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学习资料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毒盅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走向大一统是政治课本的基础,因为秦国的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

  4.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8.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 )

  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B.用“仁义”“王道”施政

  C.法、术、势结合统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

  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10.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1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12.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 他(韩非子)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8分)

  (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2.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4.D[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5.A[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6.B[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材料呈现的不是国,而是家庭生活生产状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花的传入是在宋末元初,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项错误。]

  7.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8.D[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故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故D项正确。]

  9.D[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

  10.B[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11.D[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12.B[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故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根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然后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仁、礼。第(2)问的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第(3)问的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第四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务于政治;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材料三“董仲舒社会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

  (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3)主张:社会教化。

  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14.【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以示例二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答案】准确提炼出材料蕴涵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

  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高一政治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我认为,要学好政治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要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能力的培养,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要提高阅读速度。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今天一行,明天二行……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特别在高三的学习中,此能力的提高会立下大功的。

  再次,同学们还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而且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

  学政治上课也很重要。课堂上认真听讲45分钟,比课外努力两个小时的效果还要好。逼自己把老师讲的东西当成故事来听,会有趣、轻松很多。课后没事干时偶尔翻翻课本,抽点时间理清一下知识的逻辑关系,对记忆有很大帮助。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找点课外书来看,不一定都要和政治有关,随便什么有关社会、科学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说、野史亦可。多看点书,答题时虽然用不到这些东西,但会带来很多灵感。

  多做题。对选择题搞题海战术,形成条件反射,考前重点看自己曾经做错过的题目。对于解答题,要多看,从标准答案中学习一些答题技巧。注意选择一些解答详细,最好有分析思路的参考书,参考书贵精不贵多。

  结合实际来看,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论述题往往是同学们回答的难点。其实,首先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审清题目,包括审清材料和审清问题设问的角度,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利用文字表述的题型,在认真仔细全面的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要进行归纳和思考,要审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注意几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运用表格、图形(包括漫画)表述的题型,一定要全面地把握所给信息,包括阅读表格的标题、表格内的内容、下面所给的注解,都包含有效信息;其次,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审清题目设问的角度也非常关键,尤其是以前见过的熟悉材料、熟悉情境,更要特别加以注意。此外要看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对有些类型的题来说,审题非常重要。因为某些考题答案的要点,就隐藏在材料的表述中,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材料,体会其中的含义,就可能获取答案的基本要点;再次,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圈定一个范围,从现象上看考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重、热点问题,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考的知识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三是思考清楚是从哪个角度考的,填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要具体化,第四要灵活、有创新,第五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调理清楚,逻辑严密的予以表述。

  另外我要说的是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技巧与方法:

  1、在复习时,要不断重复积累,强化记忆。复习时对于不同的知识,要作出以下的区分,第一,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作一般性分析,少用时间和精力;第二,对于不太明白或尚未注意到的知识,要多下些功夫;第三,对于各学科的重点内容、则要不断重复积累、强化记忆。

  2、一定要全面掌握要复习的内容。对单元小结中规定的内容都要复习到,只是要有轻有重,重点分明,也就是要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3、复习要注意细节,这样可以完成考试中的选择和判断题。

  4、注意学习方法问题,追求学习的效率,而非复习时间的长短。可采用的学习方法如列表法、归纳法、比较法等。

  5、适当地进行一些自我测试。自我测试可以帮助发现复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合理安排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其次同学们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生活要关心,要注意,关心不只是要对时事政治那方面的,还有比如说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这些来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如果是那种对生活很麻木不仁,每天只知道关注自己,每天关注于身边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的人,肯定是学不好政治。另外,对生活关心的人因为用了心,所以记忆对他们而言,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俗话说的好:“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用心、肯下功夫,我相信政治课就会在你感到愉快的过程中学好的!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