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2023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_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是同学们认知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学科,那么初中历史该怎么学?有哪些好方法、好技巧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_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关天培死守虎门炮台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1、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瑷珲条约》割占领土面积最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第三课 左宗棠收复x疆
1、陕甘总督左宗棠“塞防”与“海防”并重,力主收复x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x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3、1878年,除伊犁外,x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884年在x疆设立行省。
第四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1895年。
2、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3、结果:①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标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产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侵略程度更深一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台湾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是说颐和园里还在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英、美、日、法、德、意、奥
1、义和团运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2、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占领北京。
3、《辛丑条约》1901年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第六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地方——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
3、口号: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曾国藩、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②、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公车上书: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4、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5、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回答:①“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②维新派为什么“ 无力回天”? 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③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习些什么?学习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八课
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创办于美国檀香山。
中国同盟会:1905年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又有失败的一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③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建立了《每周评论》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局限性。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十课 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5、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时间:1921年7月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北伐战争1926年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北伐主战场:湖南、湖北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
4、北伐的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第十二课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大革命的失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十三课 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原因、“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陕北吴起镇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召开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2、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十四课 “九一八”事变:
1、背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侵略中国。
2、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北郊南满铁路一段铁轨,接着进攻沈阳。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3、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行抗日活动;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组织抗日先遣队,进行游击战争。
4、影响: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1936年12月12日农历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九,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初中历史高效学习法
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二、高准度把握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联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
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
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
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
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
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
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
“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
“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学好历史的技巧
一、要对历史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觉得历史年代、人物、历史事件比较难背,把学历史当做一种负担,那么,永远学不好历史。只有真正融入到历史长河中,认真阅读每一个历史故事,去感受历史人物的状态,对历史产生兴趣,才有学习历史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二、学会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三、关注历史年代
如果没有历史年代,就根本无法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不能发现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及找出历史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历史年代对于历史学科的意义。想要掌握历史年代,就必须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来记忆。
常见的方法有:分类记忆法,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多的记忆、如:6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然后注明各自的时间,这样就能一目了然。
化简记忆是把复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内容,删掉复杂,遵从简单,理出提纲。用简单的文字或抓准本质性的语文,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苛税”、“重役”、“酷刑”6个字,就掌握了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掌握了化简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四、勤于复习巩固
“温故知新”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五、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6、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封亲属,功臣为(诸侯)。从而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9、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
10、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11、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历史重要考点整理
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人文始祖”: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始祖”。
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青铜器发展历程:①出现:原始社会末期②灿烂时期:商朝④种类丰富:西周(用于祭祀)。
甲骨文地位:(1)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继续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家富强,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