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随笔:老师,你读书了吗
教研随笔:老师,你读书了吗
教研随笔:老师,你读书了吗
原创: 道不远人
“教师有没有读书”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教师教书育人,天天拿着书本,怎么可能没有读书?事实并非如此,早些年《中国教育报》就刊登关于教师课外阅读量少的报道,笔者也了解到我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堪忧的阅读情况:不少教师师范院校毕业后,大都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循环中忙碌,只“放电”不“充电”,平常只接触几本书(教科书、参考书及相关的练习册),余外什么课外书也不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教师似乎教了一年以后,就无须第二年的读书学习,只是把第一年的教学经验重复下去。于是出现有不少教师“不好学,不求进取,觉得教学没有新意,教学变成了枯燥的重复劳动,越教越厌倦”(陶行知),导致教学惰性越来越重,自身素质提高愈加缓慢。
为什么会出现教师阅读量少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觉得没必要,忧患意识不强。一些教师把教学看作是纯功利化、技术化的工作,认为读书是学校领导、专家的事情,反正自己学历已达标,少读些书不也是照样教吗?也有教师在稳定、刻板的工作中,没有居安思危,因为至今为止,少读书或不读书还没有真正“危及生存、涉及生计”。二是没有时间读书,读书意愿不强。农村教师任课时数较多,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和备课,城镇的教师虽说任课不多,但时间也被琐碎的事务分割得支离破碎,所以没有时间读书。有进修、岗位培训任务的或参加自考的教师,更抽不出时间阅读了。久而久之,老师们便从没时间读书蜕变到不愿读书或者厌恶读书。三是没有书看,有些学校重视了图书室建设,但没有提出阅读要求,加上有些学校领导、老师着眼于升学率,专设的教师阅览室难有教师走访。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有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读书的必要性
1、阅读是新形势发展对教师要求。(1)社会发展的要求。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跟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职业,它如果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就不能读懂今天的教育。”在教学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不断更新以及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如果不注重读书学习,不能及时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新的思想观点来影响学生,那么教学时势必会捉襟见肘,造成教学工作的被动。“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再用一本教科书来束缚学生的视野,在某个知识领域,教师和学生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教师起步甚至更慢”,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成为自主成长的教师。(2)“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当前,不少骨干教师还属于“经验型”“劳模型”,往往由于个体经验和视野的局限而出现“高原缺氧”现象,靠依赖于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巧,导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无法审视自我的心智模式,形成“熟练的无能”。“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所以,教师必须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读书作为自觉行动,让读书成为习惯,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2、阅读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1)中外教育家给我们的启迪。陶行知说过,“人生应该多读几本垫底的书”,教师“必须天天学习,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着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认为教师面对学生,“只有源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其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时说,“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书海生活去间接影响学生。”由此可见,教师阅读无论对自己或对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读书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读书愈多,精神愈健康而勇敢”,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说得好,“在阅读中,读者可以和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人、大写的人成为知心朋友,他会变得开阔、丰富、澄明……阅读不单单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手段,而是人为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些教育专着、杂志,与名家大师对话。阅读的内容可以广泛些,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就不是简单的“1+1=2”,而是量变产生质变、交融、组合,形成系统,使自己变得充实,在教学中更为从容与自信,从而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读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和老师谈起课外阅读,“没有时间”几乎是众口一词。在解决读书时间的问题上,很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加拿大一位着名的内科医生奥斯罗,他终身与书为伴,每天睡前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用数字来算一算,或许会使我们吓一跳: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那么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周能读3万多字,一个月读13万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150多万字。奥斯罗的15分钟,半个世纪不间断地阅读了数达千本的书籍。世界上比我们忙的人多的是,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真的抽不出这15分钟吗?每天能善待15分钟,何愁没有充电的数量和质量?每天能好好经营15分钟,该能够培养多么广泛的兴趣,涉猎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况且我们还有两个假期呢!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着,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胸中的千红万紫,必定有助于飞越人生的万水千山。”(王尚文)。可以说,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三、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
在一次教师培训班有位老师问我,“每天15分钟看书,怎能调整好读书的状态呢?”提得好!我以为平常读书未必要调整“状态”,不能带着功利主义思想来读书,希冀读书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阅读可以立刻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不可能的。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鲁迅先生曾说过他读书是一有空闲就随手拿起来看,从不把看书当作是一种负担,老舍先生也是“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可见,读书的作用大多是间接的、潜在的,可用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师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
笔者在这里无意指责教师没有读书,也并不是强求每位老师都成为一位读书大家,因为不必要,也是不可能。只是想建议,老师们能在工作中抽点时间读书,既可怡情,又可增长见识,在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对教学工作又有帮助,岂不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