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读后感
归去来兮读后感经典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读后感经典,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读后感经典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包含自悔的话语从不远处传来,只见那人一袭青衣,手持酒杯,身处菊花丛,与月争辉。细看,月与他交相衬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谐,在不禁间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辞官归隐,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场的腐败令他心灰意冷,他宁可要匕首方宅,宁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也不愿趋炎附势,放下尊严去做那个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纵然身处闹市,亦如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言虽如此,但陶渊明还是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下了繁华,远离了仕途。陶渊明隐逸南山时,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采菊东篱下,或临清流而赋诗。他远离了喧嚣,以一苇渡江抵挡人世的沧浪。
虽说如此,表面上看起来陶渊明身处桃花源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当他满腔热血想要效忠于国家时,却看到了官场的虚伪、黑暗。
同时,他也明白凭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便只能选择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的施展。或许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在这浑浊的世俗中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时,他的做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对他嘲讽,认为他辞官简直是荒唐之至。在当时许多老板姓都以做官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认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渊明的做举,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个疯子所做的.事。
所以说,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即“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渊明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浑浊的世俗中,谁独树一帜风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绽放的菊花,在严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归去来兮读后感经典2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史上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习,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