族教育。

  8.周代的乐师(司礼司教)与史官(主书主法)正是后期儒生与文吏的渊源。从周代政治文化中分析,儒生来源于周的乐师,文吏来源于周的史官,两者传承着不同的文化,从事不同的事业。

  9.马克思.韦伯对于官僚制度特点的阐释:科层体制;文官政治;法规文档。

  10.六艺传承问题,两种六艺的说法,史官传书法和算术(书、数),阎步克认为孔子只是传礼乐诗书。

  11.善于运用考古器物与出土文献印证历史上的疑难问题。(马王堆帛书、出土陶器)

  12.孔子西行不到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刀笔吏治天下,文法吏是一种专家行政,符合马克思.韦伯关于理性化行政的阐释。

  13.农民起义是否推动历史进步另当别论,但是给予统治者以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4.汉武帝“独尊儒术”,任用法家人物,儒表法里,儒生与文吏并存。王莽新政充分贯彻儒家治国思想。

  15.两汉时期,逐渐儒生文吏化,儒生与文吏合流使得学者兼官僚定型。王粲《儒吏论》

  16.论断有扎实的史料证明,熟悉古文及文化常识。

  17.中国礼制的核心是区分尊卑贵贱,甚至是生活细节。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贵族化,可以说是历史的倒转,贵族政治的回潮,社会不具有流动性。

  19.士族,贵族化官僚,其为东汉士族的继续发展,文教破坏造成学在家族,禅让式王朝更迭使得权势传承。

  20.魏晋封建说:何兹全、唐长孺、王仲荦(加上周一良,这四个人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四大名旦)。

  21.内藤湖南对于中国历史分期三段论:古代社会、六朝贵族制、“东洋的近世”。京都学派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22.东汉三种世家:官僚(官场官族)、豪强(乡里豪族)、文化(石林学门)世家,三种家族不断转换,逐渐合一,士累三经三公,汝南袁氏是例。

  23.政权禅让有利于士族的形成,新朝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

  24.官僚贵族化,导致皇帝扶植皇族,实行宗王政治。魏封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王夫之)

  25.五胡乱华造成西晋崩溃,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到达顶点,魏晋士族发展是内因,五胡冲击是外因,门阀政治是门阀与皇权的共治,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与士族政治概念不一。

  26.门阀政治特点:皇帝垂拱、门阀当权,流民御边(侨姓世族、本土士族、流民武装)。

  27.皇帝利用官僚打击贵族,而官僚贵族化则压制削弱皇权,贵族是专制主义的对立物。

  28.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下运作的,制度规定只是问题的一半,一个制度的全部意义必须与特定环境相结合。

  29.学在官府、学下民间、学在家族,教育制度特点演进。

  30.中古士族制度特征:门第婚姻(东床快婿、侯景之乱)、任官特权(九品中正制、宫崎市定)、标榜郡望(柳芳《氏族论》)、谱学发达(选官依据)、士庶有别()

  31.南朝皇权的重振:武将执兵柄、寒人掌机要、皇子镇要藩。

  32.高度专制时代,压制宗王;皇权衰落但仍有一定势力,任用宗王;皇权进一步衰落,无法任用宗王。

  33.陈朝的政治僵局:士族门阀衰而不僵,其传统权势与文化风尚依然阻碍着政治变革;寒人和武将被文化士族压抑,难以形成新型的政治力量;吴姓士族地位上升,酋帅土豪参与政治角逐,但其政治号召力有限。

  34.气候原因促进少数民族的内徙,少数民族入主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的社会面貌,民族仇杀(冉闵之乱),坞壁林立。

  35.(南凉)国人武装体制,国人骑射,汉人耕织,国人是政权的主要支撑。汉赵胡汉分治,官号胡汉糅杂,北魏早期官制的部落色彩。

  36.门阀士族有自身的发展空间,中国北方的民族问题,两者是政治体制变态的两大原因。但是历史是在北朝走出低谷,北朝是这个时代的历史出口。

  37.梁作榦主张东晋封建论(《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但是学者对于这一说法存疑,梁主要是表明世界的一致性,但是二者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变化明显不一。

  38.十六国专制主义加强(军事专制),重视法制;南朝则重视玄学,重视教育。

  39.孝文帝改革,北朝重建了编户齐民体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移风易俗。

  40.宇文泰改制,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反动,有胡化倾向(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41.南北朝史: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史,南北不同的政治结构(武将与汉族士族边缘化)。

  42.鲜卑异族皇权,民族矛盾使得统治阶级具有内聚力,军功(功绩主义)贵族以及国人武装支持皇权,主奴观念强化军事专制,具有原始平等观念,军事传统推动法制建设。

  43.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给北朝带来了活力,北朝皇权因此得到加强,专制官僚政治复兴,再加上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军事实力的增强,历史发展的出口最终出现在了北朝。

  44.北朝官僚政治的复兴,法制、考试、考课、监察、官阶、学校、府兵、均田以及三长,胡化以及汉化,二者是相互交织的。

  45.唐长孺提出南朝化理论,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是南朝化倾向,北朝只是不必要的曲折,其理论有土地制度、文化以及兵制证明。

  46.北朝主流:钱穆(文化病)、田余庆、苏秉琦(活力)。实际上这是双方互补,汉化与胡化互补。南方传承文化,北方重振帝国体制。

  47.隋唐中华民族的复兴动力来自被炒得民族融合;隋唐专制官僚的复兴动力来自北朝的民族压迫。

  48.1600年,(西方传教士)西学东渐。

  49.“封建社会”:封邦建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中西方的概念有一种错位,现有学者有些回避这一种提法,回避社会性质,使用社会时段,例如中国古代(ancient:秦汉之前)、中古时期(medieval:5-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middle period:750-1550,安史之乱到明代中叶,面临社会问题较一致)。

  50.隋富唐强,隋唐在社会发展以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方面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两个王朝面临的问题都较一致:统一与改革。

  51.隋唐宋,皇朝名是根据皇帝的潜龙之地命名,隋朝(杨坚父亲杨忠是为隨国公)、唐代(李渊为唐国公)、赵匡胤(归德军节度使驻扎河南商丘:宋州)。

  52.统治以及政策核心: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系紧密的胡汉以及文武混合集团,“关中本位政策”。

  53.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只是一次宫廷政变,贵族家族的衔相接替。

  54.杨隋代周,具有差异以及延续,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政变,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自居,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体制改革,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

  55.589年隋朝再度统一南北,财政支持、北方突厥分裂、北魏以及北周统一北方奠基。

  56.历史事件: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政治事件;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把事件当成路径或者窗口,揭示背后的政治的文化,观察全景性的内容。

  57.年鉴学派(annales school):总体史(total history);长时段(结构:地理时间、结构史、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形态)、中时段、(局势:社会时间、情态史、经济史、社会史、国家史)、短时段(事件:个体时间、事件史、政治变动、人物外交、立法战争),宽视野的观察。

  58.民族国家与帝国的概念有别;国家有疆界,中国有边界,这个概念在宋代形成,中国成为主权国家,在一定意义上为近代国家雏形。

  59.南北朝分裂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差别,并未构成政治统一的重大障碍,反而使得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互补的渴望,使得这有利于隋唐大一统格局形成。

  60.物质文化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