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通用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有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了解和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同时也为我解答了一些长久存在于我内心深处的关于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为我今后教育教学提供了帮助。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体会,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体会:
在每一个假期中,我都认真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材,并且挖空心思寻找大量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素材,运用于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在学习中他们的兴趣很高,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能够举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练习却不尽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课时,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会出现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有些模糊,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课时,学生们并没有出现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时也没有困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是新课改理念出现了问题?还是我的教学有问题?这个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时我甚至想干脆用老教法-----直接给学生讲知识,别让他们自己发现算了,这样最其码他们能死记更背住。
但自从读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一章节后,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再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马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比如说:上小数乘小数时,学生们能够运用将两个因数扩大为整数,用整数乘法计算,再将积缩小回去,解决小数乘法的问题。这样好像是学生们已经理解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老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内容。打开练习本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过程。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老师刚才讲的过程,不能把方法重复一遍。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会去与同伴交流,但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生会自然的'把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
在读了这一章节后,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师。记得我刚上班时,我和一位老教师一起教六年级,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听同学说,这位老教师每节课都要留出15分钟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一节课40分钟,除去引入、学生探索、进行一定的练习后没有空余的时间,哪有时间来进行15分钟的当堂练习。看来她一定没有好好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一章节,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位老教师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尽量缩减自己的教学时间,留出一些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检查的时间,这样会缩减学生间的差距。
我相信这些时间不会白白浪费,它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了。
随着学生进入四年级的学习,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学生已经跟不上了,看看别的学校的成绩,人家是那么的好,难道是我自己的教学有问题吗?不是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吗?不是说学生的差异是没有多少的吗?今天我看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让我释然了,原来每一个班级内的学生脑力是有差异的,并且差异是很大的。
为什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如何解决这样的差异呢?《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都为我们讲解的很清楚。
书中进行了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就更长久、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成就。这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学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学习成就上来说,不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就都是一样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关于因材施教,关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发展不同学生的智力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进行了分组教学。他们将学生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给这些学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的脑力工作。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序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也就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在布置作业时,老师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布置就行了。
第三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住的习题,但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解答时,老师千万不可催促他们,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第五组是外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就会中等难度的习题。老师要为他们专门另先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看了这些我释然了,我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学生。今天在教学中我了也要试着进行分组教学,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教学中能够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
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
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
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利用一段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触颇多,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触: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
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要关爱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塑造的苍白魂灵。我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尽力去改变自己教学中这种状况。
三、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真正的学习需要借助有效的表达和倾听,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不断的学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能从错误中学习。我认为,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只要我们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就是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
四、做一个有情趣的'教师。
工作后觉得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主要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在工作之余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人生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一个有情趣的老师,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以上是阅读后的一些简单想法,希望通过实践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同样是有害的。
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体力劳动,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应该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对于少年的作业,我们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的,具有鲜明指导性意义的教师辅导书籍。全书理论结合时践,生动地进行了阐述,使人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学习的体会。
(一)作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当老师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师德的重要性。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先决条件就是要热爱教学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还有教师这个行业“传道、授业、解惑”所特有的成就感,这些都足以吸引我们全身心的投入这个行业中。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既要树立威信又要使人乐于亲近。
(二)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要写好教案,这里面要注意要对教学对象定位。同时要尽量多的占有素材,写教案时要备有多种教材,教案不是教材的翻版,要从多种教科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研究利用何种讲法学生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彻。教案内容上则应该不断地追求更新、更前沿,以这样的态度写好每一次的教案都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和提高,不仅是对教学工作对于科研工作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次,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做好上课的准备。要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因为教学经验不够导致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不强,因此最好能够在每次课前,自己试讲一下。
再次,要重视辅导和答疑工作,这样把本门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同时可以吸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查遗补缺和深化理解,甚至有可能帮助你在该领域作出创新。
2、讲课时注意的一些事项
首先,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风,作为教师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容和穿着应端庄大方。
其次,具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很高的说话艺术。说话不仅要求做到条理分明,生动、流畅、准确,而且要求做到严谨、缜密,同时在声音上则尽可能声情并茂,生动活泼。
再次,板书整齐美观的布局都能给学生以美好的印象,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内容要有逻辑性,最好能在开始时简单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并顺势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在本次课结束前对当堂的内容进行总结,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
3、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教师应该尽量掌握以便于营造教学情境,巩固教学成果。
4、教师还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最好通过教学加以系统化,加以完善。
读书帮助了我学习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增加的工作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将尽量的多读些书,不断的充实自己各方面的学问,争当受人欢迎的优秀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拿起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读了前面的10个建议,其实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总是希望自己能把学生教好,在期末的时候获得喜人的成绩,可是往往总有一些让我头疼的学生,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有的孩子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就这样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看书时不由得想起我们班的小南同学,她是一个让我很是头疼的孩子,因为她的成绩让我很为她着急,我在教室只要有时间都会帮她补习,讲了一遍不明白又讲一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但是就算这次会了,等到下次又不会了,我每次都会很生气,我也很烦恼,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在教授时讲的不够清楚呢?看到作者的建议,其实我是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高了,把对他们的要求统一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要“个别对待”。我们要按学生的分层,分别要求学生,分别对待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待他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这就是让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做到不同对待,像小南这样的学生,不能把对她的要求和别人统一起来,要为她另外选择不同基础的知识,首先要为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她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经常鼓励和表扬她的进步,相信她们的能力一定会发展的。
个别对待学生,还要在备课中注重,在备课中先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考虑到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要个别对待,为她们挑选适合她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成绩上能取得小小的进步。让我们一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儿童在上课时就不会再调皮,做小动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小学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一个坚实的地基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语文数学的教学大纲,也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要使学生在升入中高年级顺利地进行学习,那么你现在教的他要掌握到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将视线仅仅局限在自己正在教的这个年级,这门学科上,而应对这门学科整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了解,并心中有数,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教材有所关注。对于正在做低年级教学工作的老师,不仅要钻研本年级的教科书及教参,还要广泛涉及高年级的教科书,同时要关注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教师的'素质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要求老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素质,还要求老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因为科学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之间都与紧密地联系。老师只有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同时,对于教师自己也是一种学习与提高。
但是我们现在有多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不谈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就自己教的那门学科你是否对整套教材体系很了解呢?我想这条建议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
有位名人说过:“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事实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想每一位教师都该终身拜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今日重温前苏联功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倍感亲切。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个富有创见的观点、每一处生动的教育细节和鲜活的教育案例,都仿佛跨越了时空,在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部创作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教育经典,之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来自于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这期间,他不断的实践并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他给我们总结的这一百条建议,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沿着大师的思索轨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于教育教学规律本身,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在娓娓的讲述中,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从阅读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个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1、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二条建议就是每位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那么,究竟怎么样来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而回顾自己工作后的读书经历,却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读的教学参考书外,自己好像没有认真地,系统地读过一本教育类专著。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时间绝不是不读书的借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也就是说,时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每个月要买三种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因为你读书,你的教科书在你眼里年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现在我们顺义区教委正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彩虹读书”计划,倡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读书,创建书香校园。我们正应该以此为契机,多读一些教育类、学科类的专业书籍,也可以读一些非专业书籍,从教育的范畴(专业研读)和非教育的范畴(跳出教育看教育)两个视角,去把握教育的规律,认请学科的本质,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读书,我们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读适合他的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第18、19条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教育从尊重人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学”。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里所说的尊重,不仅仅包括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尊重学生”,还包括尊重我们自己。
1、尊重学生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等,激发出潜能,为人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作为学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于自己的差异,得到最优化、最大化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不同学生需要、发展的差异,还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维护学生的自尊,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评价学生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一点各种论述很多,在这就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结合这本书中的观点重点谈一谈第二点,让学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遗憾的是,我们给了学生学习足够的关注,却忽略了他们年龄段应有的精神生活。作为一个年轻人,甚至是儿童的天性,被扼杀在无休止的学业和训诫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也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为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说,要让学校生活变得有趣,并由此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2、反对伪圣化和假崇高(韩军语):把教师当“人”看。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饱含着他对教师成长,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关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把教师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首先把教师看成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普通职业,把教师看成一个人,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比如他关注教师的时间问题,关注教师的待遇和人格尊严问题,他认为,教师,这门职业的从业者只有在各种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被要求不断进步和最终升华,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说要在满足教师最基本的物质笔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师从内心地去热爱这门职业,去追求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扪心自问,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也是客观的。
但是,我们虽然不愿意被动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却清贫无助的神坛,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塑造灵魂的人,是影响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多、最大的人,这就使得我们的工作不同公司企业。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我们更渴望被承认,被理解。所以我们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用更严格的社会规则约束自己——用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学生,同样是我们的专业责任,这同时也是对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没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规律和本质,但是却为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打开了一道门,开启了一扇窗。尤其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如何促进教育的专业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做一名合格、然后优秀的教师,或许这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21世纪教师的价值所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放在沙发上,每次坐下来就捧起它读上几页。从中学到的值得拿来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议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会有所得。下面关于注意力的问题,怎样控制学生注意力,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比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一、一切始于责任
责任心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树立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小学教育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心灵纯洁,可塑性很大,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效仿,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们姑且保守地计算,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学生,那么工作三十年就会有五百名学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响。有人说:责任,人人具备了它,一个民族将振兴;一个民族具备了它,一个国家将走向繁荣。而作为教师,有了责任心,你将影响的也许会是一个人的一辈子!一旦我们有了较强的责任心,那我们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就会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计报酬地工作着,享受着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二、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如今的我,走进教师行列已十几年,也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殷殷期望,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取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学生每天早读午写不能迟到,自己就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门口,不管风吹雨打或身体不适都从没更改过。开始还有个同学迟到,但当他们来到教室,看到老师已在教室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准时到校了。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消灭错别字,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写粉笔字,做到板书秀丽简洁,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圈出错别字,并示范一个正确的`字让学生对照改正;在写《学生手册》中的评语时,我先打草稿,反复修改,注意用词准确,书写端正。我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五讲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主动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时了解情况,从不摆架子。批评学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语。这样,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那时当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特别爱模仿,许多家长都对我说:“老师,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模仿您的样子当小老师,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也在学呢!”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也真正体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三、坚持学习是切实提高质量的保证
都说教学相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学习,才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领路人的角色。把握每个时机给自己充电加油,做到每时每刻都是最佳状态,才能迎接挑战,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若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读书,教学相长,充实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为“园丁”、“蜡烛”、“人梯”……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个个光荣的称号不正是人们对我们满怀的期望吗?我们只有把“提高质量”始终放在心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负人们托付于我们的重任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会因为某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网上通读了他的巨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很大触动。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个人合格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取百家之长。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爱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素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更加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我们班有一些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差,学习习惯不怎么好,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我更加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从教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尽量让孩子喜欢自己,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孩子比较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孩子就能比较认真听课,他们就能积极认真完成你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段话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上遗漏一些知识点,有时会由于表达上的不精准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自己都觉得枯燥,可想而知学生的感受。但事后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师,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为借口来安慰自己,反正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慢慢磨练会好的。当看到这段话,我深深反省,这是多么不为学生负责的.借口啊。我们常感叹青春易逝,常常会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么美好有珍贵的时光啊,而对于这些正当年的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他们又有多少可以给我拿来挥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高效课堂。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如完成练习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习时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他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班级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虽然老师们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但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因为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的备课,使我们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所以,我们要在课前充分的备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不同难度的检测题目,课下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