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精选观后感影评
《银河补习班》精选观后感影评
《银河补习班》是邓超,白宇等人主演的讲述亲情的故事,这里精选一些影评,希望对您观影有所帮助。
银河补习班2019
邓超+俞白眉的组合属实奥利给,都快顶上包贝尔+岳云鹏了,这组合都不是1+1<2了,应该1+1<1了。看出来邓超走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老路,演啥都用力过猛,可惜又没有别人收放自如,邓超还是只适合在演员列表里面出现,其实邓超在这部片子里面表演还是及格,这小高老师和白宇可真是地狱级别的灾难演技,我真的宁愿小高老师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老师,在复印室里面那一段戏真的尬得我头皮发麻,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看土味挖掘机的微博。再说这白宇,本来之前光看照片还挺喜欢他有胡子的造型的,结果看了这演技就知道了为什么一个班子出来,朱一龙混的比你好几倍的原因了,要么就是面瘫脸,要么就是做作的挤眉弄眼,我寻思这演技还不如儿童时期和初中时期的自己,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嗷,或许这就是航空英雄应该有的表情管理把
回到电影中来,真的是最美的画面都给了预告片,本来看预告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结果全片也没啥几个亮眼镜头了,特效也是属实不太行,也说不上五毛特效,给个八毛把。这种双线叙事电影,如果能在两个时间段的转场镜头上多下功夫的话,将特别加分,可导演几乎全是硬切,搞得还不如就线性叙事,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全片的美术都特别平庸,就连最后撕卷子那个场面,都不能好好拍拍,多机位升格拍拍这个所有考生最喜欢的环节吗,当初预告片吸引我的原因就是这个片段,本来以为能看到大家压力的释放,结果只看到一个疯子在天女散花里面翩翩起舞,还设计个这么离谱的剧情,疯子还得是教导主任的儿子。全片唯一在线的,可能就是配乐,几次煽情配合做的还不错,旁边的小妹妹妆都要哭花了,这也是这部片子唯一剩下的,一些廉价的感动
全片学校方都是特别脸谱化的存在,甚至把学校塑造成反派的一方,男主带着儿子对抗体制,对抗应试教育。不知道这部电影放映完,多少小孩儿又可以在家和爹妈名正言顺的犟嘴“电影里面的男主可以不做作业”“妈妈,下周期末考试,我想逃课出去看展”,这不是抨击应试教育,这是在教育大家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逃课,夜不归寝,不完成作业,迟到,这一切从电影里面演出来都是那么理所应当,原来真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以后要考试之前半个月,都去旅游一圈,回来就是年级前十,真好。而且最后那篇作文,本应该是全片的点睛之笔,我也很期待能有怎么样的内容,结果属实是天马行空,如果作文只需要想象力就能满分,那么我们应该已经人均韩寒郭敬明了,毕竟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比比想象力嘛,如果真的教委的资深老师们能给这种作文打满分,那么这些老师的教师资格证我怀疑是买的。其他配角来说也是形象不太丰满,全部都是脸谱化的角色,其实大头可以作为应该不错的暗线串联全场,但是这剧情设计的是真的离谱,最后吃个面突然就反转了是把。还有对付父子情的刻画也是虎头蛇尾,搞不清楚编剧到底是想讲个啥,对于儿子长大后的刻画也是不够清晰明了,反正就是伟光正的宇航员,我牛逼我伟大,我父亲心里那座放不下的桥,也因为我去太空转了一圈放下了。
再说台词,有点让我看韩寒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的感觉,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开始尬几句经典语录,我建议电影主创团队全快手关注一下:你的寒王,看看别人说经典语录的时候,多么的自然和切合情景。还有就是小高老师的台词能力,毕竟和任素汐老师一个剧组,能不能学学啊,虽然第一个镜头才出来的时候确实有种清纯的美感,但是真的是张口醉。还有这白宇,原来被选上宇航员,表达激动说话是个样子的,也许太激动以至于把演技都激动没了把。
说实话,这片子应该叫战狼三:地心引力,拍成一部太空科幻片,挺好的,正好今年是咱硬科幻元年,冲就完事了嗷,吴京联手白宇,对抗太空垃圾,我寻思这样可能更有卖点
银河补习班2019
在这个充满意外的暑期档,《银河补习班》俨然成为最大的种子和“救市”之作。《银河补习班》的点映和宣发路径,跟去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我不是药神》非常相似。在上映前两个月,《银河补习班》就在父亲节当日举行了超前点映,在正式上映前,也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连续多日的点映。提前且如此大规模的电影,体现了主创者对电影质量的信心,他们希望经由好口碑的积累在正式公映后迎来爆发。
《银河补习班》海报。原本定档7月26日,后提档至7月18日
但也不必讳言,一开始看到导演栏“邓超、俞白眉”的名字,很多人是不抱太大信任的,毕竟俩人共同执导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尴尬令人心有余悸。《银河补习班》能否让观众对导演邓超刮目相看?
宏大的梦:马飞的航天理想
如果简单概括,《银河补习班》是一部讲述教育与父爱的电影。但具体来看,它的时间线挺漫长,从1990年跨度到2019年,也包含了三条清晰的叙事主线。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会整合每一条叙事线索,涉及非常严重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电影的第一条叙事主线:2019年,马飞(白宇 饰)是国内最年轻的宇航员,跟随着载人航天飞船到天空执行任务,但飞船被不明飞行物击中,与地面失去联系。飞船处于危险之中,宇航员很可能回不去了。生命最大的绝境中,马飞回忆起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
成年后的马飞,成为一名宇航员
飞船最后肯定会回去的。在戏剧创作中,主人公身陷危险处境,想要凸显的是主人公化险为夷的主角光环。而《银河补习班》也颇为聪明地将此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家国情怀、大国崛起等联系在一起,让电影具备了献礼片的气质。
那么,马飞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在危急时刻,他想起了父亲马皓文(邓超 饰)曾经对他的教育,“不要认输”“一直想”,以及在1998年的那次特大洪灾中,他怎么在父亲的鼓励下逃生的经历。不同的时空,父亲的教诲一样有效,马飞化解了飞船的危机。
马飞的太空救援
需要一提的是,电影在处理马飞的天空自救这一桥段时非常潦草、没头没尾。一会儿在那边渲染生离死别,结果马飞出舱处理过程却显得非常easy。
既然马皓文对马飞的影响如此之大——宇航员到太空只能随身携带一样物件,马飞带走的也是马皓文送给他的用足球做的地球仪;那为何飞船出发之际,马飞的家属席是空的?马皓文为何没有亲自到场为孩子送行?
少儿马飞手中拿的这个足球款地球仪,是他与父亲之间最重要的“信物”
因为马飞觉得马皓文的“黑历史”会影响自己的光明前程。这就进入故事的第二条重要主线,父亲马皓文的“黑历史”。
残酷的现实:马皓文蒙难史
与其说是“黑历史”,毋宁说蒙难史。
韦唯熟悉的《亚洲雄风》响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火炬传递运动在东沛市(电影中虚构的城市)进行。马皓文作为东沛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也成为一名火炬手,他将拿着火炬跑过东沛大桥。但就在电视直播、万众瞩目的情形下,还未通车的东沛大桥轰然坍塌。
马皓文曾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工程师
马皓文替整个设计院背了黑锅,锒铛入狱。妻子馨予(任素汐 饰)与他离婚,少年马飞也被同龄人欺凌。等他减刑提前出狱时,已经是1997年了。出狱后,马皓文遭到昔日朋友、同事的耻笑、非议和侮辱,而他辛辛苦苦找寻资料、写申诉信、找法院,却申诉无门。
马皓文申诉无门
这是电影最犀利的一部分,很隐晦地包含了对现实的种.种批评:人心的世故、算计、冷漠、残酷;傲慢、僵化的行政机关对小人物权益的轻视和忽略,对他们的诉求习惯性地“踢皮球”……电影中渲染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马皓文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
马皓文坚持了20多年,案件终于有柳暗花明一刻。当马皓文第一次特地来到马飞的基地并告知他这个消息时,令马皓文寒心而未料到的是,马飞劝他放弃申诉。因为马飞的领导(吴京 饰)告诉他,宇航员会成为焦点人物,他的出身经历等都会被挖出,而马皓文的过去会成为马飞的某种“阻碍”。
马皓文对马飞说,他原以为自己对马飞的教育是成功的,现在才发现,他失败了。他未曾料到儿子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如此轻视他20多年的坚持——恢复他清白的名誉。他为此受过的苦难和煎熬,马飞并非不知道。
这一线索虽不是电影的重点——很多观众可能也在眼泪中忽略了,但在笔者看来,它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篇章,是这部电影正能量、煽情的外壳下,暗含的一个坚硬的核,你如果咬到它,你就会被刺痛。
它甚至解构整部电影的教育理想主义:充斥在成人世界里或精致或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为何马皓文坚持的素质教育也无法避免马飞沦为自私者?难道宏大的事业重要,一个普通人的权益就可以忽略?
这些都指向更深层次的问题,点到为止,全靠心领神会。
理想的教育:银河补习班
马皓文是如何将马飞培养成一个宇航员的?这是电影的核心叙事线索,花费的时间最多,最浓墨重彩,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所谓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
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认为,脑子里缺根弦。马皓文入狱后,马飞遭遇欺凌,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将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更成了脱缰的野马。他的成绩班里倒数第一,上课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李建义 饰)开除。
马飞被开除时,正是马皓文出狱之日。在前妻恳求阎主任无果后,马皓文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一个赌,阎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考班级前10名就不开除他,马皓文说:不是班级前10,而是年级前10。
这一刻非常燃,也构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10吗?
阎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辈教育人,曾经历苦难岁月,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他们信奉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库”里就那么几样:更多的作业+棍棒+激发羞耻感。他看不上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阎主任截然相反。虽然那是1997年,但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哪怕今日看来,仍旧超前。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不是激发孩子的耻感(像马飞妈妈说的“这孩子就这样了,没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敷衍,而是眼里含光,充满信任和坚定,让马飞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赌后马飞第一次考试是班级倒数第五,马皓文都夸儿子很棒,跟原来的倒数第一比有进步了。
马皓文一直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它是一种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马皓文并未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问他,是睡觉还是看书时,他让马飞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也由着马飞爱完成不完成,在马皓文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结束时,高三学生疯狂撕书,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阎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释放,马皓文则质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
当马皓文问马飞学习目标是什么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接着马皓文就说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理解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与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哪怕期末考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请假被阎主任拒绝)半个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饰)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试,马飞真的进入了年级前10,他对航天的热爱,也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瑕疵
显然,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电影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马皓文与阎主任的几次辩论,都是阎主任败下阵来。电影也过度放大了阎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马皓文对马飞教育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电影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简化的;其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上,也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个最简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平民父母,没有马皓文的思想和见地,他们疲于奔命,不像马皓文能够在1990年代末给孩子买得起近万元的586电脑,有时间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半个月旅行;而大多数孩子也资质平凡,不可能像马飞那样不怎么学习、不复习还能在一学期内从班级倒一进入年级前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旧是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电影对做作业、考试等的理解也非常狭隘,马皓文拿蒸馒头来对比复习看似有道理,实际略扯淡。反复蒸的馒头的确不好吃,但对于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的确得通过反复的预习、复习和作业加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虽然马皓文一直要马飞学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识,但知识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牢靠,基础不扎实,谈何进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导演太过于想当然,决定了《银河补习班》对现实的影响力量非常有限。它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单纯理解于教育观念分歧,丝毫没有触及到教育背后复杂的国情,牵扯到城乡二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区隔、阶层流动困难等因素。反倒有这样一种嫌疑,将带有社会问题性质的教育问题,推到了家长身上,成了家长的个人观念问题。
任何一个被裹挟到教育竞赛中的家长深有体会,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时刻。就像电影中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实验品”。没有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实验。
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是相信不相信孩子那么简单
观念层面也影响了叙事层面。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大多非常平面,他们一条线走到底,没有什么人性的犹疑。像马皓文就是笃定他对马飞的教育会成功,但联想到他被冤枉、被损害的处境,他也未曾担心马飞长大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物的平面化,服务的是叙事起承转合上每一个转折、每一份感动都能打到观众,在强大配乐的烘托下,电影某些桥段的确是催人泪下,非常好哭,但哭完了也就完了。
《银河补习班》本可以更好的。三条线索如若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它是可以成为抵达现实问题的力作的。前文说到,第二条线索是电影最华彩的篇章,正是因为导演让三条线索相互作用,“残酷的现实”在拆解“宏大的梦”“理想的教育”,成年马飞的自私打了马皓文脸,让我们窥见影响教育/现实某种更强大的力量。虽然导演这样处理,也许只是单纯的先抑后扬,让父子俩感情上有一个升华而已。
胜在真诚
即便如此,《银河补习班》仍是迄今邓超、俞白眉合作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它有诸多瑕疵,却也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认真/真诚。
对待电影、拍摄电影的态度,很认真。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对199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大洪灾,历史场景还原得不错。导演聪明地通过1990年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串起整个故事,比如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陈明的《快乐老家》、张国荣的《当年情》等,怀旧气息很浓。
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虽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诚。这部分带有邓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长经验,以及时下他们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因此,电影带有邓超的“阶层局限性”。记得以前他说过,不给孩子上补习班,要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云云。这个观念对于邓超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错了,但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诚,更体现在电影中的父子情上。电影虽以教育反思为“骨”,却以父子情为“肉”;电影的一个宣传语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同样带有两个导演身为儿子/父亲的感情,饱含他们对各自父亲和孩子的爱。父子情充盈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细节,真切、细腻、动人、催泪。
应该承认,作为演员的邓超比作为综艺MC的邓超有魅力多了,综艺消耗了很多人对于演员邓超的认知。这部电影立得住,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邓超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伟大的父亲马皓文,演绎出他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与“爱”。马皓文的许多台词是很鸡汤,也很空的,但邓超的肢体、表情、眼神包括台词功底,让这些略空大的东西落地了,马皓文真是这么“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邓超拍摄特写镜头时的花絮照,眼神很有感染力
编剧在马皓文身上也浓缩了太多戏剧性强的情节,比如卖血、为了保护儿子被小混混殴打、洪灾里对孩子撕心裂肺地寻找等,每一点都非常催泪。马皓文曾对马飞说,“桥会塌,但爸爸不会塌”,他默默承受着命运给予他的一切不公与打压,然后在孩子面前呈现出作为一个父亲所该拥有的最美好的品质:勇敢、自信、睿智、不认输。
洪灾中,马皓文与儿子失散这一桥段,是很多观众掏纸巾的时刻
就笔者个人而言,我会给《银河补习班》70分。这是一部有明显缺陷的电影,无论是航天线的潦草处理、略带假大空的刻意迎合,马皓文与小高老师情感线的冗余、完全可以剔除,还是对阎主任的夸张化刻画、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过于幼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并不平静的暑期档,像《银河补习班》这一制作体量的电影能够顺利上映,本就多么难得。它在“取巧”,但它也是在“均衡”:邓超和俞白眉会是投资者最喜欢的那一类导演,因为他们“安全”,还能盈利。
做一个“观念中庸者”,生产出市场上严重匮乏的商业类型大片,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相反,它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非常重要——就像现在暑期档,就得指望着《银河补习班》“救档”。影评人的理想抱负,不要寄望于让一部电影替自己实现。何况,如果细细琢磨马皓文蒙冤线,结合成年马飞对父亲的“背叛”,你依旧能感受到关于现实的诸多复杂况味。
《银河补习班》不是那一类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属于现实主义。
银河补习班2019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银河补习班》的宣传语是如此的朴实无华,让我在观影之前小看了其内容的超高饱和,及其思想的先进态度。
表面上,电影讲的是父子间的情感牵绊,儿子与父亲的故事,忽近忽远、成长别离,亲情催人泪下;
中途一度进入《老师好》模式,穷凶极恶的老师,善良受辱的老师,没有好学生,只有坏老师;
幕间休息是几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MV,90年代大事件回顾,金曲串烧;
接着有太空戏,很专业的念白和极度紧张的救援,有点爱国,还有点科幻。结尾处是掌声雷动,加油助威,伴随有很强的民族性;
最后你发现,这部电影骨子里,藏着一颗压抑不住的战狼魂。
亮灯前,银幕上出现了这行字: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哪个父亲?谁是孩子?
???
有人辩解,题跑的太远是因为他想说的多。
我认为不是。或者说,是本身一个可以被发挥的教育情景和父子成长故事,被过度发挥,演绎成为了一种姿态高昂的自我传销。
父与子的故事在电影里并不少见,往往还是很受欢迎的正面题材。像《阿郎的故事》,《长江七号》,《当幸福在敲门》等等,他们都有个共同情节:受惨。
这类影片讲述为生活压迫,艰辛却乐观的父子俩,是如何相互感动、共同成长的。吸引人的东西绝对不是他们受的苦有多苦,他们面对的“坏人”有多恶,他们的口号多么响亮,他们的成功有多么地举世瞩目。
换句话说,父子的情感或许需要被外界的磨难衬托,但那些终究也只是个外因。让父子俩感动到我们的,是经历过这些以后,他们的改变,为彼此做过什么,怎么去做的,为什么能做到。
成功,未必是当宇航员,当英雄。
失败,也未必是英雄没当好,桥塌了。
所以见得,《银河补习班》这个故事的开端,就是有问题的。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如何教育孩子,当个好爸爸,一起渡难关,获取好生活。
相反的,电影一开始就站在了脱离大众的高位。
从始至终,都是在讲邓超这个好爸爸,是怎么(用一张嘴),做好爸爸的。被赋予了主角光环的好爸爸邓超,在电影里无所不能,即便工作失败,也是落魄英雄,能被平反。即便没钱,也能靠本事找饭碗,从天而降那种。从学校到社会,任凭一张巧嘴是出尽了风头,还不会翻车。最后,培养的儿子是宇航员,航天英雄,遇事不怕事,拥有一颗战狼心。
做梦呐?
是,电影本来就是个造梦机,造的是导演的梦,这样也没法反驳。不过,打从情节失真的这一刻起,这部电影就很难获得观众的尊重了。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把观众放在眼里,这是一部只顾自我高潮的失态作品。
拿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不断教育儿子的方式来说,他告诉儿子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成功。
什么叫“一直想”?
您哪怕说一句:不要放弃梦想,我觉得都可以。偏不,非要搞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观众也可以动动脑子,真的只要“一直想”就可以了吗?
“一直想”能干嘛?
一天看0.1厘米厚的教材书,到考试那天轻松拿下。那么一天看10厘米不是更快,一天看10米不是更突飞猛进,有这本事当然不必读书,嘴皮子功夫谁不会。
真这么一直想啊一直想,不用回归大自然,谁都可以走火入魔。这样的鼓励和教导方式根本无法被拿来摆上台面炫耀,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连讲大道理都算不上,充其量,算是说大话。
更不可理喻的地方是,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影片对于这种台词的信心满满。天灾人祸都不怕了,吃点苦算什么?被冤枉算什么?咱们只要一、直、想,就能成功啊!
表面上,电影是在探讨应试教育的错误,鼓励青少年多方面发展。实际上,电影情节一直处于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状态,既不告诉你是怎么做的,也不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给你讲的道理,其实也没啥道理。
作为导演的邓超,追求的是一个无缺点的完美父亲形象,他不在乎这个形象是如何建立以及有没有可能建立,而是简单粗暴的,就是要成为他。
影片创造的则是一个超现实的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就萌芽于虚幻当中。
我认为,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在讨不讨论应试教育这个话题本身,而是他企图脱离实际、抛弃生活,去触碰超出电影范畴以外的自我标榜,以达到成效甚微的艺术满足:他幻想自己是超人,是儿子的英雄,家长的榜样,教师的追求。
更有甚之,他要让你觉得,他就是他的电影。
哦,这倒也没错。
看的出,邓超作为父亲,心中对孩子有爱,想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好父亲的愿望,亦或是希望孩子被教育成功的愿望。所以我说他虽卖烂梗、忽悠人、耍鸡贼,但特别真诚啊。
金曲人生,他的歌单很土,却意味深重——生怕你听不懂,传播的是时代的召唤,大潮流下的细微情感,这难道不是在哪个年代都流行?
行。
全世界最会讲道理的爸爸和最神童的儿子,在电影里制造苦难,打击恶的,宣扬自我。最艰难是,还要时刻顾及喜感。拼拼凑凑的春晚梗,前两年的网络俗段和拿现成的老金句:借了个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做儿子的梗,草率结尾。
您是第一次当爸爸,但总不是第一回当导演了吧。头脑简单的痴人说梦,还想来几回?
这一切,都非常的魔性。所以我全篇都不敢说这是什么鸡汤,电影里暗藏着的卖血式教育,一点一滴可都是毒啊。
以上,对于《银河补习班》,观感真是七上八下,五味杂陈。“高光时刻”有点《飞驰人生》韩寒附体的意思,傲娇救援那里气势又不输《流浪地球》般豪勇,最后为祖国加油,全民族的骄傲,《战狼》上身。这得算是全中国的儿子啊……我有点理解开头那句宣传语的意味了。
就这点看,我挺震撼的。
银河补习班2019
这部电影之前的宣传力度其实是不小的,很多公号都在此前放出了推荐的软文。
但不知是由于对最近电影档期各种神奇变幻的担心,还是对作品本身的底气不足,在上映前一周如此大规模的点映和优惠的票价(猫眼价格仅十几元),让原本不在计划内的本人选择走进了电影院。
不想打击主创人员的努力,毕竟十几元的价格,对比前期上映的《老师好》,同样的画质,两倍的时长,却只有一半的价格,实在是有些不忍心下手。
然而我不得不说,开场十分钟左右,就有想走的冲动。
太熟悉的俞白眉式的浮夸搞笑桥段,让我误以为穿越到了欢乐喜剧人。
想着预告片里超哥苦逼的表情和严肃认真的表演,我认为我不应该草率的一棍子打死,也许影片的深刻主题和深远意义还在后面,我期待着超哥的突破。
电影结束,好吧,我错了。
我明白这是主创人员辛勤努力的结晶,我明白这是超哥寄予厚望的作品。
但是,ANYWAY,作品说话。
电影叫银河补习班,讲述一个宇航员和他的爸爸的故事,感人的父子情,同时反思应试教育,倡导梦想,倡导努力,倡导不服输,是一个催人向上,满满正能量的故事。
电影包含了很多元素,剧情的设置也有很多矛盾和反转,看上去很丰富,表达方式上,通过音乐寻求时代共鸣,宣发情感,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宣讲理念,看上去很有煽动性,喜剧台词的设置,也有很多讨巧的小细节,让观众一笑,然而这么多热闹的情节背后,我看完是没有被打动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认为,这是一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自嗨式营销。
还是底气不足导致的。
影片采用的还是吆喝式的手法,想让观众感动,想让观众认同电影的理念并深入思考和讨论,于是拼命的吆喝,通过各种手段,对观众进行粗暴的洗脑式灌输。
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理念,完全存在于他的台词里,反复反复再反复,然而对着女老师,又啪啪打脸,说反复的学习就和不停的热包子一样。这个包子理论真的可以说是很奇葩,我明白主创的意思是希望孩子不要熬夜学习,保证休息,但这和努力多复习完全是两码事,对于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这知识就变味了?不再新鲜了?所幸,这个理论没有重复出现。
这个儿子其实也没有很调皮,看了一本笑傲江湖,就要被开除学籍。结果父亲和教导主任打了个赌,要考上年级前十,就成功说服教导主任,留校察看了。
看到这里,我以为应该会从父亲如何辅导功课展开了,这个儿子真是差的没一门行的。结果父亲指着课本来了句,每天看0.1厘米,然后说了几句似是而非的道理,就完事儿了。剩下的还是儿子每天挑灯夜读,父亲带着儿子到处玩,满足儿子各种需求包括买电脑,总之父亲完全没有参与任何具体辅导。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每次父亲总会鼓励儿子,你是全世界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一针针的打着鸡血,让儿子觉得I can I do。
李建义扮演的阎主任,不幸的成为了反面教材。这个人物,让我想到《老师好》里的苗砚秋。《老师好》里的苗老师,为了学生献出一切,却也有偏执霸道的一面,有着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宣泄,这样的老师,很真实,很有年代感。本片里的阎主任,为了让他成为应试教育的代表,脸谱化的人物处理和不合理的人设,导致人物前后矛盾。从人物的言语中,我们看出这位主任也是一切为了学生好,也许他的教育理念有问题,但在那个年代的出发点是正常的,而电影非要给他加上沽名钓誉的标签。后期又突兀的出现疯了的儿子,在阎主任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的时候,我以为后面会有幡然悔悟和改变态度的情节。结果仍旧为了荣誉逼迫儿子放弃考飞行员,电影对这个人物可谓是相当的不宽容。但这种人设的崩塌又是站不住脚的,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正能量的情绪渲染里的时候,对于这个角色的处理,让人不免觉得有一点冷血无情。
好了,反过来说说父亲这边,当年一声不响,黑锅背的莫名其妙,导致妻离子散,出狱后一贫如洗。带着儿子找工作,随便吹了个牛,在高空随便画了个点,在众人的一片赞叹声中轻松赚到八百块钱,实现再就业。这个工头也很有意思,前面对父亲一顿羞辱,结果父亲来帮他搞定问题,也不验证,就觉得父亲很牛掰,好歹也要等这个验收结果成功了再给钱吧,在淘宝上碰到这样的买家,所有的卖家都要偷笑了。
父亲平反的过程,在终于有了希望的时候,又被儿子劝求放弃,上级认为这会影响他的前程,天哪,这是什么神逻辑!都什么年代了,而且父亲已经开始平反了啊。然后父亲失望的来了句:原来我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确实,您一直认为您的儿子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聪明到要和您断绝父子关系了呢。这里的转折简直是不知道说什么了。
在儿子平安落地以后,父子相见,这里的台词又开始无脑式煽情。儿子对父亲说:我第一次学习当儿子(请注意,这前面父亲也对儿子说过,我第一次当父亲)。合着离婚前,父亲和儿子没有相处过一样。
最后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呼应开头,想在紧张和煽情的气氛过后,来一点搞笑,但是主创似乎没有考虑到场合。儿子在太空中经历了生死的考验,父亲来一句,这样的魔术我还想再看一遍。我的天!您是想您儿子再遇一回难,这是太空,不是杂技表演!
好了,这部电影说到这儿,真是吐槽的有够多了。主创努力了,但是努力不代表一定会成功。确实有很多小细节看出来是精心设计的,但真的不合适,想做的太多,过犹不及。主创用做小品的套路去做了一部电影,本片从头到尾的很多小机灵,小包袱,都是喜剧小品惯用的套路,放到电影,真的不合适。欢乐喜剧人的小品,很多都是笑中带泪,再讲讲大道理,说明主创的思路,仍旧没有跳出小品的创作思路,走入电影的创作氛围中来。
这部电影,如果要成功,必须做减法,刨去那些哗众取宠的笑点和刻意渲染的桥段。
真情实感,始终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教育不是喊口号,素质教育,不是靠自嗨就可以实现的,还是需要通过扎实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态度,才能够取得成功。
银河补习班2019
马皓文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前一阵子《银河补习班》曾经传出要改名的消息,虽然是谣传,但我当时确实想过如果给电影改个新名字,叫什么更合适。如果按照“三部曲”这样的思路来考虑,片名应该延续四个字。既然有《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珠玉在前”,那这部还是叫《洗脑爸爸》最为贴切。
不过这个名字不好听,如果叫《洗脑爸爸》,那么宇航员“银河”遇险这一部分就展现不出来,关于“补习班”以及学生教育的话题也无法延展,更何况这样的片名也不可能过审,毕竟连愿望都不可以“伟大”的当下,“洗脑”这样的词是绝不能堂而皇之地作为片名出现的。
但“洗脑”这事不是我说的,是馨予说的。馨予是谁?马皓文的前妻、马飞的妈妈、孟叔叔的现任,由著名女演员任素汐饰演,可惜著名这事最近得缓一缓,前一阵子她被曝出“插足”的绯闻,只能暂避风头,不能借着电影提升曝光度了。
馨予带着小马飞去监狱里看马皓文,马皓文对小马飞开始了新一轮的洗脑攻势:“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馨予哭笑不得地说:“马皓文你是什么洗脑组织吗?”这一句话逗笑了现场观众,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因为马皓文确实太像洗脑组织的了。不过这段戏只是影片的序曲,我还以为这种状态到后面会有所改观,但全片看下来会发现:嗯,马皓文是洗脑组织无疑。
这无关乎于邓超的表演,而是在人物设计和剧本打磨阶段就存在问题,即马皓文这个人物的说教性和真实性。我们会发现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当中,马皓文不断地以鸡汤/洗脑传播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在麻痹自己一蹶不振的伤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很少看到这样的父亲,并不能因为我们身边没有,就认为电影中塑造的父亲特别伟大。相反地,他已经缺少了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做事近乎偏执,如果要给它加一个标签,那应该不是神话中的完美人物,就是精神病。
在我看来,马皓文只有两处场景是真实的,一处是进到家门后看到曾经为孩子画下的身高线,为错过孩子的成长而暗暗落泪;一处是唯一一次朝马飞发火,之后又悔恨地重重责打自己,只有这里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人情味,也看到了一个父亲应该有的样子。
最后马飞一直想,一直想,不仅能干地球上的所有事情,还干上了太空,成为了“太空战狼”刘培强的重点培养对象。这时我们却惊讶地发现,他失去了人情味,甚至为了自己的名誉差点牺牲父亲一生的夙愿,虽然结尾强行圆满,但我们还是会对马飞感到失望。
马皓文用近二十年的“洗脑”意识培育的这个孩子,确实越来越聪明,却人情淡薄,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他人的利益,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马皓文不断地想办法启蒙马飞的思维,却甚少涉及他在为人处世上对孩子的教导,这样的教育称得上是成功的吗?我认为并不是。
也许这就是马皓文这个人物纠结的地方吧,他对于马飞的教育更像是一场战役,甚至是一场复仇式的战役,要向之前受过的所有不公、权威和不相信自己的人挑战,当他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惜方式是最直白的洗脑式说教和鸡汤输出。
这是马皓文的战役,也是邓超、俞白眉的战役。
《银河补习班》能洗刷邓超、俞白眉的耻辱吗?
那么问题来了,成年马飞与马皓文之间的对立是编剧有意为之?还是在创作环节真的出现了漏洞?
影片确实有体现一种遗憾感,也用台词来为这种遗憾强行找回了弥补,即马皓文对儿子说的“这是我第一次当爸爸”和马飞对父亲说的“这是我第一次当儿子”。虽然这两句台词的原出处是《请回答1988》,但放在这部电影的语境当中,同样能赚到不少眼泪。
其实后面马飞自私的表现,完全是编剧俞白眉的画蛇添足,也是为了给电影制造最后一层矛盾冲突,尤其要刻意为父子关系蒙上一段坚冰期,最后再用温暖和解,从而达到推动情绪,极致煽情的效果,只是这一次确实有点用力过猛。
用力过猛的不仅是这一段,全片其实都有这种感觉。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感觉到影片的情绪点设计太多、太密、太频繁了,频繁到可能还没从上一个所谓“泪点”走出来,下一个又接踵而至,那种感觉就像在对着观众说:哭!你怎么还不哭!快哭啊!
其实在当下,哭片远比笑片更能引发情绪共鸣,尤其是去年暑期档《我不是药神》的大爆,使得更多创作者相信能让观众哭,收益要比笑来的更高。但做悲剧绝对比喜剧难得多,要不生硬、不刻意、不堆砌,绝非易事,《银河补习班》恰恰就犯了生硬、刻意和堆砌的通病。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马皓文、马飞和小高老师等少数几个角色之外,几乎全天下的人都在与这父子俩为敌,母亲和有钱的叔叔跑了、教导主任像太监一样死板阴阳怪气、最信任的下属背叛了自己、邻居们冲到家里破口大骂指指点点……
就连走在大街上,都会被没文化的人羞辱,在河边玩一会,也会被小混混殴打,被车撞、遇上洪水这些夸张的更不用提,这已经不是教育和父爱的事了,这是“马氏父子的悲情人生”,结尾了还得让父子俩反目,可以想想编剧是怀着怎样的“恶意”来构筑父子俩所处的大环境。
对了,唯一一个对他们好的小高老师,最后还成了马飞的后妈,这种极尽意淫式的表达,就不多提了,国内类型片总愿意做出类似的设计,再加上难以达成统一的叙事风格和繁杂的主题,《银河补习班》很像一个催泪故事拼盘。
把情绪做的这么满,憋着劲想让观众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邓超、俞白眉此次的创作心理。
前面说了,他们俩这次是把《银河补习班》当一场战役来打的,打的就是作为导演能不能在观众心中翻身。毕竟前面两部《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已经被当成国产烂片的典范被世人嘲笑,能不能一雪前耻,就要看这次《银河补习班》的票房和口碑成绩。
尤其对于邓超来说,经过了《影》的历练之后,他在表演方面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能让你们在电影里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邓超,甚至是邓超打邓超,这已经是许多演员难以企及的高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徐峥、黄渤等人看齐,拍出好的导演作品。
既然之前喜剧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做悲剧,于是就急功近利地犯下了前面说的几点大忌,但在俞白眉小剧场+欢乐喜剧人模式的框架下,虽然整体完成度尚可,但太多细节仍旧经不起推敲。
总的来说,《银河补习班》在创作初衷、用心程度和完成度上,要比《分手大师》、《恶棍天使》加在一起高出一个不止层级。电影本身值两颗星,我多给一颗星,也是出于对邓超、俞白眉这对组合的鼓励,至少这次还能看到他们的一些真诚和思考,并非玩票。
没有一条错路走下去,还能不断自我修正,就是拍出好电影的前提。
《银河补习班》如果夺冠值得骄傲吗?
除了主题混乱、强硬煽情、时长过长之外,《银河补习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尴尬地营造所谓年代感。
30年的时代变迁,是《银河补习班》的又一大主题(看看这片子有多少个主题),而体现时代变迁的最佳利器,竟然是流行歌曲。这种金曲串烧模式已经不新鲜了,很多类型电影都有用到,但《银河补习班》用的未免太多,甚至像一盘KTV怀旧金曲大杂烩。
这还是体现了导演在时间跨度长的作品中掌控力度不够,只能靠流行歌曲这种所谓的怀旧感来博取共情。歌曲以外就是旁白,通过长篇累牍的旁白推动叙事,也难怪一些朋友看完之后会说感觉是听了一整篇的学生作文,因为确实有着相近的质感。
至于汉斯•季默的配乐团队,就不多说了,可能邓超把自己当成了姜文,拿到久石让的配乐就反复用,但也不能在一部电影中这样反复地用,观众还没来得及出影厅就审美疲劳,得不偿失。
表演方面,窃以为电影里演的最好的一位——李建义(阎主任),任素汐中规中矩,梁超和乔杉一样在这种场子里自由发挥就行,也许会有出奇的效果。邓超用力太猛,很明显他想复制徐峥的路线冲击影帝,不过只怕这次仍然不会顺遂。
虽然问题很多,但《银河补习班》应该还是会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毕竟关于父爱、教育这两个命题,在之前的华语商业影片中确实甚少提及,如果没有《流浪地球》的先入为主,太空救援的内容可能也会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卖点。再加上强烈的煽情和锦鲤吴京,观众们应该还挺吃这一套。
看来这场战役,邓超、俞白眉的赢面很大。但仔细想想,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今年暑期档发生了很多事,如果一切按照原来轨道发展的话,此刻《少年的你》和《八佰》口碑应该已经大爆,怎么还会让《扫毒2》这种平庸之作狂揽10亿票房?而《银河补习班》应该也不会敢提档在18号上映。
可惜没办法,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技术原因”算。所以即使《银河补习班》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甚至能拯救暑期档的大盘,也没有任何可高兴的。电影市场本就应该百花齐鸣,用心打磨的电影也有权利和资格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但现在连亮相的机会都失去了,所以如果《银河补习班》打赢了这场仗,我们也不要忘记那些本该出现在大银幕上的身影。关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我倒是蛮同意马皓文的教育模式:
让它自由生长,不要过多地限制它天马行空的创意,给它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