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那年》读后感
《十岁那年》读后感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岁那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岁那年》读后感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臧克家也曾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读书能明德,明智,明理。
午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的窗边,轻轻地翻开《十岁那年》,那一行行简短的诗歌,一幅幅精妙的插图深深地吸引着我,竟让我仿佛灵魂出窍般走进了那书里。
主人公“河”——一一位年仅十岁和我一般年龄的小女孩。因战乱逃离漂流到了陌生的美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苦难,可这位小小的女孩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而作者用简单的文字就把“河”的坚强、勇敢、乐观、执着、可爱描写得淋漓尽致。
放下书本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十岁的我快乐无忧,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有开心玩耍的小伙伴,有宽敞洁净的教室...... “河”本也可以像我一样简单快乐地和家人伙伴一起过着淳朴快乐的生活。但,是谁如此狠心打破了这份简单的美好,又是谁让这位年仅十岁的女孩在本该快乐无忧的年龄里却经历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是战争,是的就是战争,战争就是罪魁祸首!是战争让“河”的国家四分五裂,让“河”家破人亡......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发动战争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难道就不能像老师教育我们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那样和平地相处吗?难道让世界和平是一个渴望不可及的梦想吗?“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让孩子不再失去父亲,为了让妻子不再失去丈夫,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学期学习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雷利”也因战争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他那强而有力的呼吁呐喊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耳边回响。
即使在21世纪,这世界并不太平,依然有战争威胁着这娇嫩的“和平之花”。但我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相信总有一天和平之神会永驻人间。
《十岁那年》中的“河”的勇敢坚强、乐观执着让我敬佩,同时《十岁那年》也让我明白了战争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灾难。《十岁那年》洗涤了我的灵魂,涤荡了我的心灵,我愿终身与书为侣。
《十岁那年》读后感2
《十岁那年》这本书是一次考试老师奖励给我的,有太多的可能会让我不能遇见它,然而就是这个偶然,改变了我许多想法。
这本书是美籍越南人赖清河所写,讲述的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岁那年的辛酸故事:当1975年的新年钟声敲响,长大了一岁的“我”也变得更调皮、更倔强,但也更可爱、更活泼。正当“我”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与对木瓜树的期盼时,战争,却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一时间,“我”失去了爸爸,失去了幸福生活,也失去了家园。“我”被迫和光哥哥、武哥哥、魁哥哥和妈妈移民美国。在那里,“我”遇到了语言障碍和种族歧视。倔强的'“我”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了,为了生活,“我”也被迫成熟起来。当1976年的新年钟声响起,“我”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可惜,一个正处在花样年华的小女孩,竟然被活生生地扼杀了自己的活泼、可爱,而是要为自己这个年纪不必想的事情而担心,而导致这个结局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战争的气息是很难被孩子捕捉到的,所以即使战争已经来临了,小清河还是在到处施展着自己的调皮、活泼,她就像废墟上的一朵美丽的鲜花,那么显眼,那么动人。可就是这个罪魁祸首,不停地踩踏着这朵鲜花,虽然她也想要再站起来,却发现,自己越努力,这个罪魁祸首踩得越狠。
其实生活中,我们同学之间的“战争”也伤害过很多人。记得有一次,我在和刘星悦的争吵中不小心把她推倒了,没想到她的脸立刻就红了起来。这倒不是摔的,而是气的。只见她红苹果般的脸上立刻就落下了几滴泪珠,生气地跑开了。我一起没好意思说对不起,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说时,旁边的赵欣悦还说:“刚才怎么不说?现在晚了!”刘星悦也瞪了我一眼,似乎更生气了。或许她以为我是故意的,如果真是这样,刘星悦肯定回家后还在伤心,伤心自己美好的一天就被我给毁了。直到现在,刘星悦见到我时还耿耿于怀。真没想到,就因为一个争论和一个不小心,就让一个女孩子伤心了这么久。
有时候,两个同学之间闹矛盾,就经常和别的同学说:“你再和×××玩,我就不理你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我夹在两个人中间,而那两个人闹矛盾时,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我。所以,我们经常在与别人的“战争”中,不经意间就伤害了第三者。
所以,不管是两个国家之间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都会有无辜的人受伤,所以让我们一起远离战争,不让全世界的孩子都拥有文章中的童年,让童真的花朵开满全世界!
《十岁那年》读后感3
漫无边际的草地和蓝天相拥,棉花糖一般的云朵幻化着各种形状游走在天空,一棵清瘦的树和小女孩相互依偎着,我仿佛听到了树叶沙沙地哼着小曲儿,小女孩紫色的裙摆在风中舞动。我瞬间被书架上这本书的封面吸引。
《十岁那年》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10岁:和弟弟一起各自戴着头盔舞着大铲子,妈妈气得眉头紧锁;在农村老家扔一个小炮吓得一窝鸡四处逃窜,爷爷在一旁笑着骂骂咧咧。书中的十岁是否也和我一样无忧无虑,我揣着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却让我始料未及。
清河,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十岁未涉世的小女孩。她有一个英俊温柔却永远只在照片上的爸爸,一个坚强勇敢美丽的'妈妈和三个性格各异的哥哥。她有熟悉的家乡,熟悉的生活和传统,熟悉的朋友,熟悉的木瓜树。
她应该和我一样,觉得童年就该是这样的吧!但战争摧毁了她生活中的一切。
战火摧毁了她美丽的家乡,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她挚爱的父亲。清河来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有了一个新的家,一所新的学校,一个新的班级,一位新的老师,这一切的新不是她满心欢喜的新生活,而是陌生的恐惧。十岁那年,她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苦楚;十岁那年,她被迫学会了看陌生人脸色;十岁那年,她完全告别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自己。
《十岁那年》的故事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清晰的厌恶,也让我对家人爱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触。最终,让清河重新振作起来,找回生活信心和勇气的,是家人和朋友的帮助。
小主人公清河从一开始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取笑,到有了华盛顿小姐无私的帮助与结交到新朋友。她渐渐适应了新的一切,也慢慢重新找回原来那个聪明自信的自己。看见书本封面上那个清河,自信地遥望未来,我松了口气,会心一笑。
十岁的我读着《十岁那年》,懵懵懂懂地体会到,原来幸福不一定是生活的常态,童年不一定都是糖果的味道。
十岁的我读完《十岁那年》,我的心如落叶般飘摇。原来,家人的爱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未来人生路上遇到每一次磨难,我想像清河那样,站在风中,坚定地向未来招手。
《十岁那年》读后感4
暑假期间,我读了《十岁那年》这本书,它用的是叙事诗歌的形式在描绘一个故事。它获得了纽博瑞儿童文学银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被列为常青藤国际大奖小说书系。
文中的女主人公小女孩金河在用她的视角来讲述她的幸福与哀愁,当这些故事一个个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诗歌的语言让我们觉得美丽的更美丽,忧伤的更忧伤。
小女孩金河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她有三个哥哥——光哥哥,武哥哥,魁哥哥。光哥哥对她说,他记得,金河出生的时候又红又胖,像只小河马。他第一眼见到她就想到了这个名字——河。魁哥哥说金河是妈妈的尾巴,因为她和妈妈总是形影不离。
在金河的爸爸去执行海军任务离开家时,是在金河一岁时。他驻扎在距城市南边一小时路程的第一战队,是被一辆助动摩托车抓走的。这就是金河的家庭所知道的全部。但是当大家知道爸爸再也回不来时,他们不再祈求爸爸平安,而是祈求他得到永恒的平静。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战争的气息是不会最早被我们捕获到的,所以大战临头的时候,孩子们关心的还是已经到来的新年以及他们种下的水果和花草,没有战争的祖国是如此美丽。不过,当孩子逐渐意识到战争到来的时候,战争似乎摧毁了一切。孩子失去了父亲,母亲整天提心吊胆,年长些的哥哥各人有个人的打算,最小的女孩心中充满了迷惑。战争就是失去亲人、家园、故乡。
逃难的路上,虽然我们可以苦中作乐,但是离乡背井的惶恐已经开始侵蚀孩子的心灵。接下来的寄人篱下,让小女孩学会了看陌生人的脸色,战争使人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陌生人的恐慌与胆怯。在学校里女孩受尽欺负,原本活泼开朗的个性渐渐变的自闭又自卑,战争是对在成长中的孩子心理无法弥补的创伤。
幸运的是小金河遇到了一群善良的人们,他们帮助她振作起来,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她一步步走出战争的阴影。
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个的'平凡的生活片段里,看到金河面对战争,从开始的迷茫无助到后来的惧怕胆怯,看到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那些失去的和拥有的美好,使我看到战争的冷酷与残忍,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从一开始就不曾改变过,可是,面对战争,普通的百姓除了逃避和祈祷束手无策。但她也使我们明白人类之所以和动物不一样,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善良、慈悲与感恩的心,也许生存的条件与环境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善良,选择友好,选择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是一种多么珍贵的品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