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读这本书,一开始纯属被迫,老师让读,我就读了。看了第二页,被动即变为主动,不愿也变为甘愿。当年明月用有趣的话还原了历史的面貌,还原了真实的明朝。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我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只是电视剧中胡编乱造的桥段。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崇祯只是一个昏君,只是一味地干活干活又干活,并不讲究策略,这也是诸多是书中记载的,电视剧中也是上演了多次,但当年明月却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难道,我们眼中的历史只是别人编纂的故事?我们一直信任并世代流传的史书也只是一本故事集?史书,真的可信吗?
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提及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所以为的场景是日本战败撤离,共产党来了,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过上了好日子。然而事实却是,苏联出兵东北帮助中国赶走了小日本,但是他们则“一来不复返”,他们在东北大地上到处撒野,抢夺平民的财产,欺负妇幼,抢占土地,只因他们帮助过我们!请问这些你们知道吗?你们难道真的以为抗日战争后中国就富强,不受欺凌了?
那么,我们要抛开历史和史书,不再相信过去吗?当然不,史书中的事与过去真实发生的或许有些许差异,但并不是全部!秦始皇肯定是统一了六国的,武则天肯定是当了女皇的,抗日战争也一定是胜利了的.。即便当时的史官对于这些事或是开心或是悲伤,但这些都是事实,他改变不了,也许他们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带有情绪色彩,但历史的大纲是不可能被人所改变。正如当时明月所说,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历史。那么,我们就选择相信历史,相信真实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被人们追捧,不只是因为当年明月的语言幽默诙谐,更是因为他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历史,讲述了明朝,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也许有些史书有捏造成分,不可信;但大部分的史书是记录的真材实事,他们依旧可以还你一个真实的过去。然而,还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盲目的相信史书上的事与人啊。保留自己的判断力,去相信史书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最近在陪儿子读《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最早于20xx年在互联网上连载,到20xx年连载完毕,后集结成书出版发行,最新版一共9本,从朱元璋的造反说起,讲述了1344-1644近三百年的历史故事。这套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年轻的作家,现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历史本是枯燥的,无趣的,但是这套书却不同,作者开创了新的写法,语言诙谐幽默,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别开生面,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绝大多数人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背定还停留在影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和明朝276年的历史。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详细介绍了明朝的历代皇帝、著名的历史人物、从元末到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从战争开篇,以战争结束,看后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客观陈述历史事实的.同时,着重刻画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分析每个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决定作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书中的语言不生涩,浅显易懂,不论是描写还是评论都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读来倍感亲切。
读了这本书,感觉生动的人物缓缓地在向你走来,在向你述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成功或失败除了取决于历史大环境,更多的取决于性格,映证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我们都要充满希望,有时候,工作或生活看似已经走入绝境,但只要再坚持那么一下下,也许就会“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历史兜兜转转,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变的强大,如何能教育出内心强大的孩子,至今没有找到经科学验证全面系统的方法,况且这套书还没看完,没有过多的发言权。但是单从朱元璋的开国史和朱棣的造反史来看,信念、追求是核心力量,坚持、勇敢是必须要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用毛主席的话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气有点大,这话算是直戳内心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作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门书,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书里。但是,每每读过,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对很多人和事的描写,过于简略。
我想看历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这与马未都的历史不可能还原,以及作者强调历史规律,有些相似——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追溯的,但历史的道理,是永恒存在的。天下事无新鲜事,发生过的还会再发生。
这套书写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杀人的时候,作者总会写道:“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就这八个字,其实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经展现眼前。其实这种极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岁日长,越觉得中庸之难;而成大事者,有着一副中庸之态,则更是难上加难。
朱允炆是个好人,也是个悲剧。所谓好人,大概和心软之类的连在一起,但心软似乎也不等于与人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没有和当年与朱元璋对话时说的那样:先礼劝诸王,不听则惩罚他们;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并且丝毫不手软。我想,朱允炆是输在了年幼,输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这位皇帝,更适合当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领导者。自然选择,会选出最适合的物种——也许有些时候有些运气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自然比温室花朵朱允炆有战斗力的多。作者对于朱棣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朱棣有两张面孔,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慈。我想,这种处事方式,似乎十分现代——以自我为中心,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利于自己的,消灭。从这一点来看,朱棣其实很真实。再反过来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经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众,似乎越来越高尚——而这种高尚,倾向于虚假。
从万历中期之后,内容偏向于无聊。并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而是历史偏向于无聊——边境忧患成为常态,却再没有充满想象力而又左右战局的大将;朝中也没有尝试改变的变革能臣。整个帝国,似乎除了党争,就是党争。像极了一出永远没有结局的烂戏,剧情整日不变,只是上台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为什么朱元璋、朱棣这样的早期君王,设计的制衡机制,远不如美国那样有效呢?为什么后来,帝权、相权、宦权总是此消彼长,却很难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于顶层,而在于底层——明朝的普通民众,是和朝廷没有关系的,只是一群蝼蚁,无论上层如何变,底层变化是不大的;但美国,人民的权力似乎很有力量,至少表面上,还是可以影响政局的(比如通过选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总会对过去的历史心生好奇。比如当我第一次从某本扁上发现附录上的“历史大事表”时,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们中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汉……元、明、清。也明白了每个王朝的建立者与历史上许多激烈的战斗与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每个朝代的盛衰同时一目了然。
了解历史的皮毛还不够,兴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个朝代。之后我又去买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还觉得不够细致,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了一位给我讲解历史的老师《明朝那么事》。
这一套书详细讲了明朝的创立到终结这段历史。尤其详细讲了每一场激烈的战役,让人总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语言风趣幽默,并非单纯枯燥地说书。并且将人物内心想法与人性斗争的复杂刻画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斗争,高潮迭起,令人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这么带着劲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诈,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说了句“你在乱世是怎么活下去的?”这就暗喻了在乱世上,只会出奸雄。他们无情无义,在关键时刻谁都敢杀。我又感慨人性之残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许多人被杀后还灭族?一个也不放过。我还感慨现实的无奈:朱元璋虽是一位起义领导者,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这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与粮食,而队伍又需要经费,没办法,他只能把地“租”给农民们,自己来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时没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进了这种现象。
唉,这就是被历史车轮匆匆碾过的大明朝。环顾中国整个古代史,有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虽说有明君开国,但终究是毁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原始的共产制度,继而演变成了奴隶制、封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个越变越大的瘤。同时还有一个规律,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回顾历史,就是吸取前车之鉴,展望更好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拥有了这本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史书界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始了与一段历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这段历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涩,在作者笔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讲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如何运筹帷幄、决战群雄,登上皇位后又是如何排除异己,力保大明江山……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与之有关的'人物逐一登场亮相,权臣或隐士,忠贞或奸佞,那些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后世的我们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叹。
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特风格:诙谐的语言,客观的评价,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让那些距离我们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如此血肉丰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作者的视线,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到昏暗烛光下的朱元璋在紧缩眉头,听到黑暗中的馋臣在窃窃私语,一转身,声声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便从那座宏伟遥远的朝堂上远远传来……于是,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恐龙灭绝后,人类就承包了这个舞台。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至少,他们活过。
大江东去浪淘尽。
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常遇春,蓝玉,张玉,郭子兴,汤和,李善长,陈友谅,宋濂,王保保,徐达。
上面这些人,他们斗争,斗争,再斗争,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到达权利的巅峰,实在是残酷,只有一个人的游戏是孤独的,即使他是皇帝。朱元璋先生,不,是朱元璋皇帝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是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
王守仁,张居正,徐阶,于谦,刘瑾,王振,魏忠贤,朱氏若干皇帝,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努尔哈赤,皇太极,丰臣秀吉,李成梁,李如松,俞大猷,戚继光,郑成功,唐伯虎,杨涟,杨慎,杨廷和,汤显祖,俺答,也先,徐霞客,徐渭,卢象升,张献忠,李时珍,罗贯中,解缙,海瑞,方孝孺,李梦阳,严嵩,大阉之乱五人众。(排名不分先后)
这些人,都曾是权倾天下的人物,勾心斗角,战场厮杀,有些是民族英雄,有些是心学圣人,有些是内阁首辅,有些是贪财官巨恶,有些是外邦蛮夷,还有些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可如今,安在哉?无论他们是与非,都无所谓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后的笑谈,只能是对于英雄悲壮的无奈之笑,是对于英雄悲壮的感叹之声!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
一本书是作者精神的底蕴;一本书是作者思维深处的体现;一本书是作者世界观的表达。
我很喜欢读一本书,书名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了伦道德的演绎。
当我的父亲把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买回来,我第一次接触《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就被它彻彻底底地迷住了。很久都没有读到这样的历史好书了,以往我读过的历史书几乎都是流水帐,而《明朝那些事儿》则不同,除了历史还有心理。在轻松幽默时,它让我捧腹大笑:在严肃庄重时,它也同样能够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一本好看的历史。
我对这本书能算是爱不释手了,只要眼睛没有重要任务,就得看此书。坐在车上认真看:晒太阳时仔细看:卷在被窝里偷偷看。那段看“明朝那些事儿”那段时间,我的眼睛就得一天忙到晚,做梦时也得看这本书,除了做作业,看马路,我的眼睛就得别无选择——看《明朝那些事儿》。
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的也许并非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是它的作者——当年明月。当年明月喜欢历史,并为自己的爱好付出了努力,在网络上开始编写这本书并坚持不懈,而且将自己的理解与思想加入,这是其它历史书不具备的.,因为有兴趣,有兴趣而且还能深入大量历史资料,能在纷乱的历史资料里加入自己的理性分析且能将自己的理解渗入书中,《明朝那些事儿》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我想然后才有数百万计的读者捧场,编为书籍,销量超过五百万册,成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
我们也去试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为自己的兴趣努力,不要让兴趣浮于表面,深入的沉浸到兴趣中,其中必然有寂寞和一般人认为的痛苦,但只要能做到他人做不到的,能做到那个在我们眼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许多电视剧都演的他如何智斗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归......然而,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个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为心灰意冷,彻底堕落的老人。一个才子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真是当时封建时期的悲剧。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他十分聪明,悟性很高,众人夸耀他,使他整日饮酒作乐。朋友祝枝山劝告他不要这样。唐伯虎听从了劝告,开始苦读。在乡试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称为应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财子,叫徐经,答应唐伯虎可以在他那里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经买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状元。并且他还在发榜前说自己一定会是今科会元。结果被告了黑状,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乡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连妻子儿女都敌视他,甚至连家门口的狗,见到他都汪汪大叫。这使他更加绝望,更加堕落。宁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请了过来,他不愿干,装疯裸奔,最终逃了出来。后来他可谓是彻底堕落,他堕落的同时并催垮了他的身体,1523年,他郁郁而终。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说不冤,也有些冤,说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问题。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唐伯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话。从此,他的人生从巅峰步入低谷,并且仕途尽毁,他正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过骄傲,枉打诳语,才落得这个下场。
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十分黑暗,考生们经常告黑状,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话,那他绝对能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惩治奸臣,报效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吗?什么话对什么人该说,对什么人不该说,如果弄不清楚,是对我们的前途有一定的影响的。总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说自己不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悲惨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诉说他的心愿: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
明朝,在它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诞生了一个个伟人,发生了一件件奇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一个人才辈出的王朝,一个无与伦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劳模”朱元璋、“造**家”朱棣、懦弱的建文帝、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贵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广孝,以诸葛亮自喻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们一个个从书里栩栩如生的走进我的视线,并让我记忆深刻。
个人见解,我认为明朝里最伟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随父亲四处流浪,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为了争夺政权、夺取皇位,不惜一切代价,却任用贤才,他打来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广孝替他得来的。姚广孝那句:“我要给大王送一顶白帽子”,让朱棣即兴奋又恐惧,要知道朱棣除了自己的父亲再就没有第二个害怕的人了。当然他的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打败了N多个人之后,却与铁弦、盛庸等名不见经传,但宁死不屈、非同小可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藩王,也是一个伟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为皇帝后,为国家献出了一切。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顾自己的辛苦劳累,一次次亲征,打败了久久困扰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落。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对享受它的人,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代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使大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朱棣的一生,生于兵荒马乱,又亡于御驾亲征的途中,或许他喜欢这种金戈铁马的生活,或许这是他的命运,也或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为了皇位,他不惜一切代价,违抗圣意造**,不顾他人安危。他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陨落,大业未成,他的遗憾、他的坚持不懈、他的忧国爱民,实在是让我感到可惜、可叹、可敬!
历史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明月,依旧挂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却留在我的脑海的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也能这么好看。
为师者,感叹自己的课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儿》这么通俗易懂,百听不厌就好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快乐,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多好。这就让我们为师者要智慧思考、不断探索。当然我们要尝试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细心解读教材,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做到旁征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兴趣。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孩子再小,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的尊重、喜欢和关心,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让他内心踏实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提问回答……而不是总顾忌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在平等中,孩子会身心放松的投入学习;在平等中,孩子们会充满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学习。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我们的.知识需要互动,这样的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互相学习,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去引领,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让他们经历自己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体会发现新奇现象的喜悦。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数学的抽象会让有的学生头疼,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生的基础下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决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当年明月笔下的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学校的课堂是孩子的课堂,让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责任成就孩子们美好的儿童时光,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享受快乐、享受成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朱重八从一个草根农民一步一步走上了统治者道路,从一个放牛的农民,再作到一个和尚,最后经过多次起义登上了皇位的宝座。说起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朱重八,便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开创了汉帝国。而汉的昌盛是人们有所共睹的,无论是从经济上的恢复,还是军事上的强大,都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是有所震撼的。文景之治的,恢复经济,汉武大帝,文才武略。再看那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看到年轻战神霍去病直骋沙漠,追匈奴于千里之外,在西北封狼居胥,吓破胡贼胆。而再看看明朝,朱重八开创的大明王朝,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过明中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西方文明慢慢侵蚀东方文化,而东方的悲惨世界也开始奠定基础。虽然西方侵略中国的迹象还没显现,但再过三四百年后,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便一一签订。
明朝中国科技的总结时代,包括各种农药医书,总结前人的论述。郑和下西洋的恢宏宏大,从东南沿海一直到非洲的好望角,是世界几千年历史上的最浩大的航海远洋。但是朱重八,登上皇位第一件事便是逼杀有功之臣,是这个虚晃的王朝撑了不过几百年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很诙谐幽默的以故事形式呈现给大家历史的史实。使人们记忆的更加深刻了解的`更加透彻,中间又插有史料,有凭有证,不歪曲历史。他可以说是史书中的另一种典范吧,一小故事叙事的形式慢慢呈现给大家,让大家有兴趣去读史,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
因此我觉得20xx年最成功的两件东西便是王者荣耀的老少咸宜,再加上《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畅销。但对于王者荣耀和《明朝那些事儿》我更为《明朝那些事儿》点赞,作者创新思路,用更有效的方法使全民读史,最终走向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
中华文明的复兴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必须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其称国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拒绝国外的文化侵略,捍卫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进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来迎接美好的小康社会。《明朝那些事儿》编撰的成功,作者思路的创新,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好的一面的体现,他不仅迎来了销量,而且带领全民去更深层次的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蕴。
近现代最成功的史书便是《明朝那些事儿》,朱重八的事迹也便会家喻户晓。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
今年暑假,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俏皮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观察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汤显祖为主角的“稀泥谢幕”最让我感慨万千。
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曾任南京礼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二十岁时,汤显祖就考中了举人。可惜他运气不好,遇见了张居正。之所以说他运气不好,并非张居正讨厌他,恰恰相反,张首辅很欣赏他,还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汤显祖清高,瞧不起张居正,摆了谱,表示拒绝交友。跟张首辅摆谱,张首辅自然也要摆他一谱。结果可想而知,汤显祖会试时落榜了。
三年后,汤显祖再次上京赶考,张首辅依然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绝。张首辅又摆了他一谱,汤显祖再次“光荣落榜”。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又一次去赶考,这一次张居正并没有阻拦他(因为张居正此时已经死了),终于成功上榜。可由于朝廷内部争斗,汤显祖没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当了个礼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没有磨灭汤显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礼部主事的日子里,他尽情地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终写成了经典戏曲《牡丹亭还魂记》,后人又称《牡丹亭》。纵观他的一生,虽为官不济,却为文不朽。
汤显祖一生坎坷,却不肯低头,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游泳班学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错,但是苦于教练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术时,都没叫到我。偶尔叫到我时,该死的下课铃就响起来了。因此,我内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亲倾诉我的烦恼。“妈妈,我的游泳水平还不错,可没有机会展示,这游泳不学算了。”“赵然啊,你要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都能干出成绩。”听了母亲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练习游泳。终于,在一次游泳课上,我自告奋勇,把自己的游泳技术展现给大家看。结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连教练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时间有多久,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断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到达不了的彼岸,实现不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