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读后感
精益思想读后感汇编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益思想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益思想读后感1
这本书是丰田生产方式(也叫精益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先生的亲笔著作。他被抬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据说可以跟彼得.德鲁克并驾齐驱。因为彼得.德鲁克以理论和思考见长,大野耐一却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从生产现场走出来的。切不论二者谁高谁下,就“精益”这种东西来说,你称之为生产方式也好,管理思想也罢,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之所以会对《丰田生产方式》这本书感兴趣,也是因为深深被软件开发中的精益理念所吸引,想去深入了解下原汁原味的精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加上之前看过《目标》、《丰田汽车案例_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这两本书,都有很多收获,觉得精益是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事物。
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一共才一百三十多页,但其思想却非常深,对很多事物的探讨,可以说到了直达本质的程度。所以我不建议初识精益者去读,初学者在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对汽车制造和精益思想先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更有收获,对这类童鞋建议去看前面我提到的那两本书。但如果你是对精益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人,那么此书是很值得细细一读的,精益思想读书笔记 因为从中你可以直接追溯到丰田生产方式背后的思想、起因、以及发展历程。这些东西对于正确的理解精益,恰当地在自己企业中运用精益,都是非常有用而必要的。正如我们在软件开发行业常见的最佳实践一样,你要引入它,首先要明白它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它比较有效,而不应该简单地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而去跟风。所以对于喜欢直接把方法和工具拿来用的“拿来主义者”,尤其应该读一下此书,在此书中你找不到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但却能触摸到该工具被设计出来的背后设想。
好了,就不再赘述了,希望这些分享对来访者有用,也希望大家有缘能共同学习和探讨。
精益思想读后感2
《改变世界的机器》的这个中文版的书名改成了《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在导言里,作者们介绍了他们是怎么开始研究精益生产的。1984年的时候他们写了一本书《汽车的未来》,通过这本书,他们发现汽车工业中的三种生产方式,于是就开始了对新的更能代表新生产力的精益生产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研究。这就是他们的“国际汽车计划”。他们在17个国家中,访问了九十多个工厂(约占世界总装能力的一半),系统地收集了信息。它是在汽车行业或任何其他行业中从未进行过的、最为全面的国际性调研活动之一。与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对比便是最开始的.方向。而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也是引用他们调研中所获得的资料。
彼德德鲁克曾称汽车工业为“工业中的工业”,到1991年这本书初版的时候,汽车制造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每年约有5000万辆新车问世,20xx年的汽车工业好像并没有那么好,它是受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一个产业,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都出现了巨额的亏损,连丰田都出现了许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亏损。现在著名的汽车公司都在出环保车,也许那就是下一片蓝海,比亚迪的王传福也说到20xx年,他们计划把比来迪做成中国汽车第一品牌,到20xx年做成世界第一。不知道汽车业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许要选择职业的话事先最好对这样重要的行业都多了解一些。
“一战后,亨利福特与通用公司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开创了世界制造业的新纪元,把欧洲企业领先了若干世纪的单件生产方式转变为大规模生产方式。二战后,丰田英二与大野耐一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了‘精益生产方式’的概念。当日本其他汽车公司与其他工业采用这一优越的体制后,日本很快达到了今天的经济领先地位。”但是现在,当美国和欧洲亚洲都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丰田公司还是难免巨额亏损现实。不知道精益生产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是否会真的像作者所说改变世界,但是我感觉还是有些希望的。
精益思想读后感3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精益思想》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读,还是在20xx年。那时,自己所在的公司刚准备推行精益生产,我作为公司唯一的精益生产工程师,自然会对它倍加关注。于是我就读了,于是我就尽然没有读懂。尽然是当时的感觉,但现在觉得理所当然。当时的感觉这本书无非是本吹嘘精益思想的书,很像是广告,似乎里面提到的案例是引导读者去联系这些精益咨询的机构。有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当时初入道的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所以草草读完,也就束之高阁了。
斗转星移,数年之后,随着经验和阅历的丰富,我觉得在具体的技巧方面已日趋成熟,正是如此,也越加使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一工作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依稀记得《精益思想》中提过一些前瞻性的文字,便到处寻找,不着,干脆在当当网上买来本,居然还是珍藏版,当然,根本不知道和原来版本有什么区别了。这次再读,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本书的看法。4年的精益工作,有成功,更多的失败和无奈。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问题,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困难,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难处。美国公司有洒脱,也有局限,而欧洲公司更求稳定,而常常举步不前。而这本书的很多篇幅通过举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推行精益生产成功的公司,向大家宣扬的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各种不同文化在接受精益思想的过程中,有长处也有短处,而这本书恰恰是耐心的解释了这些。德国公司的技术强势,但沟通差;日本公司的团队性好,但技术沉淀浅;美国公司的能在资本领域玩的得心应手,但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成为了他的.短板。本书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最后一章的篇幅,重点展望了精益企业的未来,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并寻求新的突破。于是,我才明白,书的着重点不是落在具体的操作实务上,而是在讲解精益历史的基础上,将精益的哲学娓娓道来。
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初涉精益,没有太多的实战和体验,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而如果你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这本书可以让你在精益的道路上消除很多疑惑。而我想,如果你是个精益的专家,苦于寻找新的突破,或许再读一遍,你会有新的发现。
精益思想读后感4
通读《精益思想》使工作中的一些瓶颈实物更加变得清晰,处理起来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条理性,在书中主要讲述推行精益生产,何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的“精”标识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除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其中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被称为精益生产的教科书。
在《精益思想》这本书中,它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作业流程:定义顾客的价值、定义价值流程、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即流动、拉动式生产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尽善尽美,想要成为一个精益的制造业者,思维模式必须着重使产品的生产变成连续的附加价值流程(即单件流),采用根据下流顾客需求而决定上游环节产量的拉动生产方式——即上游环节只生产补充后续环节在短时间要领取的物料或零部件:同时,建立一种人人追求持续改善的公司文化。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通过与客户的对话,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价格,提供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这样做就暂不考虑现有的资产和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生产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这也需要重新定义企业中技术专家的作用。
定义价值流程即识别价值流,价值流使一件特定产品通过任何一项商务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须的一组特定活动,这一阶段通常会暴露出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浪费。
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实际上就是在我们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往小了说就是我们一条条生产线生产时均衡、稳定,没有任何的停滞,往上,公司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所有的工序衔接均在流动的,没有任何的停滞。
拉动式生产方式,即完全以客户为需求进行组织生产,客户要什么,我们组织生产什么,外部环境的宗旨是拉动性生产。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思想,一种能够评判自身修为的境界的标杆,也是一种修炼的秘籍,虽然目前通过阅读学习,对精益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随着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改善,不断地与实际结合进行提升学习壮大自身的修为境界必能不断加深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