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建议:分数的奥秘
给家长的建议:分数的奥秘
写这篇文章缘于两个细节:
其一,是麦兜同学的家长群里,有的一年级家长看到孩子平时的小测验考了89分,直呼孩子不在状态,然后感慨气的肺疼,于是下面一堆肝疼哪哪都疼的列队倾诉。
其二,是江苏省考试院动真格的新举措,说分数不再公布到学校,而是只提供给学生本人。这是个非常人性的举措,只是让人担心那些无孔不入的家长和媒体会不会展现他们强大的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
每次考试结束后的上学日,办公室里人满为患,成群的孩子都是跑来看分数,一部分是忐忑不安不确定自己发挥如何的孩子,一部分则是那些学习比较用功估计会有好的回报的孩子。走廊里谈论的都是相互打听对方的各科分数,然后各种表情溢于言表。
分数必须重视,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这点毫无疑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分数是能力或者态度的一种表现。那些鼓吹分数没有任何价值的人往往都只是寻求一种借口自慰而已。但是关注分数必须要有技巧,因为简单用分数来给孩子做评价很多时候显得鲁莽而且愚蠢。这就像有人品茗有人只是牛饮。会不会看分数是大有玄机的。
老师对于分数的态度和方法现在越来越民主,一般都只是为了分析教学之用,至少就我个人而言,语文成绩我从来不排名,分数我会细化到每一道小题的得分然后发给学生,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这是属于学生的隐私。我更不会在班上表扬所谓前几名,也不会批评后几名。如果家长真的想要了解孩子的分数,我觉得有两个基本前提要了解。其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的绝对值不能简单比较,小学很多孩子拿双百,初中考到九十就很不容易,到了高中数理化要考到满分那绝对就是大牛了,至于语文的分数跟自然科学又没法比。你不能因为孩子小学经常拿双百就觉得初中考八十多不能接受。你也不能因为初中常考八九十就不能面对高中的七十几。如果你用诸如“老师啊,我的孩子初中语文经常考九十几,一到高中就从来没上过八十,不知道怎么回事啊”之类的口吻,遇到一个多疑的老师,说不定会以为你在质疑他的教学态度,你收获的恐怕不是冷眼就是冷漠。
其二:每一次考试试卷难度都没法太过精确,因此你不能对于单次的考试给自己的孩子给予定性的评价。更何况不同学校不同的考试命题有很多考量的奥妙。我所在的学校以前高一新生入校第一次摸底考试就喜欢给很多自以为是的骄子们当头一棒,以此来教育他们天外有天。再比如说,高三一模考查是对第一轮复习的检验,最为全面;二模往往会提升难度,目的是让学生在考前还不能放松;三模(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则是考前为了让考生考出信心,相应的阅卷尺度就比前者要宽松,谁要是在最后一次模拟下手太狠,试卷太难,考蒙了学生,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一来,一模的成绩才最值得重视。
做家长的最忌讳看到一个不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分数就顿时火冒三丈或者冷眼相对。
当你看到孩子考试分数的时候,你还应该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了解班级均分和年级本学科均分。了解班级均分是因为你可以衡量孩子考试分数绝对值的含金量,而不是简单因为分数的高低而让脾气忽大忽小。有的卷子区分度高,班级均分只有60分,孩子考了61就比班级均分80分孩子考了79要更有价值的多。不同的学校如果采用不同的试卷(还包括同样的试题不同的老师阅卷)分数都不能简单的比较。一个省重点高中的期中期末考试分数和一个二三流学校的分数含金量也是不一样的。了解年级均分则可以大概了解孩子在这门学科的成绩在年级大概的水准。比如期中考试年级均分将近78分,不管你在任何一个班级考到这个分数以上,就算未必算好成绩至少也应该在年级的中游。
除此外,关注班级学科排名和年级排名也没问题,只是这个排名太过具体,有很多时候一般家长未必能看穿其中蕴含的诀窍,会有反作用。因为有时候几分的分数段可能会有大量的学生扎堆,可能仅仅几分名次就相差很大。在这点上,有的家长就很睿智,比如第一名100分,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孩子95分就是第六名,不管中间有多少同分的学生。再比如说高二选科的时候,有的学校可能会给出每个孩子每个学科的年级排名,很多家长就看上面的分数和排名去决定选科。而实际上这种排名和分数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很多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对诸如历史、政治之类通常意义上的副科并不重视。你拿这样的简单的数据去决策就一定是失策。p#副标题#e#
仅仅了解这些还只是单次考试要做的功课,如果你想做到科学、合理关注成绩还有一项工作必须做,那就是制表。这是我以前做班主任时候的锦囊秘笈。就是把学生每次考试的名次和分数做一个简单的表格(具体的选项可以详细可以粗略,以你所掌握的情报信息为准),这样单次的考试考完,除非有特别烂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交流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去过多的干涉。我一般都会等到两三个学期几次考试一过再来看学生这一路的名次或者成绩的变化,把这些坐标点都连起来就是一条变化曲线。每个人的表格一拉,基本上不需要什么言语,学生们就知道自己的表现从那根线条上充分展现出来了:有的人曲线就像爬山慢慢向上,这样的孩子你尽可以撒手;一直下滑的学生就要引起重视,认真分析原因。大多数学生则是起伏不定的波浪线就像电表峰谷读数一样,这样的学生一般不要介入过多,因为对于分数有一个常识:没有哪个孩子所有学科每次考试都会发挥的很好,每次总是会有一门或者几门粗心,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有可能是心态问题。就是成年人不是每天工作效率都很高一样,很多家长痛苦就在于那种完美的心态而忽略了事实,然后病急乱投医。
细看那些起伏不定波浪线式分数的学生成绩也颇有不同:有的人峰值是大考,有的人峰值是小考。这也能说明很多问题,只是很多学生很多家长不太有耐心做这样的工作。这么做的最大的好处是尽量避免家长因为某次某们学科的成绩不够理想简单粗暴的批评,也从某种意义上给宝贝们减轻一点考试的压力,老马还有失蹄的时候,何况年轻的孩子呢?如果家长真想关注孩子分数,就最好试着去这样跟踪关注,而不是对每一次考试都死命盯着。
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关注孩子最薄弱的学科,然后稍微调整自己的学习重心,尽力去补最瘸腿的学科,短板理论运用的精妙,孩子的成绩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理想。
以上是笼统介绍关注分数的方法,接下来要说说具体学科分数的关注。对具体学科分数的关注前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学科训练的思维不一样,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社会科学更偏重形象思维,这一点千万不能简单的套用。以语文学科为例:
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不同,因为语文学科的内容是学什么不考什么,课本上出现的文本绝对不可能再现在高考试卷上,很多学生因此不重视,分数往往很难如愿。其实语文学科重在过程。那些课本的文本虽然不会重复出现,但平时每一堂课每一篇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的赏析过程恰恰是训练文学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想要有一个理想的分数就不能功利的无视课堂。
高中语文试卷按照高考(以江苏省为例)的体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客观题(包括字音字形病句成语等基础知识的选择题),二.默写(课文要求背诵内容名句和课外名句),三.文言文阅读,四.古诗鉴赏,五.语言运用,六.阅读理解(江苏高考又分选作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七.作文。家长不仅要关注每一部分的总分和具体得分,每次考试考完再做连续的跟踪分析,更要关注每一部分考察内容的特质,这样才可以更有效的理解看待分数。
第一、二部分的得分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态度,这部分得分低或者不理想基本上是在语文学科上不花功夫或者是太过大意所致。尤其是默写部分,江苏高考要求必背诗文共25+14篇(初中+高中),每个学期要求背诵内容其实并不多,如果这部分都被扣分那学习态度肯定要打折扣,也有学生偶尔会粗心扣一两分,那可以连续观察是不是下次能否拿到满分,如果连续都拿不到肯定是态度和细心问题。第六和第七部分是语文试卷分值大户,却恰恰是最不需要关注的内容。因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靠水滴石穿的积累与思考,不必太关注得分,每次考试的选文或者作文题未必一定就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或者拿手的题目。
很多家长从孩子上高中起就喜欢带着孩子找家教或者抱着金榜之类的习题集强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效果,而且还会倒胃口。文章读不懂怎么可能得到高分呢?你不读书不思考没有思想怎么写出漂亮文章?就算是文章写的再好,高考也未必一定能遇到知音给你相应的高分,毕竟不要太高估参加高考阅卷的语文老师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一般都会告诉学生高一高二不要太在乎语文分数,坚持读书利用练笔表达见解和老师进行沟通,等到高三才知道谁笑到最后,谁的语文成绩才是真的大牛。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本质上是相同的。你今天狂吃明天就能长肉么?你想到高考前去看点书高考就能发挥么?你能说得出是那顿饭让你长的这么玉树临风么?可是这么多年饭吃下来,你还真的就长这么高大,神奇不?
文言翻译更多考查文言词句的理解能力,常见的句式和一些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虚词的用法在课本上训练的比较多,因此丢分不会太多。古诗对于年轻学生而言有很大偶然性,高一高二的时候有时候读懂了能拿高分读岔了往往就会崩溃,不过一般到高三针对性训练后诗歌鉴赏也是属于得分大户。要学会对古诗有分类整理的意识,不管是情感还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古诗题其实最核心的难处在于那些诗歌都是农业社会的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体悟,而现在的孩子跟自然接触的太少。他们怎么会感觉“杨柳青青江水平”,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他们如何去体悟“离恨恰如青草”?这就取决于他们平时的生活积淀和老师课堂的拓展。此处略过不提。
语言运用的命题最灵活也最能考查语言思维,这一点更需要学生走进生活,生活处处都有可能是你练习的最好机会。这些年各个省什么导游词、对联、广告词、谦语以及对新闻图片的解说等等五花八门,甚至连那些居民楼道里面自来水公司的停水通告都有可能会拿来做病句训练。只是很多学生一直都未必悟出这个道理,因为他们从来都只是埋头往前冲,眼里只有分数,对于生活,从来都不是有心人。p#副标题#e#
家长跟孩子谈论分数切忌频繁,切忌假大空的训斥。一来分数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谁也无法保证每一次考试都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太过细化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二来家长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考出高分,有的家长对孩子分数的期望值是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就有点近乎蛮不讲理,也难怪孩子不屑一顾。如果孩子要求家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呢?如果你要求孩子考第一的时候,孩子也要求你跟班级其他同学的家长进行各种比较的时候,你又如何去面对?你还会有多少底气?所以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平时能利用书店等各种场合和机会培养孩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一个经常读书勤于思考的学生到了高三经过应试的训练后都不会有太大问题。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我所在的年级,高二期中考试,数学进步了,语文和外语分数稍稍降低了点,总排名上升了,他很是着急。假如下次语文和外语分数上去了,数学下来了,他还会着急。在他眼里,只有每个学科都齐头并进,那他才能放下一颗心来,你说世间有这等好事?
至于其他的细节问题,最好请教具体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不过对于很多眼里只有分数的家长而言,最大的悲剧在于越想得到高分越得不到,“有心栽花花不发”。古人早就解释过个中缘由:“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也是生活的悖论之一,恰恰是分数的真谛。你能对分数保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态么?
如果你还淡泊不了分数,那么你再想一个问题:谁还会记得小时候你在幼儿园得了多少朵小红花呢?谁还在乎你当时胳膊上有几道杠呢?谁还在乎你中学评了多少次三好学生?或者是获得几次学习标兵?当年为了那朵小红花是不是还偷偷流过很多泪水或是鼻涕呢,现在连是不是入团还是入D其实也没多大事呢。
何况很多时候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您可不清楚,有个别老师(注意是个别,但是确实有)平时教书不花心思,考试前就想办法明里暗里给学生透题,有些透题太明显,中学生都能看得出来。甚至还有其他小动作,等到高考考得不够理想,就借口高考的偶然性或者孩子发挥失常。也有个别孩子平时打小抄,成绩不错,等到高考原形毕露,也拿这两个做借口,您能分辨真假么?还有很多家长,也不管班级具体情形,就看哪个班级分数高,然后就觉得老师有水平,然后举着票子争相就挤上去了,尤其是听到某人要是吹嘘我是某某学校某某学科教的最牛的,顿时就肃然起敬。结果是拿自己充话费送的子女做牺牲品。
其实最悲哀的是,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江苏省考试院的广告龙蛇犹湿,报纸上各学校已经又开始炒作状元了,狠狠的打了一记现实的耳光。所以我还是让你最后做到测试题把,你就明白分数的奥秘:
请问,按照以下学校宣传的口号里面的数据,能否分辨出这几个学校的排名:
A:本科达线人数高居全市第一
B:本科达线率同类学校全市第一
C:高考推进率高居全市第一
D:一本达线率全市第一
你能5秒钟内分辨出来,你就懂得数字的奥秘。
【赠送小贴士】前面的文章其实是写给高中家长参考的,我家麦兜上小学一年级,我从他入学就开始观察,他并不是学霸,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考了一次100,还是发烧40度不经意间考到的,班上有学霸连续考几十次双百,回来都一脸艳羡的神色。不过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分数考的高表扬,也不会因为考的低到五六十分批评。除非是因为漏题这类的问题,会略加惩罚。我们对他每一份试卷只关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原因,如果是没复习到,连批评都不会批评。这样从开始培养孩子两个好习惯,一是对分数学着看淡。所以麦兜就是考了100固然开心,但是也会在我故意逗他的时候淡淡的说,下一次未必就能考到,没什么啊。第二个就是学会有针对性的去改变自己薄弱的地方或者是改正自己学习和考试中常犯的错误,这样一点点的坚持,培养习惯,基本上一两个学期下来,学习就能慢慢走上正轨。尤其是在小学入门的时候,这点很重要。仅供低年级的家长参考。
【本文作者:教育叶话】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