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实用)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及封闭图形。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填表,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电脑演示中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我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
上课伊始,出示一段(公益广告植树造林,造副后人)这广告是讲什么的?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视频中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植树活动导入新课,刚才在视频中同学们看到,志愿者参加植树活动,他们要在长1000米的路一边修建绿化带,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感觉有点难。所以我把1000米数据变小。10米20米50米再试试看。并在1号2号3号线上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从而化繁为简,步步深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猜,画画,算算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但在练习:学校团体操表演,20个人排成一队,每两个人的间隔是2米,这支队伍长多少米?学生利用规律无法解决时,我提示学生是不是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去解决,想一想如果现是2个人总是是多少米?3个人呢?以此类推……
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很便利,那么过了1天或者1个月解题的规律忘记了,又该怎么办呢?这样引出方法比规律更重要。
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与学生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原形,生举例:排队,教室里灯的排列等。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最后引用生活中日光灯的挂法引出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从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
成功之处:
1.多种方法解答,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四种解题方法如下:
方法一:黑色棋子+白色棋子=可以摆的棋子
19×2 + 17×2
=38+34
=72(个)
方法二:每边的个数×4边=可以摆放多少个
18 × 4 = 72(个)
方法三:每边能放个数×4-重复的'4个=可以摆放的棋子
19×4 - 4
=76-4
=72(个)
方法四:每边看作17个,有4边,再加上四个角的4个。
17×4 +4
=68+4
=72(个)
通过这几种方法的展示,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的方法,利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2.不拘泥于课件的使用。在例3的教学中,虽然每种解法都制作了课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利用在黑板实际画图,分析每一种解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此解法的分析,利用学生对每种解法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拓展解题思路的同时,相应地就减少了练习的时间,导致练习量不足。
再教设计:
每种解法不再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在黑板上画图进行分析和理解,减少课件制作上的费时费力。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一、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二、课前导入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事物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我把书本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的小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规律,让学生发表见解。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还是不够大胆放手,学生合作活动时间还是比较少。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
(1)两端都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其二,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7
“植树问题”原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但这次改版为五年级上册内容。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
1、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路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从生活中找答案,找灵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排队做操、插彩旗,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先从短一点的研究起,发现规律后在来研究复杂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放开,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充分掌握,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8
本节课研究的只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上我采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及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和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的植树问题的过程。环节如下: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队为素材,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
二、以自研题为载体,实现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
为此我设计分别在15米、20米、25米、3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的'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独立研究与自己编号对应的一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画图栽栽看,发现一棵一棵种树关键是要找准间隔数,在经历了从简单事例入手之后,各部分名称的实际意义已经得到了强化。
与此同时,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也已经得到了归纳。然后用找到的规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绿化带上植树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四、通过达标检测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跟踪辅导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近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9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我完全受柏继明老师的手与数学思想所影响,今天做一节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课,我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学生可以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手来研究这一典型问题,让学生明白点与间隔的关系。学生开始似乎可以依据小手来了解点与间隔的关系。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植树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车站的事件,上楼问题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
不足:
我依然出现了课堂调控差的问题,学生能够理解我出示的第一个有关植树问题的铺垫问题,我也总结了植树问题的间隔数×间隔长度=全长的公式,因此,在出示例一后,就急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学生对于公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可能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公式变形困难,需要教师还要讲解的地方教师反而放手了。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0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讲授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一、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
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上完课后,感觉到有以下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课前预设和课堂教学中努力改进:
(1)本节课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学生对如何求间隔数感觉有些不熟练,因为在课的设计中我缺少了这个环节。我认为“路长÷间隔=间隔数”这个关系式的推导和教学过程很重要 。
(3)在学生画图操作之前,我对画图提出的要求也不够明确,所以有些学生在图中乱画,填写表格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茫然。后来在我的举例示范中学生才明白这个操作的具体要求。
(4)我在设计练习题时题型太过单一,可以出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1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页118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挂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一)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引导总结:
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数=间隔数+1
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
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巩固练习
(一)书第118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二)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
2)分组看图讨论。
3)尝试列式计算。
4)交流:603=200间隔数
两端不栽树:20-1=19(棵)
192=38(棵)
5)质疑:
为什么减1?为什么乘2?
比较例1与例2的不同?小组讨论,再交流
例1两端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大1:例2两端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少1。
巩固练习二:
教科书第119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2
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线段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为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架设电线杆等。这些问题中都隐藏着总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圆形。即使是关于最基本的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两端都要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而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可以转化为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
成功之处:
分类教学,抓住教学重难点,避免出现知识的空档。在教学中,我通过教学例1的两端都栽的情况。这类问题,学生对于求棵树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在公路的'两旁栽树,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出一些在两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能够注意。另外,在这个教学中还注意让学生逆向思考,如:在学校门前小路的两边,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两端都放),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20盆。这条小路长多少米?提醒学生逆向思考问题,也就是要先求一旁小路放多少盆,即20÷2=10(盆),然后再求间隔数,即10-1=9(个),最后求小路的全长,即9×5=45(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推理的能力。学生以后再见到难题,可以借助方程顺向思考问题,也可以逆向推理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不至于感觉数学的困难了。这个单元容易出现的题目就是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每个角都摆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一类一类地教学,把每个问题夯实,再进行综合训练,效果会更好。在这些问题中,尤其类似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教学,如要在三角形花坛的边上种牡丹花,每边种10棵,可以怎样种?最少需要种多少棵牡丹花?这种类型题学生就要有多种考虑,一种是三个角都不种,每边种10棵,需要种10×3=30(棵);第二种是只种1个角,其他两个角不种,就需要种10×3-1=29(棵),第三种是种兩个角的情况,需要10×3-2=28(棵),第四种是种三个角的情况,需要10×3-3=27(棵),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避免直接教学课本习题中的棋子问题,学生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要用每边的数量乘边数候后还要减4。
在教学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也可以顺势教学其它情况特别是两端都不栽,除了画线段图理解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间隔数减1,实际上中两都栽的情况中间隔数加1再减2,所以得到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这样再教学只栽一端时,学生又可以在两端都不栽都情况下间隔数减1加1,就可以得到棵树等于间隔数,由此类推,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三种情况之间的联系,不至于学一种记忆一种。
不足之处:
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学得很好,一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就不知所措,还是存在搞不清哪种植树问题的情况。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还是继续采取分类教学,既注重对分类教学的讲解,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中我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一种情况,即两端植树问题。反思这节课,我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学生学习比较投入,气氛比较活跃,大多数发言积极,悲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很轻松,但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的不太好,还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我选择猜谜语的方式,接着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让他们观察教室里那里有间隔,最后举出生活中那里存在间隔,让学生听钟声,在听到基础上用线段图画出钟声和他们之间的时间的间隔。学生在看,听,画之后初步感受了间隔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学生在分组合作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分组自主解决,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线段、摆跳棋,完成我给出的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适时的提出要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也段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段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其二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数学广角》的学习,本单元中只要学习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学习,植树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难度,基本上是将奥数的知识渗透进入了。为了能够让那个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我今天只和孩子们研究了植树问题中的例1,一边两端栽的情况。现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抽象思维不够灵活,比较匮乏。
在教学的时候刚开始给出了例题,让孩子读了题,然后进行分析,可是学生很茫然连题意都理解不了,这时自己也有些紧张了于是就给孩子恩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可是“植树问题”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他的目的最终也是回顾生活中为服务生活做准备,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题型又不好用实验去表示,所以老师在丰富的语言和表达在这节课中也显得很无力的,学生听得仍然是一脸的茫然,教师也真是一脸的无奈呀!所以针对的这样的情况,我用图示给孩子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和讲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很高兴啊!
2.知识的迁移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例题中给出的是“植树的问题”理解了,可是在练习的时候把植树问题变成了“要求插红旗、安路灯、安电线杆”的题就不会做了,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了,就不会于例题联系起来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充分看出来了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的欠缺。这也是自己比较忽略的`一点。
3.学生不会举一反三的应用。
在一道题中给出全长、间隔长让学生求棵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勉强的求出,可是,变化一下,给出间隔长、棵树,要求全长就不会了,感觉很困难了,眼神一下子就变得很茫然了。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了变化很欠缺,分析能力比价弱。
总之,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中,重点引导学生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加强,训练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题,加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做到出来题能够想到是那种类型,应该用那种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5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属于拓展提升类知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更会有困难。下面就几方面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1、课堂中主要渗透了一一对应、化繁为简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单纯的套用数量关系学习的知识则失去了它的持久性,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量关系,设计了数一数、画一画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2、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一一对应的思想上的,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谁和谁为一组就是一一对应的'体现,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理解为什么多1、少1或相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追问中感知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生成要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只能观察比较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的大小,继续追问:为什么+1,为什么—1?这样的追问是深化数量关系的有效前提。
4、重视不同情况的联系与区别。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他们都有多种情况,而每一种情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规律之间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延展,而他们之间的区别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每种情况本质的理解。
5、体现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对于植树问题的理解要拓展到平常生活中,这样能引导学生运用规律或者获得的策略以及感悟的数学思想来解决与植树问题有着共同数学知识结构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以及应改进的地方:
1、把100米简单化到20米,仍然不够简单,对学生的理解题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改成总长5米,间隔1米,会更好理解。
2、讲解三类情况时,应以“只在一端”这种简单情况为例,重点讲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3、教态不够自然,语言表情亲和力不够,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锻炼,注意培养。
每一次讲课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锻炼,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备课、讲课、反思,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相信经过这样的一次次历练,自己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