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学习资料 >高中语文常见课型有哪些?

高中语文常见课型有哪些?

凉月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高中语文常见课型有哪些?

  多年来,我国一大批教育研究专家以及诸多一线优秀教师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定位问题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盛景,譬如提出了苏派教育、生命语文等。下面小编总结了主要结合以下五种课型展开探讨。

  高中语文常见类型

  一、知能式课型

  所谓知能式课型,是基于直接教学策略而形成的授课形式。这一课型,用于语文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化教学(学语文就是教学生“掌握足够的字和词,掌握句子的构造和用法”的过程),而是有两大明确的教学任务,一是掌握系统的知识,注重语言输入,崇尚对经典的记诵;二是掌握技能,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合理使用。

  这一课型,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取向,可以清晰地解释、示范,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充分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对提高学生成绩最为有效。这也恰是问题所在——“在任何领域,新手和专家的主要区别都在于他们掌握所属领域基本技能的程度”——缺乏足够专业素养的教师,在知能式课型的教学中容易迷失,转变为对语文知识、技能的机械灌输,强调死记硬背,容易隔绝语文与学生生活、心灵以及外在世界的联系等,从而引发对这种课型的诟病。

  这一课型的操作程序,依据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为代表性人物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强调教学一般通过以下六个基本步骤实现:

  1、明示目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发注意;

  2、教师一步一步地呈现知识,或准确示范技能(教师对所教的知识或者技能,要非常精通并完全理解,要提前认真仔细地全面演练,才能进行课堂示范);

  3、引明策略,组织基本练习;

  4、教师检查学生理解程度,引导交流,自主建构,并提供反馈;

  5、当堂练习,强化知识或者训练技能(教师主要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知识或者技能迁移运用到新的或者更复杂的情境中;一般来说,集中练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分散练习提升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

  6、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巩固知识或技能。当然,优秀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譬如,笔者上《怀古诗的主题分类及赏析示例》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中有那么多的怀古诗了;

  2、怀古诗的主题分类、鉴赏层面分析(各有细析);

  3、典型怀古诗的赏析范例:

  一是典型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例析(列表《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二是怀古诗“图式”赏析范例之《石头城》《越中览古》;

  4、总结这一类型诗歌赏析要点等;

  5、当堂变式练习《江南》《姑苏台》鉴赏。

  二、讲授式课型

  近年来,讲授式课型引发了很多争论。所谓讲授式,其实就是讲座,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课型,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教学内容结构的吸引力,和学生尊师爱学的习惯,是讲授式课型的核心内涵。这一课型期待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水准设计灵活生动的教学结构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期待教师具备经验支持和材料引导,期待教师教学的清晰度和激情。具体到一节课的讲授上,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确定的教学内容,了解这节课的进度和学生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引导材料,进而有序地安排好课堂进程。

  布鲁纳认为,讲授式课型重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围绕特定的主题领域,让学生记住并透彻的理解,学会应用。一般来说,好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目标要点清晰,始终关注主要教学内容,不跑题,不模糊表达;二是逐步讲授;三是讲解具体并提供或详细或具体或生动或直观(比如图片、模型)的例子;四是及时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学生明白一个要点后再往下讲,提问,让学生总结并解释要点,让学生重复知识点或者技能要领等)。

  这是一种教师中心的课型——作为教师,你必须研究透彻才能真正讲得好。能够用最简洁生动最清晰明了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过程,是多么地重要!而且,如果教师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或者不懂得适时激励学生,那么效果会相当糟糕!有些教师在滔滔不绝中找到了乐趣,于是热衷“讲授”,喜欢在课堂上讲啊讲啊,从此踏上歧途,却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着教学的金科玉律——然而,那也许只是讲话,不是讲授:除了极个别人,一位教师站在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前讲话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都是很容易的。

  要求的确不少,但是别急。这一课型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准备:

  一是习得,二是拓展概念结构,三是培养倾听习惯和思考习惯——当然,这种课型也因为它对学生的多样要求而招致批评。不过,这种授课方式,尤其是经过周密组织的、单调的讲授课,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非常有效——这一点,对高考指挥棒下的毕业班教学颇有吸引力。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知识教学已经无法容纳海量知识,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一课型要着眼于对知识的获取、利用、加工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实际运用,必然会得到持续的运用。因此,讲授式课型应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稳定、有序,能够踏实推动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譬如,笔者在区域暑期培训过程中所做的《语言描写》讲座,课堂框架结构简单,但是讲授中使用的引导材料和具体例子,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吸引听课者,于是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体设计如下:

  1、语言和语言描写的基本内涵;

  2、语言描写的一般要求:

  (1)准确得体(2)清晰流畅(3)生动形象;

  3、具体语言风格呈现(部分个例比较);

  4、写作过程中,提升语言描写能力的常规做法举隅:

  (1)如何写好开篇?(2)如何提升文采?

  三、抛锚式课型

  抛锚式课型,又叫“基于问题的学习”,它以学生为中心,以明确的研究问题为目标,期待学生开放地探究,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课型的本质是呈现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起点和基础;基于问题的高中语文课堂,期待学生通过交流,在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阅读和写作策略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实现明显的进步。立足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渗透“基于问题”的观念,比如诸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抛锚式课型具有多样化的、深厚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这是各种教育流派都有的教育目标。杜威“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提出,学校应该像镜子一样反映全社会,教室是探究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室。而不同时期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者为抛锚式课型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观点认为,学习发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或者同伴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实际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新的学习于是发生了。布鲁纳的“支架”理论也认为,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帮助(也即“支架”), 发现观点,建构意义,来解决一个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问题。

  这一课型的特征:

  一是精心设计研究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真实生活情境面对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路;

  三是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运用资料;

  四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对话,形成他自己期待形成的学习成果,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生具有亲自探究有意义情境的天生愿望。教师的任务是提出真实的问题;然后由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视角,力求得出有现实意义的观点、认识以及实践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衔接与引导非常重要,对教师的教学专业功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当我们深深浅浅地实践这一课型时,实际上,这非常考验教师的体力——毋庸讳言,大部分老师面对基于问题的学习信心不足,突出表现在个人学识见解并不能真正引领学生讨论的深入。这种教学的窘迫处处可见,但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缘故,而是教育的痼疾。

  值得期待的思维碰撞与意义生成,荡漾在抛锚式课型的构建中——这符合目前新课改对教学的期望。譬如下面的教学片断实录,就具备抛锚式课型的某些特质,可以较为充分地体现语文教育的语用功能思考。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朗读能培养语感

  不管任何语言文字的学习,都很注重语感,语文也是如此,而培养语感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

  当学生一遍遍的朗读,文中的字、词、句的韵律就会一遍遍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形成条件反射。

  例如朗读古诗,读的多了,当学生看到古诗的上一句是,下意识的的下一句就在脑海中出现了,这是无意识的反应,在下一句古诗出现在学生脑海中时,这瞬间他是没有概念的,他不知道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不知道这首诗出自何人何处,只是根据语感,自然而然的接了下一句。

  然后再经过信息处理,才整理出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出自哪里,作者是谁,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复杂,但是在脑海中的处理就是一瞬间。

  对写作造句也是如此,低年级学生写作造句总会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语感不够的表现,朗读的多了,学生就会改正这个毛病。

  解读后再朗读

  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朗读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思想的读,单纯的练嘴皮子是没有意义的,总是能看到在早读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大声读书的时候,就有学生拿着书,大声的读着课文,表面上看起来很认真,实际上完全是在念经,课文光在嘴皮上过,根本没有过脑子。

  这样的朗读,即使读一百遍,也未必能在学生脑子里留下痕迹,正确的朗读方法应该是像《朗读者》中的做法,先解读,再朗读。

  先将学生朗读的诗歌散文讲解一遍,分析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意义和风格,解读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有了这些前提,朗读才能富有感情,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大大提升。

标签:语文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