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建国方略读后感

建国方略读后感

稚情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建国方略读后感

建国方略读后感(一)

首先,我要对本书的作者做以简要介绍: 《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著作组成。三文发表于1917年至1920年之间。其中,1917年完稿的《民权初步》事关“社会建设”,1918年底完稿的《孙文学说》事关国民“心理建设”,1919年2月完稿的《实业计划》则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为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作者便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其中《孙文学说》是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哲学著作,他针对当时普遍流行的“知易行难”的思想,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认为,中国所谓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从古至今深人人心,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辛亥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对革命事业失去信心,就在于他们长期受“知易行难”思想的束缚,既不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又缺乏实践的勇气,因此,孙先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鼓励人们勇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

而《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先生精心制定的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计划。孙先生认为,中国近代之所以被动挨打,就因为经济落后。他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实业计划》 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 , 实现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具有纲领性的建设计划 。包括 : 在我国北部、中部 南部沿海各建世界级先进水平的海港 ; 修筑十 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和百万英里长的公路网 ; 治理、疏浚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 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 ; 全面开发各类矿藏 ; 以近代化方式改造农业 ,对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各方 面的建设规划。该《计划》 的首创性在于其规模之宏伟, 涉及社会经济面之广泛, 战略目光之 远大 ,都是前人所未有的 。其超前性在于:当时缺乏如此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人才条件、科技基础。但其对中国近代化经济建设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是值得赞扬的。

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那扇封闭的大门,从此,中华民族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为了把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这种大背景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前瞻性与宏大气魄只能被扣上不合时宜的帽子。史扶邻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描述了澳大利亚记者瑞纳关于孙中山首次展示他的宏伟计划时的情景,他显然和当时其他西方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一样,把孙中山看做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10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

尽管如此,《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意义并未因它的前瞻试验性而丧失其意义,虽然孙中山平生领导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一次果实被窃取,另一次则在端倪初发之时,他本人就已经与世长辞。但正如韦慕庭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结尾所说的那样,这个文件系统性地把经济建设、国民精神建设和政体构造结合了起来,并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后逐步实现了他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

通过一个多月的速读,我从中深刻体会到孙中山对于中国发展的远大理想。深刻体会到:《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并在认真反省数十年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他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理想而殚精竭力的思想总结。最佩服他的地方当然就是,孙中山先生在10年前便能清楚的预料到十年后必定要发生的社会现状。他的理想与展望大都得到了印证。我想这正是这本著作流传至今的根源吧。 作为一个理科生,第一次亲身体悟到查资料辅助阅读,再从阅读中得到自己的感悟的快感。以及中国历史的可研读性。我会一直为中国拥有孙中山先生而感到自豪!~

凭借所查资料结合书本后的个人拙见,如有错解原作之意,望见谅。

建国方略读后感(二)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

孙中山于1919年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盘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崛起的中国,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所谓革命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进程渐趋完善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中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多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十分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如,就民生而言,2012年,中共十八次大确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二、建国三序在海峡两岸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和建立,提出了一整套政治设计,这就是建国三序。所谓建国三序,是指当时中国要从一个军阀割据、民智未开的国家,过渡到一个民主自由的宪政国家,不能一步到位,需经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时期,设立军政府,以扫除军阀割据、完成国民革命为要务;军阀扫除、国家统一,即可进入训政时期,由执政党培养训练民众学会并掌握权力之运用,党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法律的权力,以党治国;经过训政,地方自治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对选举、罢免等项权力已会运用,执政党即还政于民,制定宪法,进入民主宪政时期。所谓以党治国,即在训政时期,由执政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此外,还有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等论述,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考试、监察这些精神,设立平行的五院分别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大权力,其地位平等,且相互制约。这一整套政治设计,在当今民主社会里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于刚从二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脱胎而来的民国来说,的确是十分先进的制度。现今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实际上是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的体现形式,并有所创新。

三、实业计划中铁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而今已成为现实

实业计划中的铁路建设,孙中山考虑得极为细致周到。他设计了五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分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最大创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建设,他称“此系吾铁路计划之最后部分,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他说这一块土地矿藏丰富,世人罕至,待其它铁路完成后,这条铁路实有必要。让人钦佩的是,他还细列出了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线等16条具体线路,沿线所列地点之细令人惊叹。如今,铁路建设的构想都已成为现实,现在中国铁路网的构架,基本上符合他的规划。关于港口建设,包括北方京津地区、东部上海地区、南方广州地区,同时根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划分为几个经济区域,近似于现今全国大经济区域规划。在改良水道方面,提出整治长江口至重庆的河道、建设沿江港埠外,还提出在长江上游开发水利,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发电。如今,三峡大坝建成,已发挥巨大效益,在防洪方面,可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航运方面,万吨级轮船可通达重庆;在发电方面,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干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而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连接中国内陆腹地与中亚和欧洲内陆的陆上通道,人们习惯上称古丝绸之路,还有欧亚大陆桥之称。

现今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自中国西部西行,分为北路和南路两条路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非洲,可覆盖40多个国家和40多亿人口。中国境内长达4000公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沿线有兵马俑、法门寺、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古迹和青海湖、罗布泊雅丹地貌以及森林、草原、雪山、冰川和沙漠等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载,自河西走廊交通开辟后,带动了中国与西方间的商贸往来,开始进行诸如丝绸、瓷器、香料、皮革等贸易和文化沟通以及劳动力迁徒。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间,汉武帝派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史书称为“凿空之旅”,东汉时期又有班超出使西域,贸易规模愈来愈大,至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史书上“汉唐盛世”,就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与西方诸国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包括丝绸、布匹、茶叶、家畜、皮毛、香料、颜料、种子、矿产和文化产品等,商贸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影响,其间几经兴衰交替,后来渐趋衰落,到了晚清和民国年间近乎荒废。孙中山企盼的开放筑路的设想,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开丝绸之路,特别是自“开发大西北”以来,重开丝绸之路的呼声高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且得到中亚、欧洲多国呼应。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线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包括三部分:连接亚洲与欧洲的交通和连接中亚与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及国际高速公路项目,预期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人民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联系,以加强沿线城市互联互通为主要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第二阶段是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刺激沿边省市的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第三阶段是西部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经贸带动、促进西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预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综而论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在中国大陆已经基本实现。而今中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人迈入小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也日益提高,像雄狮一样,崛立在世界东方,为世人敬仰。 斯人已去,幽思长存。我们永远怀念孙中山先生,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和学说永放光芒!

建国方略读后感(三)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因革命活动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中山称于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为穷,十岁才进私塾。十二岁随兄到美国檀香山读书,“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意思是这才看到轮船的奇妙,大海的辽阔,从此产生羡慕西方学术的心意,穷尽天地的愿望。他十六岁进美国基督教会设立的一所高中读书。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尤其喜欢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大约二十岁时,到香港雅丽医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学习。他认真读医科书籍,每天要陪医师诊视五六十个普通病人,被师长们称赞为“合格医生”。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读书。他自己买了很多中西文书籍,其中有不少中国古书,常常读到深夜。他读书很认真,一定要弄到透彻了解,才肯放手,对于那种“不求甚解”的读法,他从来不肯苟同。他还买了一大批民族革命史,法、美两国革命史之类的书籍,日夜研读。这五年的习医时期,他关心国内外大事,博览群书,为以后领导革命打下了思想和知识基础。

1892年他以各科都得高分而名列榜首,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建议要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遭到拒绝。这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1905年在日本组建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后,他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伟人。

孙中山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汲取思想精华,用来指导革命实践。1918年到1919年间,他从政治漩涡中暂时退出,来到上海。他的居邸,藏书占有大半位置。他埋头读书,闭门著述,名著《建国方略》就是这时写成的。

《建国方略》由三部著作组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孙文学说》是孙中山的主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批判了自殷商以来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旧说,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新见。他指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自发的知到自觉的知的过程,获得理论认知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一方面鼓励人们勇于实践,通过实践获得新知;另一方面,强调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能知必能行。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精心制订的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计划,包括兴修铁路、公路网,兴建海港,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兴修水利等巨大工程。

《民权初步》探讨了在中国建立新式民主政治的问题。他指出,民权包括“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否决法案之权”,具备这四大民权,“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才称得上为纯粹的民国。这三部著述分别论述了“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即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三个方面,描绘了20世纪振兴中华的第一幅宏伟蓝图。《建国方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