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教学反思
变压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变压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变压器教学反思1
变压器这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只要电磁感应理解清楚,本节只是它的一个应用而已,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互感现像。
我先借助于课本上简单的实验,观察到灯泡发光,从而引发思考:灯泡所在的电路并没有与电源相连接,为什么会发光?(互感)能量是从哪里转化来的?(能量守恒思想)回忆法拉第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明确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再通过材料展示,同学们发现不同的用电器,其额定电压不同,从而引发第二个思考:怎样得到不同的电压?提示:上面的装置中电源电压是220V,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仅为3.8V,是什么装置在起作用呢?引出变压器。简单介绍变压器的.结构、符号、基本原理,基本物理量的对应。同时展示拆变压器,形成感官映像,并提问,若原线圈同直流电源,变压器会工作吗?
第三部分:实验验证猜想。由书上的交流与讨论跟同学们交流引起电压改变的可能原因:原线圈,副线圈,铁芯,电源电压等等。思考用控制变量法实施实验。得到初步的印象。紧接理论推导:引领学生分析铁芯(锁磁、涡流),原副线圈(热损),得到在这些能量损失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理想化模型-忽略次要因素),得到这样的几个结论:φ相等,Δφ/Δt相等,从而E(i)的变化频率相等。从法拉第地磁感应定律得到变压器的三个重要公式。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与匝数比相等,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功率相等(强调:前提针对一个副线圈)最后通过习题反馈,讨论电压,电流,功率间的制约关系。
课后跟别的老师也交流过:大家认为实验环节可以没有,(即使设计思想也无讨论)反正理论推导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是我不这样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新授课上,我宁愿学生活泼的学习,宁愿多做一些在别的老师看来是对成绩没有影响的实验。
疑问之处:当负载空载时,副线圈电流为零,原线圈也为零,如何跟学生解释?
空载时,对于理想变压器,副线圈的电阻无穷大,电流为0;原线圈也会有一个很小的电流,以维持铁心中的交变磁场,这个电流与原线圈的电压是不同步的,有一定的周期延迟,在电流周期的不同阶段,线圈把从输入电路中得到的电能重新输送回原电路,在较长时间内(大于1个周期)输入电路对原线圈输入的电能为0;即原线圈中虽然有电流,但这个电流不消耗输入电路的能量。对于非理想变压器,由于铁心中也会有涡流,即使空载,也相当于有负载。
变压器教学反思2
难点:空载时,对于理想变压器,副线圈的电阻无穷大,电流为0;原线圈也会有一个很小的电流,以维持铁心中的交变磁场,这个电流与原线圈的电压是不同步的,有一定的周期延迟,在电流周期的不同阶段,线圈把从输入电路中得到的电能重新输送回原电路,在较长时间内(大于1个周期)输入电路对原线圈输入的电能为0;即原线圈中虽然有电流,但这个电流不消耗输入电路的能量。
对于非理想变压器,由于铁心中也会有涡流,即使空载,也相当于有负载
自感——当线圈中有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的磁通量(即线圈两端的外加电压发生变化)时,这个变化的磁通量产生一个与原线圈两端电压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压,从而阻碍原线圈电流的变化;
反思二:变压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的该节教材与老版本已是不同。旧版本中主要贯彻的主张是从理论上进行说服,而新版教材主要是借助于简单的可行性实验来降低教学的起点,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
我的教学思路简单概括如下:
第一环节是借助于课本上简单的实验,观察到灯泡发光,从而引发思考:灯泡所在的电路并没有与电源相连接,为什么会发光?(互感)能量是从哪里转化来的?(能量守恒思想)回忆法拉第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明确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第二环节:通过材料展示,同学们发现不同的.用电器,其额定电压不同,从而引发第二个思考:怎样得到不同的电压?提示:上面的装置中电源电压是220v,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仅为3.8v,是什么装置在起作用呢?引出变压器。简单介绍变压器的结构、符号、基本原理。(在此强调,要用可拆变压器演示给学生看,否则,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性材料的介入,头脑中缺乏足够的刺激。)
第三环节: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跟同学们交流引起电压改变的可能原因:原线圈,副线圈,铁芯,电源电压等等。讨论决定用控制变量法实施实验。得到初步的印象。
第四环节:理论推导。引领学生分析铁芯(锁磁、涡流),原副线圈(热损),得到在这些能量损失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理想化模型 -忽略次要因素),得到这样的几个结论:φ相等,δφ/δt相等,从而e(i)的变化频率相等。从法拉第地磁感应定律得到变压器的两个重要公式。并介绍成立的条件(直流还是交流、几组副线圈)。
第五环节:小结两个内容。一是知识变压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定律,故条件为交流电。二是方法:理想化模型,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习题反馈。
反思如下:我认为我整个思路贯彻较好,学生的反应来看也较好,能够配合设计实验。但是我仍然没有走出老框框,比如,最后的总结环节:忘记了方法的总结,也没有请同学们好好思考,就直接引领。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惰性。我想,也许正是由于我放不开手脚,所以学生才不能展翅高飞吧。
课后跟别的老师也交流过:大家认为实验环节可以没有,(即使设计思想也无需讨论)反正理论推导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是我不这样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新授课上,我宁愿学生活泼的学习,宁愿多做一些在别的老师看来是对成绩没有影响的实验。
最后,说道教学成绩,在排课如此的情况下,大家似乎都不把“授之以渔”放在首位了,横竖是老师要求横一点,跟学生紧一点,如此排山倒海的题量,胜者不见得“业务素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