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
看《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是在巨大的阶梯教室里,作为心理学电影鉴赏学习的一部分。他虽然没有多恐怖的镜头,但当我紧盯那荧光幽幽的屏幕的时候,汗毛全部都竖起来了,感觉背后似乎有人向我走来,正一点点的靠近,我毫无勇气回头,正因为我被希区柯克所营造的巨大的令人窒息的惊悚气氛笼罩着,快要瘫软在接连不断的悬疑链条中了。
一直不喜欢黑白片,总是如同记忆一般的显示出一种模糊和疑虑。当派克作为爱德华医生出现的时候,我发出了惊叹,我想,他的高大英俊会让每一个人都着迷。
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派克和裹曼紧紧相拥的场面。一场是男人将头深埋在女人怀中,宣泄着他的无助和脆弱,映照着悬疑和心理的主题。另一场则是他们甜蜜相依,昭示着不变的伟大爱情。白色玫瑰的背景,象征温情,平行的车轨痕迹,象征诡异的心理世界。
这部影片,简单的展示了佛罗依德的关于心理分析的几个问题。而他最根本的观点就是:童年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里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人们长大后可能强迫自己忘记不愉快的童年,但是,这部分记忆不会消失,而是留存脑海,并对将来一系列行为作出引导。
影片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疗养院的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然后不久康斯坦丝就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名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其真名叫约翰 巴伦坦。巴伦坦在其童年时代因顽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产生强烈的内疚和负罪感。约翰从医学院毕业之后被征入伍,但也厌倦战争,但对杀人。一次飞机失事后受伤住院,遇到了爱德华大夫。爱德华大夫接受格林疗养院董事会的聘请,准备接任院长一职。现代院长对爱德华的即将就任心怀不满,当爱德华与约翰在滑雪时,从其背后开枪打死了爱德华。约翰目睹爱德华医生的死亡,又一次受到精神刺激。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举动。康斯坦丝通过对约翰的一系列异常行为的观察,坚信自己所爱的人是无辜的。老师通过对约翰所做梦的分析,揭开了约翰的心结,最后康斯坦丝以自己心理专业知识与聪明才智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
在人的心理发育中,在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都会遇到冲突与矛盾。这是人会感到焦虑与痛苦。自我在本我的欲望和现实的要求之间,逐渐颤声兵法展了一种机能。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用一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可是本我的欲望以各种形式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在无意识的运用着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运用不当,就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心理疾病。
纵观影片,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影片多次出现彼得森医生与男主角的咨询片段。还有对于猛地记录,梦的解释。
从心理咨询来讲,首要的原则是积极关注,消极对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面对的病人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在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显了他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专业的心理分析师所具备的良好的素质。
再说影片中对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让人拍案称奇。当事人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人,每一个摆设,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仿佛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的关键。剧中的彼得森医生就是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仔细推敲,逐个分析,终于揪出幕后真正的凶手,还他的爱人一个清白。
有关《爱德华大夫》中梦的部分。梦是一个人生最鲜活的语言,其词汇是梦中的想象,其语法是生存的逻辑,许多年前隐藏于无意识中,那些自以为不重要,或已经遗忘的经历,往往在梦的景象里重现。分析好一个人的任何一场梦,就完全可以知道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治疗她的病能走哪条路。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所有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本能愿望,消除烦恼,让我们不受烦恼干扰的好好睡觉,在睡梦中得到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那些满足与愉快。当然,电影还是比较肤浅的解释了有关梦的分析,因为梦虽然和我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但是,不是说我们梦到什么就可以解开什么。梦的分析是站在一个更客观更科学的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关于情感在咨询工作中是否对立的问题上,整日我们看待的这部片中一样,彼得森大夫是爱着假的爱德华医生的,这种爱,可以使他完全相信他不是凶手,这种爱可以可以促使她治疗他的信念,这种爱可以使得彼得森大夫解除他的层层心理防御,抚平童年的犯罪情节,直面自己的遭遇,积极的配合治疗,找回自我。这里我们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或许,我们一直强调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有足够的理论和科学的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往往忘记了,爱才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才是打开心结大门的钥匙。
综上所述,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起来,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东西,他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觉得此片应该推荐给每一位心理爱好者,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起去探索心理学的奥秘。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2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留意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向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最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约翰带给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最后有了结果。最终莫奇森的阴谋败露,开枪自尽。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忙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3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 ,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
主线讲述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 , 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堕入爱河 。然而不久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坚信自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 :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爱人用真情疗伤 ,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 ,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 , 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 。
为了解破悬疑找到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原凶 ,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比如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这使得《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
基础之上的。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彼得森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 ,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 ,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 ,将真正的凶手莫奇森大夫揭露出来。也使观众放下了牵挂的心。
假爱德华大夫的遭遇说明了,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恒定地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这种人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假爱德华大夫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惨死。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直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大夫去滑雪,当爱德华大夫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4
看完《爱德华大夫》,第一感觉就是这部影片真的很精彩,不管是人物的塑造还是背景的设置,都特别的别出心裁。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加体会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心理学的奥妙。这次观看这部影片,觉得它是比较有真实意义的,体会颇深,饶有感想。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往往很多时候又是极其脆弱。一次意外的打击或是一次突发的事件都很将可能影响着人的一生,在心灵上留下一道抹不去的伤疤。从心理学角度,影片《爱德华大夫》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焦虑,而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走了出来,影片以圆满结束。剧情扑朔迷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关于心理医生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学用这部影片的事例具体的表现了出来,把心理学阐述的清楚、明朗,通俗易懂。同时也把心理学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影片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老院长默奇逊大夫,就是最后自杀的那个医生,即影片中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风风光光的来到精神病医院上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彼特森医生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女主人公在通过与爱德华大夫的接触,以及爱德华大夫在解决病人的问题时的种种的表现,便发现眼前自己崇拜、仰慕、爱恋的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的精神病患者。此时,真实的爱德华大夫的秘书打电话到精神病医院找爱德华大夫,听出了电话里不是爱德华大夫的声音,并且假爱德华大夫还声称不认识打电话的那个女人,于是爱德华大夫的秘书到精神病医院来指出这个冒牌大夫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由于他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刺激,使他连自己是谁也都不知道,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假爱德华后来逃离了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面对恋人扑朔迷离的身份,女主人公彼特森医生始终不相信他是杀人凶手,找到了布朗,多次避开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通过分析男主人公的'梦,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原来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不小心杀害了他的弟弟,对弟弟一直很内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童年时杀害弟弟的场景再次在他的男孩中呈现,他就一直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女主人公则从老院长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老院长默奇逊大夫,最终真相大白,还了男主人公一个清白,也不枉费女主人公的坚持,两个人幸福的离开了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的家。
看影片中的案件,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医生一夜之间以“爱德华”的名义出现在众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此人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惨死。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直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女主人公侦破他异常行为、揭开事情的真相的钥匙。
初看这部电影,就深深地被剧情所吸引。影片以一个有“犯罪情结“的男主角假爱德华医生展开,在女主角彼特森(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终将心结打开。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梦的解析,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影片。
再说影片中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令人拍案称奇。男主人公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剧中的彼得森医生就是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仔细分析,终于揪出幕后真正的凶手,还她的爱人一个清白。
观看这部电影,我一直为女主角彼特森医生捏着一把汗,在背景音乐、影片中的物品以及摆设的衬托下,更加担心女主角的安危,特别是在最后默奇逊大夫拿枪对着女主角彼特森医生时,更加惊心动魄。当真相浮出水面时,默奇逊大夫说:“杀一个人和杀两个人没有区别”时,我觉得女主角很可能被杀掉,使真相再次扑朔迷离。但女主角的一番话改变了默奇逊大夫的行为,直到女主角说要告诉警察,走出门口时,默奇逊大夫都没有开枪,最后自杀。
这部电影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这部影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没有记载过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能激发我们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努力的学好心理学这门课程。从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心灵上的伤害比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更长远,尤其是儿时的心灵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伤害可能是永久的。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观看者不由自主地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觉得此片应该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想要研究心理学的人,一起去研究、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5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初学者,一直以来很向往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但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有可能迈入这个神圣的殿堂,是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看了《爱德华大夫》之后,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位优秀的职业心理咨询师的形象,也初步了解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影片的女主角彼得森大夫从一开始的冷若冰霜到后来的热情如火,态度的转变使她得以充分展示了自己在从业素质和从业技能方面的过人之处,令人获益匪浅。下面我来逐一谈一下对这三点的体会:
一、态度
在影片刚开始有一句很经典的对白,是彼得森的同事劝说她“不要老板着脸,要对他们充满爱心。”因为彼得森在接待病人时总是板着面孔,很生硬地问病人“今天感觉怎么样?”,彷佛病人是一个符号,是没有七情六欲的东西;反过来病人对她的态度也是不信任、排斥,甚至在办公室里再次故伎重演抓了男性的手。在这个阶段彼得森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反面教材。
转机出现在爱德华大夫的出现,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两人眼里迸射出的爱的火花,从那一刻起,彼得森脸上的线条开始变得柔和起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爱德华的病症逐渐显露出来,他怕别人识破他,匆匆逃跑,彼得森医生千方百计找到他,甚至不惜冒着杀人犯的嫌疑一心为爱德华治疗。这一切全是爱心使然。因为爱她对他多了很多关注,因为爱他感到了医生的责任,因为爱他决不放弃任何努力,因为爱她可以牺牲一切而义无返顾。
课后我们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很多人认为如果医生对病人产生了爱,就是她职业生涯的结束。这一点我不是很清楚,也没必要清楚,那是电影情节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爱心和责任心是职业心理咨询师必备的态度,而且是作一名优秀咨询师的前提条件,必不可少。态度影响结果,态度影响一切。
二、从业素质
当彼得森对爱德华大夫多了一些关注之后,很多怪异的现象就被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第一次是晚餐时两人刚刚认识,餐桌布上餐叉的划痕所带来的异常反应使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吃惊;第二次,半夜相会,爱德华对彼得森睡袍上的条纹的敏感反应,使人开始对爱德华产生一些怀疑;第三次,在急救室,爱德华当场晕倒,疑团更加加重了。
观者的感觉可能仅仅如此,只是在想这位爱德华大夫好像也是个心理病人。而彼得森医生此时对他的身份产生了根本的怀疑,她联想到那张纸条和爱德华的著作签名,一对之下,令人震惊。那三次异常举动电影表现的很明显,似乎人人都应该看得出来,但纸条和签名的对比就超出常人意料之外了,没有良好的细微观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是难以做到的。
从彼得森的同事和老师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同事们也都发现了异常,并且推理出有可能爱德华大夫是J.B所杀;彼得森的老师更是明察秋毫,从两人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了一些危险信号,而且不露声色,随时提防,在最后关键时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可圈可点。作为一个窥测他人心灵世界的职业,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三、从业技能
从发现假爱德华的秘密开始,彼得森一直坚持不懈地在探询事实的真相,她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穷追不舍。首先解决“你是谁”的问题,她问:“昨天是谁打电话给你?”,“在此之前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从而引出了印有J.B字样的烟盒;类比她的病人干斯先生的情况,她又判断病人可能也是童年的`记忆中受到过强烈的刺激,所以一再迫使他回忆童年;联系几次的异常反应,她反复询问“为什么你害怕条纹?”;旅馆中发现J.B受伤的手,又断定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故,从而又引出了飞机和战斗,进而使J.B回想起他曾经是一个飞行员;病人逃避这一切,她又一再追问,试图找到答案。在这一切努力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彼得森改用场景回忆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再寻突破,在售票窗口又知道了J.B曾经去过罗马。
最终,在老师的诊所,师徒两人是利用释梦的方式揭开了谜底。这中间有病因分析,有循循善诱,还有科学手段,这一系列方式的综合运用使他们快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积累时间经验也必不可少。
随着疑团的迎刃而解,我心中的疑问也逐渐化解。现在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爱心和责任心,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必须会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手段,这三者中,态度是前提条件,素质是基础,手段是实现方式,三者缺一不可。这使我找到了差距,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我将终生受益。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6
怀着好奇与激动的情绪,我欣赏完这110分钟的心理悬念片。虽然《爱德华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透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向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个性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观看者不由自主地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影片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其中夹杂着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应用,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学的资料,这毫无疑问地使我们这些学习心理学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学更加感兴趣。
《爱德华大夫》里那美丽的女医生让我感动,不为别的,只为她的职业道德。应对一个杀人嫌疑,她完全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实践作为医生的职责,她提出自己的看法,让警方去寻跟问底,她完成了作为医生的工作,她是不会受到任何的指责的。然而心理医生的直觉及职责感,使她最后揭开迷团。
还看影片中的个案,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医生一夜之间以“爱德华”的.名义出此刻众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此人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惨死。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向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应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再说影片中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令人拍案称奇。当事人的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剧中的彼得森医生就是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仔细推敲,逐个分析,最后揪出幕后真正的凶手,还她的爱人一个清白。
综上所述,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用心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觉得此片就应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7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初学者,一向以来很向往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但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有可能迈入这个神圣的殿堂,是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看了《爱德华大夫》之后,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位优秀的职业心理咨询师的形象,也初步了解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影片的女主角彼得森大夫从一开始的冷若冰霜到之后的热情如火,态度的转变使她得以充分展示了自我在从业素质和从业技能方面的过人之处,令人获益匪浅。下头我来逐一谈一下对这三点的体会:
态度――在影片刚开始有一句很经典的对白,是彼得森的同事劝说她“不要老板着脸,要对他们充满爱心。”因为彼得森在接待病人时总是板着面孔,很生硬地问病人“今日感觉怎样样?”,彷佛病人是一个符号,是没有七情六欲的`东西;反过来病人对她的态度也是不信任、排斥,甚至在办公室里再次故伎重演抓了男性的手。在这个阶段彼得森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反面教材。转机出此刻爱德华大夫的出现,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两人眼里迸射出的爱的火花,从那一刻起,彼得森脸上的线条开始变得柔和起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爱德华的病症逐渐显露出来,他怕别人识破他,匆匆逃跑,彼得森医生千方百计找到他,甚至不惜冒着杀人犯的嫌疑一心为爱德华治疗。这一切全是爱心使然。因为爱她对他多了很多关注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8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充满了神奇和意料之外的惊喜,他就是一位顶级的电影魔术师,用光影营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电影世界。曾经,有很多电影批评家对他的电影表示不满,因为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和阴谋、谋杀有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希区柯克的电影在于挖掘一切性质的谋杀——经济谋杀、政治谋杀、婚姻谋杀等等,而且杀人犯总是一些普通的精神病患者。在《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将传统的精神病上升到精神分析学的范畴,不仅让观众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也见证了一场爱情。
精神分析学:
影片围绕着格里高利.派克、英格丽.褒曼、米哈尔.契科夫展开,站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三个恰好对应了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论。派克代表了本我,褒曼代表了自我,契科夫代表了超我。简单的来说,本我代表了寻求快乐和满足欲望,自我代表了现实与理性的结合,超我代表了道德和理想的并存。在佛洛依德的观点中,“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里能的发泄与反发泄,本能决定了一切心理活动过程的方向的先天状态。”
派克扮演的角色J.B有非常严重的犯罪情节,其原因就在于他小的时候误伤了自己的弟弟,导致弟弟死亡,这件事使他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连串的难解之谜诞生了。在影片中,希区柯克将佛洛依德的理论作为电影的内在驱力,通过对J.B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以及梦境的描述让观众了解到了梦境和现实的之间的关系。梦的本质是欲望的间接满足,通过梦,让潜意识中的欲望得到完全的释放。影片中,J.B的梦境就是打开他人格深层密码的钥匙,通过一连串梦的解析和对现实的映照,最终真相大白。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褒曼扮演的医生和契科夫扮演的医生两人联合对派克的梦境进行分析,通过意向的表达,凝缩,移植,具体化等方式,让梦境中的人物,地点,时间,行为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因为J.B代表了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所以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趋利避害,过刻意被忽视,但是绝不能被遗忘。而J.B选择的是刻意的忽视,当他成年之后,再一次进入相同的境地,童年的记忆就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甚至将曾经存在的`真实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扭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J.B自己的潜意识。
寻求快乐和满足欲望这两点在影片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为了让自己摆脱童年的记忆,他选择了遗忘。为了摆脱罪恶感,他装扮成爱德华大夫,于是机体在一起取得了平衡。遇见褒曼扮演的彼得森医生,他找到了爱情,同样得到快乐,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而彼得森医生在影片中代表了自我(现实与理性的结合),她在影片中的角色更加主动,不管是医患关系还是情人关系。佛洛依德认为,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影片中,彼得森医生根据J.B的变化以及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身份,压制本能活动,尽可能理性的面对J.B。契科夫扮演的艾利克斯医生代表了超我,他置身事外,一直保持着理性冷静的态度,这恰好和人格结构中的超我的特征相匹配。
梦的神秘在影片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让谜团在心理学家的分析下慢慢解开,不仅增加影片的悬疑气氛,也让故事更加完整。
影像的魅力:
《爱德华大夫》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认识意义,美学意义以及教育意义等多重属性,不仅具有普世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一部电影的成功必须是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成功,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内容,那么,关于本片的形式,又是另一种魅力所在。
不管是创新叙事模式还是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希区柯克总是在不断的尝试创新。在他的电影中,他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表现出角色紧张的情绪,危险的关系,让观众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他营造的气氛中。在他的电影中,观众常常可以看见一些打破常规的主观镜头,他善于用主观镜头营造出令人恐惧的氛围。在《后窗》中,杰佛瑞偷窥时,希区柯克用主观镜头来变现,使紧张的气氛从银幕上弥漫到银幕下,让观众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紧张。在《精神病患者》中,当玛丽莲的妹妹冒险进入诺曼家中的时候,希区柯克也使用了主观镜头来表现金正和不安。这些大胆的主观镜头,构成了希区柯克独特的“悬疑美学”,让电影在充满刺激,紧张的时候还极具观赏性。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观众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充满隐喻的画面,比如《精神病患者》中诺曼的小屋摆满了鸟类的标本,而诺曼坐在巨大的标本之下,这本来就是一种隐喻,不仅表现出了诺曼的绝望和孤寂,也表现出了他的残忍和冷酷。希区柯克使用这些充满隐喻的画面让故事的表达更加流畅,叙事语言更加优美,在给观众讲故事的同时,还不忘带给观众艺术的享受。
时至今日,希区柯克的电影已经成了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导演,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类型电影艺术,让悬疑电影也具有了艺术性。他运用大量的主观镜头打破常规的叙事模式,将佛洛依德的理论放置于电影中,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和博学。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必须制造悬念,否则观众就会感到失望。”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9
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心理分析现代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这是电影正式开始前的一段字幕。人的心灵的问题很有趣,一旦你发现它,它就不存在了。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嘉宾就是毕淑敏老师,她说,如果你特别喜欢或者特别厌恶一个东西,肯定跟你过往的某一个人生经历有关。每次在填写同学录的时候我都很头疼,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最喜欢的颜色,水果,动物,运动等等之类的“之最”是什么,或是我最讨厌的东西是什么。唯一可以很确定地填上的那一栏就是我最喜欢的偶像是仔仔周渝民。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喜欢跟我曾经受过的哪段刺激有关。
心灵逃亡,逃的是不是就是人生中的一些死结?刻意的回避以至于记忆卡选择了遗忘。但是心理医生就是要很不人道地将你那暗藏脓水的痂皮撕开,帮助你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待到把脓水清理干净,伤口才算是真正的愈合了。
人的记忆很奇妙,会自动隐弃一些不好的回忆,你自以为你这只小蝴蝶已经飞过了沧海,其实终究逃不出如来的掌控。那些死结始终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偶然被不经意的触碰,还是会像脚踝处的丝袜线头,轻轻一扯就顺着小腿直裂到膝盖。
说回电影。理性的女心理医生在影片的开始是同事眼中冷冰冰的不带任何人性的女人,她似乎没有七情六欲。在她的眼中,爱情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幻想,爱上一个人不过是因为他的头发的颜色像自己的父母罢了。诗人在她看来是最大的骗子,将爱情美化得让人对现实中残酷的'情感体验失望,失望,再失望。她,不相信爱情,直到遇到冒充爱德华大夫的约翰。理性的近乎冷酷的女心理师居然会一见钟情!(虽然那个男主角真的真的很帅!)虽然电影这种东西如果想讲些实质性的内容的话就必须要一见钟情,毕竟一见钟情才是最有效率的。但是让一个女心理医生来作为这场爱情的主角还是够刺激的。她的热情与激情一下子全被点燃了,为了这个连自己的真实身份都想不起来的精神病患者居然放弃了自己的全部,只身为爱走天涯。或许原本的冷漠不过是因为没有遇到可以点燃她的生命的人,这样的人爱得比谁都真切,都忘我。蛰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的狗更危险。而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0
初次观影,先讶于男女主人公过快的爱情发展,后深刻体会了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心理医生彼得森与她的导师通过爱与理智使男主人公“爱德华”从精神疾病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从无尽的压抑、焦虑和恐惧中释放出来的生命愉悦。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影片更带有一些心理学色彩,限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略显匮乏,在这里,只做一些简单理解与看法的阐述。影片虽是1945年的老片子,但其价值却是弥久焕新的。它以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展开来,看似以一条患者与女心理医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却主要从两个方面角色的行为表现凸显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及精神分析法的治疗,即冒充爱德华医生的心理疾病和健忘症患者约翰·贝兰特与“救命者”美丽的彼得森和她智慧而慈祥的导师。
从男主人公患心疾来说,我看到了弗的精神分析中的犯罪情结。男女主初次在餐厅交谈,彼得森为生动说话内容用叉子在洁白的桌布上刮画,男主看到时的急促皱眉;男主拥抱女主时,看到白色线条睡衣时的焦躁不安;逃亡期间至彼得森导师家中时,男主看到白色线条床单、白色水池浴缸、白色牛奶时的压抑、恐惧至不安昏倒,贯穿影片,男主的焦虑、压抑逃避乃至昏倒是频发的,而这正是犯罪情结的常见症状。依照弗洛伊德的“幼年情结决定论”,我们能够知道一般犯罪情结的发生与童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影片层层深入,拨开云雾,我们得知了爱德华的心疾正是来自童年误杀弟弟而留下的没能及时被解开的心结。当某一个类似事件发生并触及患者的内心深处时,一段不可抑的惊人故事似乎也便展开来了。
思及此,如果说真正爱德华医生的死亡触动男主的内心迫使他把心疾表现出来,那么那一次次出现的白色事物与线条就成为他一次次发病的导火索,但终归,一切都源于他被压抑的潜意识深处的难以抚平的创伤。在弗洛伊德看来,神经症的形成的根源正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是早在幼年时期形成的`症结。这是电影的依据弗的观点所透露出来的,也是我观影过后所能解读到的,而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思考:终极重大事件(即男主表现出心疾)的引发,不仅是幼时单个重创事件的发生导致的,应该还有在病症出现前的正常时期中,患者不停的自我压抑逃避至一个濒临崩溃边缘的不断积累过程。比如,要引发一场大爆炸前,仅一个炸药(拟幼时重创事件)是不够的,在未有火种引爆前,一切归于平静,但却是不停在增加炸药粉的过程(拟正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压抑回避),终于,有火种出现时,一场不可避免的爆炸毫无征兆的爆发了(拟病发)。
说到两位“救命者”,我之所以命之为“救命者”,是因为他们在我眼里,一点也不输给传统医生,他们寄予男主的就是一条重生的命!于男主的恋人彼得森心理医生,我褒她对男主忠贞的爱以及她作为心理医生所具有谨慎与耐心,我也相信正是她对男主患者始终不离不弃的救治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乃至影片结尾,她对峙老院长这个罪魁祸首的勇敢都是让人敬畏的!此外,片中女主导师的一句台词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再优秀的女心理医生,一旦有了爱情,她自己便是一个病人。”彼得森在治疗中,如若没有导师的提醒,却是是存在偏颇的,是一种“被爱冲昏头脑“的表现,这是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可能的工作中需要避免和警戒的。于敬爱的导师,这位老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最佳实践者,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智慧之师!尽管他从男主左手发抖,不带行李,名字过于平凡三个细节中早已发现了男女主有猫腻,但却没有当即揭发,留有余地,并以其丰富的经验而决定深夜等待男主患者的到来。他的善解人意,和蔼慈祥淋漓尽致地涌现,他的理智、谨慎更是为人所钦佩的。他与男主开玩笑,在危急时刻淡定自若地将掺有镇静剂的牛奶递给男主喝。他身上所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对病人的关爱,更是一种经年岁月的博爱与沉静,从容与淡定!是为我励志当学的!
最后,于患者最终脱离苦海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成为关键。在导师与女主对患者男主的治疗过程中,他们让男主回忆梦中的记忆碎片,然后一点一点与联想剖析并猜测,虽然难免因为艺术作品而有些太过巧合,但总是能说明一定问题。其中说到,“‘梦’是可以恢复记忆的最佳线索”,并说到“‘梦’可以告诉我们你在逃避什么”,然后通过释梦,将梦的碎片合成而试图了解其含义。此外,有这样一个大致的解释:让患者生病的秘密都深埋于其脑海,他因为事实会触痛他的伤口而不愿面对,故为了忘记一切,反而会生病,即表现为失去记忆并有强烈的罪恶感。而最后,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并分析后,通过再现“滑雪”事件而刺激男主最终说出了深藏与潜意识的结,即小时候因为滑滑梯而误杀弟弟。其中很多释梦的细节,有许多的联想对应之处,似乎既存合理又有些欠缺科学依据。或许这就是心理学作为一个中间学科难以避免的,更是我们作为学生要不断学习探究的,更是我们可能去突破的。 做一个在爱与理智中绽放生命的孩子。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1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留意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开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向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最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
警察按约翰带给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波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最后有了结果。最终莫奇森的阴谋败露,开枪自尽。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方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
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助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2
希区柯克编导的心理分析影片《爱德华大夫》,向人们讲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爱德华大夫》这部1944年拍摄的黑白片,但希区柯克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
影片一开始,医院的精神诊所内,美丽而严谨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丽.褒曼扮演)正点燃一支烟,在伏案办公。当因被童年阴影纠缠,憎恨男人而又不断去勾引男人的玛莉来到房间,两人间的一番对话及行为耐人寻味......那是当一个咨询师以职业的态度,去面对一个因久治不愈,而对理论及疗法充满怀疑的求助者时,所经常引发的冲突。当男性大夫出现,对待不同性别时的神情转换,也隐约显现出玛莉曾经有过的`不幸经历......
影片的配乐也加深了剧情对观众的感染----轻快流畅的旋律让心灵感受到平和;婉转细腻的音符衬托着爱的浪漫;激越失谐的曲调反映出内心的冲突;诡谲的声响提升起人们的悬疑与紧张。
《爱德华大夫》不失为一部表现弗洛伊德理论及其悖论的优秀之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长,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3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小心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直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终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约翰提供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终于有了结果。最终莫奇森的阴谋败露,开枪自尽。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这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助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4
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我欣赏完这110分钟的心理悬念片。虽然《爱德华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观看者不由自主地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影片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其中夹杂着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应用,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学的内容,这毫无疑问地使我们这些学习心理学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学更加感兴趣。
《爱德华大夫》里那美丽的女医生让我感动,不为别的,只为她的职业道德。面对一个杀人嫌疑,她完全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实践作为医生的责任,她提出自己的看法,让警方去寻跟问底,她完成了作为医生的工作,她是不会受到任何的指责的。然而心理医生的直觉及责任感,使她终于揭开迷团。
还看影片中的个案,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医生一夜之间以“爱德华”的名义出现在众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此人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惨死。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直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面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再说影片中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令人拍案称奇。当事人的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剧中的彼得森医生就是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仔细推敲,逐个分析,终于揪出幕后真正的凶手,还她的爱人一个清白。
综上所述,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觉得此片应该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5
这天这次儿童心理学课,我们张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爱德华医生》,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老院长默奇逊大夫,就是最后自杀的那个医生,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立刻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女医生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他是一个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谁也都不明白,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假爱德华之后逃离了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女主人公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齐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透过分析男主人公的梦幻,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原先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不留意伤害了他的弟弟,对弟弟一向很内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就一向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女主人公则从老院长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老院长默奇逊大夫。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忙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纵观此片,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现彼得森医生与男主角的咨询片断,还有对于梦的记录,梦的解释等等。从心理咨询来讲,首要的原则是用心关注,消极对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应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用心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至少从该片中,我认识到,心理治疗是一项对心理治疗师要求极高的工作,如要有爱心、耐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等。
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能够表现善,但表现的时机必须要注意不要对周围人造成伤害。一个善良的人并不必须是心里最健康的人,这个善良也许只是你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他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如果要真的做到善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我,这个我中有善有恶有欲望。能够坦然应对这些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另一种结尾:因此,我觉得此片就应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