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素材

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素材

别弃我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素材

  尽管疫情来势凶猛,泱泱大国挺得住、站得直、迈得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英雄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姜涛:直面病毒的检测专家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核酸检测结果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保证检验结果能够在24小时内反馈给送检方,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武汉后,第一时间搭建核酸检测平台。今天(3月7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检测组长姜涛。

  晚上9点,姜涛和团队成员正准备进入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完成核酸提取,由于当天检测样本送来时间较晚,为了能尽快把结果反馈给送检单位,他们要连夜完成样本的核酸检测。

  样本提取属于高风险操作,进入实验室,他们要对几百只来自不同单位的样本试管进行清点并完成提取,这就需要检测团队在处理过程中十分的谨慎小心。

  由于各单位送来的样本试管批次不同,有些咽拭子棉签的长度过长,在开盖的一瞬间,液体很容易溢洒,要迅速对溢洒部位及时进行专业处理。

  专业的处理离不开姜涛曾经的经历,作为一名病毒学专家,他参与过多种疫苗的研制工作,研发出我军首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还赴塞拉利昂进行埃博拉疫情防控等任务。

  在完成3个批次的核酸提取工作后,姜涛和他的团队还要转战到另一间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确定样本检测结果。

  目前,核酸检测组一个小时内可以完成90多份的样本核酸提取,单日标本最高检测能力达500份以上。

  【一线抗疫群英谱】武汉理发师志愿者周朝辉和周海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有意义

  3月1日早上10点,刚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的周朝辉和周海文,给理发工具和座椅喷了一遍消毒液,为当天的志愿理发做准备。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还是留长一些?”每次理发前,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这样问。周朝辉说:“虽然是在疫情期间,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会尽量满足不同人对发型的需求。”

  周朝辉今年41岁,周海文今年33岁,两人来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汉渼树理发店的理发师。2月14日,周朝辉看到同济医院招募志愿理发师的公告后,马上报了名。“我想为武汉疫情防控尽自己一份力。”周朝辉说,他随后在理发师的工作群里发起号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报了名。

  周朝辉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门当理发志愿者就是服务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要近距离接触,他们坦言当时有些紧张。但随着防护认知提高,两人的心态也平稳起来。“我们每次出门都会戴手套、口罩,穿防护服,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服务对象。”周朝辉说,如果去医院,他们还要戴好护目镜。

  只要抗击疫情前线的人需要理发,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开车前往,提前一天预约好之后,他们会在早上7时50分左右出门。每次给一个人理发大概要10到15分钟,为女性理发需要更长时间。一天下来,周朝辉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务60个人,回到住处往往已经晚上八九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后,他们的脸上都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2月29日,许久没回家的周朝辉收到了9岁儿子的一封信:“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你只用保护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们在家都会很开心……”看完信,周朝辉哭了:“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抗击疫情一线的人群,为了家人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外面住。”

  “疫情只要不结束,我们就不收费。”周朝辉说,抗击疫情一线的人更辛苦,能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周海文说:“等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顿火锅。”

  【一线抗疫群英谱】董芳:重症监护室的生命守护

  ICU重症监护室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里,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从不轻言放弃。董芳就是这样一位ICU主任,她说,最害怕的就是病魔不给我们时间和机会。

  看到5号床患者的心率迅速升高到近130,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董芳和同事们马上做出反应。抽血气检测、换上高流量吸氧机,一系列调整后,患者的心率终于恢复正常。

  这样的突发状况在ICU里经常发生。过去的40多天,董芳一直坚守在这儿,穿上防护服,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比以往大大增加。插管、穿刺,甚至是写医嘱,每个操作都变得非常困难。

  疫情期间,患者家属无法探视,董芳每天下班便会花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他们通电话、发微信,沟通病情。董芳说,自己现在更能理解患者家属的焦虑,因为她也是其中之一。她同为医生的丈夫也因救治患者一度感染上新冠疫情,到现在,两人已有40多天不曾见面。

  所幸,她的丈夫扛了过来,2月19日治愈出院后已经转到隔离点观察。这天一下班,董芳给他准备了些生活用品送去,到达隔离点,东西只能放到前台,无法上楼看望,董芳只好在楼下冲着窗户和丈夫喊两句话。

  在董芳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目前患者多数情况都有所稳定。这位98岁的老人就是几天前刚刚从ICU转出来,这也是董芳他们救治成功的患新冠疫情年龄最大的患者。

  因为在抗疫前线表现突出,董芳火线入党。刚刚宣誓结束,已经下班的她又接到紧急电话,立刻穿上防护服返回ICU。

  【一线抗疫群英谱】方舱医院里,有警察为你“守护心灵”

  “停电了!怎么回事?到底怎么了?”2月26日晚8时许,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突然停电。患者们顿时慌乱起来,惊叫声四起。

  “大家不要慌,有警察保护你!电路出了点故障,请原地不动,马上就好。”混乱中,这样的声音响亮地重复着。很快,12道光,在方舱内齐刷刷亮起。

  这是武汉市公安局抽调警力组成的方舱医院战“疫”突击队。在队长谢刚指挥下,12名24小时待命的突击队员不到1分钟就齐集现场,并迅速打开手机电筒,分散站位,为患者照明。

  现场突然静了下来。大家静静地沐浴在这并不壮观的光亮中,静静地看着那12个并不高大的身影。

  同一时刻,维修电工到达指挥部监控室。舱内民警通过电台与其通话,准确找到维修部位;通过手机视频“现场教学”,迅速排查电力故障。

  不到5分钟,灯亮了,欢呼声响了起来!

  突击队员逐一清查,所有患者全部在位,一个不少。

  “就像‘星星点灯’一样。我们看到了微光中警察的身影,心里一下子就不怕了。”事后回忆,患者们满是感动。

  自2月17日这所方舱医院投入使用,谢刚和他的战“疫”突击队就开始为其保驾护航。除了执勤守卫、维持秩序,他们还主动承担起一项新的任务——疏导心理,守护患者们脆弱而伤痛的内心。为此,突击队专门组建了“心理安抚小组”。

  钱威,“心理安抚小组”负责人。10多天来的疏导使他对患者们的苦痛深有同感:“生病的时候,情绪最脆弱。何况隔离治疗,家人不在身边,一切都不方便。这种时候,一句暖心的话,患者就能感受到鼓励,然后,渐渐振作起来。”

  “什么时候做核酸检测呀,怎么还没轮到我?”最初几天,只要一进舱,不少患者就着急地发问。钱威总是耐心解释:“已经安排!一个都不会漏。”

  有患者还是不相信。钱威就帮着查询,指给他们看,并说着劝慰的话,直到患者放心地安静下来。

  每天安抚几十人,每次都仔细沟通。

  “你得把患者的一点点小事都记在心上。他们找你,是信得过警察,这可是一份责任。我们搭好了‘连心桥’,患者就愿意掏心窝子和你说话。”钱威说。

  2月20日15时,方舱医院电台呼叫:有病人情绪不稳定,请求公安机关紧急救助!

  钱威立即赶到。现场,一名女子情绪失控,哭闹着、踢打着。医护人员在旁劝慰,却很难靠近。很多患者围拢过来观看,秩序有些混乱。

  “不要怕,没事的,我是警察,我来帮你!”钱威向女患者靠过来,温和而坚定地和她对话。询问情况、表达同情、解答疑问、消除顾虑……十几分钟过去,患者哭诉着说了自己的境遇,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原来,她一个人被送进方舱,身边没有一个熟人,对病情不够了解,心存恐惧,加上孩子还小,时刻想念牵挂,于是突然情绪失控。

  劝慰患者后,钱威又和医护人员沟通,请他们多留意患者情绪、多向她介绍治疗进展,有情况随时和他联系。

  医护人员频频点头:“这时候多亏有警察在场!你的心理疏导有力量,患者听得进去。”

  2月25日晚,病区已经熄灯。一名50多岁的患者却仍然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呆呆地想着什么,时不时叹口气。钱威劝他回床休息,他讷讷地离开,不久,又转了回来。

  “来,睡不着就和你聊聊天。”钱威看出患者有心事,索性和他一起坐了下来。患者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位患者是家中独子,母亲年纪大了,一身是病,身边缺人照料,自己尽不到儿子的一份孝心,还在医院里不知道何时能痊愈,不由得烦闷难过起来。

  钱威真诚地劝解着他,并用自己的例子和他交心:“谁不牵挂父母呢?我和你一样啊。我的母亲已经肺癌晚期了,我非常担心她。你知道她怎么说吗?我犹豫着来不来前线的时候,她对我说:我有家人照顾,可那边多少病人和医生正需要你。这个时候,你一个警察还犹豫啥?我就来了。”

  病人听得怔住了,看着钱威。“天下的母亲都很伟大!坚强一点,别让母亲担心你。”钱威鼓励他。患者用力点点头,回去休息了。而想起母亲的钱威,也已满脸泪水。

  【一线抗疫群英谱】“暖医”江学庆:生命定格在55岁

  因感染新冠疫情

  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江学庆

  生命定格在三月的第一天

  生前

  他总被大家叫做“暖男”

  他一直像大树一样保护着患者和同事

  面对病人轻声细语 还会笑着拉家常

  江学庆,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在生前的画面中,他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性格粗犷的人,但其实他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却是一个字:暖。他负责的病区主要是甲状腺、乳腺的癌症病人。面对他们身患重病的焦急、烦躁,江学庆这个“大男人”却从来不“大嗓门”。

  大家有时候叫他“60分贝医生”,因为不管遇到多急、多难的事,他的音量总保持在让人听起来最舒服的60分贝左右。每次的暖心话语,都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江学庆离世后,很多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缅怀。其实这张照片原本是彩色的,是2018年江学庆获得“第11届中国医师奖”时拍下的,是他最看重的一张照片。当时因为要去人民大会堂领奖,他兴奋了一个星期。

  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李海:

  他觉得这是党和国家、医院、患者给他的荣誉。他拿了奖回来后说,觉得压力更大了,他觉得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够对得起他获得的这些奖。

  大部分时间给了患者 坚守一线不幸感染

  “新冠疫情”疫情发生后,江学庆坚守在病区一线。每天找他看病的有100多位病号,遇到复杂的病情可能用20分钟左右诊疗,所以常常是一上午的出诊任务,要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结束,而这就是他工作的常态。

  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护士长 戈文心:

  他好累呀。病人的问题他要解决,作为科室主任又要关心科室的发展,他就像大树一样罩着我们。他女儿有时候找他,都是去门诊找他。他陪家人的时间真的很少。

  连续奋战在疫情一线出诊看病,江学庆在1月17日被确诊感染“新冠疫情”,入院治疗。

  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护士长 戈文心:

  他一直在提醒我们,戴口罩要洗手,要注意防护,每个病人都要检查。估计他心里也会觉得他可能是在工作中被感染的。

  病情恶化离世 同事把头像改成蜡烛围绕着他

  谁也没想,病情发展如此快速。1月22日,江学庆被转入武汉市肺科医院。但几天之后,病情恶化,他得依靠体外膜肺机,支撑衰竭的心肺功能。

  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李海:

  那个时候他只能听不能回答。我给他加油打气,你一定会挺过去的。

  这次通话,成为江学庆的最后一个电话。在全力抢救超过30天后,江学庆在3月1日离世。工作群中,同事们默默地把头像改成一只蜡烛,围绕

  在江学庆的头像周围。

  而是为了继续前进

  拭去眼泪

  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

  依然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