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苏轼》读后感

《苏轼》读后感

安笙々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苏轼》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读后感1

王水照先生评价本书是“以普及读物而优入学术著作之林”。优秀的学术著作也应该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的。

或许最应该借鉴的是朱刚教授的一些研究角度和论述方法。法无定法,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其中当然要有严格的学术规范。这恐怕就是文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诚然,这本书的论述范围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党争、禅宗等方面也是作者向来关注的话题。文学研究与其他领域的交融实属必然,但如何更好地有机结合并非易事。这个问题对于宋代文学研究而言,更加值得深思。

书中p333关于苏轼和沈括关系的一段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引文,其实作者漏引了一句,“轼益薄其为人。”这就意味着苏轼并没对沈括曾经的陷害真正释怀,原书p334却说,“他们的关系改善了。”再者说,沈括对苏轼的陷害本身就存疑,《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质疑了这一事实的可靠性。

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看起来似乎是新书,但成书的过程并不新。另外,全书的行文风格更倾向于是一个讲稿,所以引文不精确尚可原谅。但是,漏引了一句后导出的结论完全是相反的…因为这一部分是在讲苏轼和敌人最后也能相处很好的事情,就有点“带着自身目的和预设搜集材料”的嫌疑…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照理说编辑是有义务把引文再进行核对一遍的',这样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漏引的问题。因为一个优秀的编辑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当然也没有必要抓住一点点问题不放。希望才疏学浅的我以后能提出更有价值的质疑…但是,对于材料的辨伪以及处理利用方式是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苏轼》读后感2

一个月,从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员。同样是一个月,从京城大员到流放。区区40年的仕途生涯却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牢170天。想来也只有苏东坡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场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经历,究原因无外乎在他那张守不住话的嘴。

“汝必能杀人。”这是苏轼初见章惇时说的话。虽然不知道苏轼是否真的善于看相,但初识就如此直言不讳地指责,苏轼又是多么的口无遮拦。恰如他所预言,章惇最后的确坏事干尽,甚至间接造成苏家的衰败,但这张没有顾忌的大嘴显然得罪了不止一个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若甘愿放下那份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虽赋予苏轼前所未有的才气,却令他人生道路崎岖不堪。与之相比,严谨的子由仕途相对是更加平顺,但今天,我们过多铭记的却是他这位乐观奔放的长兄。

从儒家四书五经到庄子佛学,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轼不仅脑有万卷书,脚下也同样有万里路。苏轼即使在面对苦难,也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与颓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那无谓与豪放,使他的诗歌不缺华丽无实的靡丽之作。

林语堂曾言“章惇对东坡是唯恐其不死,东坡却望章惇延年益寿。”苏东坡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但他的`一张大嘴却使他一生落魄,但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这张大嘴巴让东坡居士可敬可爱,在这个无知勇敢的老头面前,任何的担心后怕都是无用可耻的。苏轼的一生满目疮痍,遍布了沧桑,苦难与伟大并存拥有着欢乐与悲情的双重命运,也正是这双重命运,将苏轼推上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苏轼》读后感3

看到苏东坡这个名字,我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在朗诵《继承天寺夜游》之前,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爱。

“我从来没有读过一首诗能把月光比作清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类交叉,覆盖竹柏影。何夜无月?哪里没有竹柏?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耳。

读了苏东坡童年的那一章,我大概明白了他为什么能写出“空水”。四川乐山眉山大概是宜居的好地方。峨眉山的阴影笼罩着玻璃江流过,有山有水。四川的魅力总会造就一批有才华的诗人。

四川人直率的性格,也会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时候看《江城子》的《左牵黄,右擎苍》,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穿貂皮大衣的山王形象。苏轼的祖父在书中真的吸引了我。苏轼二伯进了进士,官家欢天喜地来报信,正赶上苏序爷爷在乡间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诉他好消息,他一句话也没说,头也没抬继续喝酒。后来,他醉醺醺地把官方的好消息和牛肉放在一个大口袋里,背着回家。一个可爱直爽的老人!他不识字,但在生活中总能充满智慧。有一年,苏序爷爷预测可能会发生自然灾害,所以他储存了大量的水稻而不是水稻。当别人对他的“异常行为”感到困惑时,果然,今年遭遇了一场灾难,其他人的米饭都吃光了,他仓库里的.2万或3万块石头大米派上了用场。

苏东坡最像他的祖父。有人说他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黄州惠州最远到海南。网友笑着说:“苏东坡的一生要么被贬,要么在被贬的路上。”乌台诗案不适合新老党。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这么坎坷吗。

一代作家,就像他在参观真州市时写的“心似灰之木,身为不系之舟”。问你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读后感4

不得不讲,苏轼,他实为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初遇此书,便想起老师口中有趣的他,带着期待,我浸入了这本书。

他才华熠熠,得欧阳修赏识,后入朝为官,虽是睿智,但终究年轻气盛,人微言轻,也因着口无遮拦,对王安石变法反对,而在官场吃亏。如祝勇所言,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终是中了沈括的计,便有了乌台诗案,牢狱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儿子送饭的,因着不晓得父子间约定而送去鱼,苏轼以为是死期至,安然落泪。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释天下,就此去了黄州。朝堂上,便尽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贬去黄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东坡居士,有了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带着对自然的审美而劳动,诗词上,大为进展,那些惊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许是人必须经历些什么,才能知晓更多吧,心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停改变吧。

世事无常,他回到了官场。再见当年的王安石,谈论之后,旧日政敌,成了友人,皆为官场清流,却皆是败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场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应是老天的'眷顾吧。

正如人们所言,他是谪仙。在美国的千古英雄人物评选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评上的中国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与官场作斗争,而是与他的命运作争。浸入他的一生路过一番,我懂得了这句话是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无力而为,皆使东坡无以在官场施展才华,让其生活一生艰苦。

一生苦难,创就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迟暮,是英雄,终有末路。但他真的会,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苏轼》读后感5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苏轼》读后感6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一直不知此为谁作,读了《苏轼诗词文选评》,才知是苏轼所言。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从着重于政论、史论、哲学论文,而转向以随笔、小传、题跋、书简等文学性的散文,笔法极其灵活,耐人寻味;他的诗,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礼后,从最初的富赡流丽、丰满生动,走向清旷的语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词作,由于对人生感慨的抒写,而进一步发展了“诗化”的趋向,有的豪迈雄放,有的高旷洒脱,亦有的婉约清深,可谓出神入化。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苏轼如此境界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修养呢?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水照和教授朱刚合著的《苏轼诗词文选评》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本书从苏轼的人生轨迹出发,结合各个时期的`诗词文,向我们分阶段地揭示伟人的生活境况、官场沉浮、心理历程、艺术成就,为读者逐渐勾勒出一个超越世俗、随遇而安、善处逆境、为表政见不顾安危的立体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说到底是由于欲求之不满足,抱负也好,名利也好,权利也好,寿命也好,无论其价值为正面或负面,其出于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满足便成为痛苦,则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满足之,二超越之。苏轼的达观、放旷的处世理念,对于今天的为名利、为权位而忙碌奔波、尔虞我诈的人不谛是一记清醒剂。

《苏轼》读后感7

五年级下学期,我阅读了讲述了苏轼一生经历的一本书——《苏轼传》,我了解了这个大文豪的特点与生平经历。

我特别喜欢苏轼的文章,即使他过上了农家的生活,也下肯放下手中的笔。我尤其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将赤壁之战刻画得淋漓尽致,描绘出周瑜容貌俊美与智慧。

令我赞不绝口的不只苏轼流芳百世的词,也有苏轼广为人知的诗。我比较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喜欢苏轼的另一面——美食。他是一位美食家,但吃饭之际总不忘礼仪——只吃眼前菜。有一次,苏轼的朋友来他家吃饭,苏轼的妻子王弗在他的位置对面放了一盘苏轼最爱吃的兔肉丝,苏轼只顾吃眼前菜,完全没有注意到餐桌上有兔肉丝。在黄州,苏轼还做了“东坡羹“,还附一首《东坡羹颂》,深受大家喜爱。这位美食家做的'东坡肉更是享誉千载的名肴,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黄州还盛产鲜鱼,苏轼摸索出一和烹调法,常常请朋友品尝鱼羹。

苏轼还有许多特点,这本好书中都提到了。我读《苏轼传》知道了许许多多苏轼的人情世故,让我们从这本“苏轼宝典”中发掘更多的知识吧!

《苏轼》读后感8

苏轼的这篇赋可谓构思巧妙,先写了游之“乐甚”,然后笔锋一转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苏子二论”来收尾。而精骇得“苏子二论”也不由得使我产生了一些感想……

先谈谈苏子的“何羡论”吧,我认为“何羡论”给我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辩证。的确,事务应被分为而来看待,这样一来,你往往会发现一些令你欣悦的东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励自己,提醒自己,给自己全新的动力,可谓好处多多。

再说苏子的'“共适论”,“共适论”则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浅显又深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东西并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应是那些这可以回。不可言传的无形之物,

而这些无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原因就在于他们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般,而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偏偏就能像春风一样牵动你的新,焕发出无限的美感与快然,而这种在大多数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快乐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欲望,充满忙碌的社会中,有谁愿意普通的风与月儿停下脚步呢?

有谁愿为江面上传来的笛声而凝神静听呢?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们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然而人们在付出了这样巨大的代价子后就能得到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或许苏子旷达的人生态度只适用于他一人吧。

《苏轼》读后感9

曾经学了苏轼的《前赤壁赋》,那时还不是很清楚其中真正的内涵。今天又偶然的看到这篇文章,不禁又重新阅读了几次。真的有文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感觉,尤其是他的这段话让我有些新的认识。那就是他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苏轼》读后感10

疲惫的心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必然要被外物所奴役——题记

苏轼早年风调雨顺,可身居官场后却每况愈下,不停地被贬,有人戏称:“苏轼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他却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仕途不顺。“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朵芙渠,开过尚盈盈”写出了他的寄情山水;“西北望,射天狼”“诗酒趁年华”写出了他的豪放豁达;“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写出了他的勤政爱民。无论如何,也要保持乐观的'心。当遇到不顺时,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悲伤,不要烦闷,因为有人会帮助你,苏轼遇难时,苏辙奔走相救,愿用他自己的官爵来赦免苏轼的罪名。当遇到瓶颈,无路可走时,不要放弃,不要伤心,厚积薄发,滴水日日也可穿石,只要厚积,薄发时必然的事。要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豪放,要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豁达。所以,当我们感到命运不公的时候,要善于疏导自己。不要因为遭遇不公而心怀愤懑,那样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得不偿失;也不要因为受到打击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那样只能让自己损失更大。不妨捧一本好书,斟一盏新茶,在闲静之地,默读好书,静下心来。

无论如何,也要保持乐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