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情念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优秀)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术讲座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1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讲座,是指某一领域的学者、专家将一定主题的知识或观点在短时间内通过报告或讲演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活动。在传授知识和追求真理方面,讲座是对高校学术多元化的一种贡献,从而引导学生们捕捉前沿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一、高校学术讲座开展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术讲座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正因为这一文化价值具有隐性作用,使它容易被忽视。同样是讲座,有的积极提倡,有的认为可有可无。学术讲座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氛围,是校园文化和学术底蕴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讲座的价值只有得到认可,高校才会重视讲座的开展并确保师资、场地和资金的投入,讲座的运作方式也会科学合理。

一是内容上的无序化。有的讲座只是为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往往是很肤浅地介绍某个领域的研究趋势。有的讲座往往是主讲者节选自己研究的一个方向,至于他个人研究的这些理论与学生现在学习的知识能否有效的结合,则不关心。

二是安排上的无序化。有些高校讲座总是匆忙开演,闪电结束,没有一个真正系统的组织流程,提前两三天的海报宣传,临时的讲座通知,或事后的校园资讯报道。讲座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讲座开展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讲座,在讲座结束之后才被发现。讲座宣传时间紧凑,很容易造成“上座率”不高和“抓壮丁”现象的出现。

二、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前沿讲座为例

高校只有对讲座价值认可了,才会对其投入资金;只有对讲座的内容设置做出合理有序的计划,才能做好前期的讲座宣传,才能使学生能够“各取所好”,才会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使学生获益。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与来自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教授联系沟通,在流程操作上也确实不易。

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前沿讲座为例,凭借上海大学社会学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各位老师广泛的学术联系,定期的约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到上海大学开办学术前沿讲座。实施情况:仅20xx年一年举办学术前沿讲座60余场次,其中,海外学者主讲28场,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外大量最新的学术信息、政策走向、社会动态,得以迅速传递给社会学院的师生们,不但为上大社会学营造了异常活跃的学术氛围,而且使本校师生充分享受到了国内外最优质的学术、教育资源,为上大师生能迅速占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充分借用国内外一流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打破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国内外等体制性因素的限制,突破上海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的局限性,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宗旨。目前,学院的前沿系列讲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不但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顶尖学者主动申请到上海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而且来过的学者也不断的给学院推荐更多、更优秀的学者加盟。这些讲座已经成为本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关于学术讲座促进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策划讲座主题

针对高校讲座开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就讲座的`认识、形式、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思考。通过精心策划讲座主题,分类设计形成系列,解决了讲座内容无序化、随意性强的问题,加强了高校讲座的导向性同时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了讲座的吸引力。学院策划了两方面的品牌讲坛:“费孝通学术论坛”(主要指校内教师学术报告),取继承费老的学术思想,薪火相传之意。论坛目的是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参与者主要为本院教师,以反映各专业的部分学术动态和学术经历。“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系列讲座”(主要指校外学者学术报告),先后策划了“当代中国治理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中国社会建设高层论坛”“两岸组织转型与城市文化变迁”、转型中的城市社会与城市生活”等系列讲座。通过这些系列讲座,增进了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密集互动,使得本系师生能够迅速掌握最前沿的学术信息;通过这些系列讲座,有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学者的直接交流,培养本系师生高水准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追求。

(二)讲座运作科学合理

高校讲座的品牌效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体现在建立合理的讲座运行机制,从而保证讲座的高效运转。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前沿讲座有一套科学的流程管理:从前期的“策划讲题――确定主讲人――预定场地――制作宣传――信息公开”,到中期“现场布置――接待讲师――讲座主持――志愿者管理,再到后期“整理文字――讲座要点――讲座回顾”。确保每场讲座有序运作。

这里需着重说明:讲座的时间安排正是组织者前期要考虑的关键内容。包括讲座的频次,和学校大型活动、考试时间的协调,等等。一般来说,应保证一个月两次学术讲座,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形成一种氛围。同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有助于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期待,有助于形成讲座的品牌效益,不定期可以保证一些临时性的优秀讲座走进校园。

知晓度也是学生参与学术讲座以及品牌打造的重要前提。要实现讲座信息渠道多元化、及时性、有效性,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固定的讲座专栏,及时讲座信息。

组织者在安排讲座工作上需点面结合,在接待校内外师生时热情细致,从而使上下信息渠道畅通无阻,讲座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模式科学规范,运作机制灵活开放。

(三)丰富讲座互动方式

目前,多数讲座的形式都局限于讲授式,很多学生反映讲座中缺少互动环节。因此,在讲座方式上应力求创新,采取互动参与式的方式,尽量避免单向灌输、空谈理论,积极寻求和创造互动空间。组织者可采取学生与专家教授微博、微信互动的方式,在相对有趣的讲座形式下,学生对于讲座的印象度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真正有思想性的讲座是要让学生和教师平等自由交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前沿讲座设置了提问环节(甚至超过了主讲者演讲的时间),每个问题都显现出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演讲者的学术魅力和个人魅力在此时展现,学生的智慧和灵气也会在提问中闪亮。师生们在相互学习、共享知识的平台上激发和产生创造力,享受知识共鸣的。

要珍惜每次讲座开展的机会,师生们都要共同参与到这项学术活动中来,组织者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起点、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知行合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2

[关键词]讲座;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长三角城市

20世纪90年代,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在进行内部艺术设计时曾经确立了这样一个主题:创新、演讲、知识、对话。这一主题反映了多年来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所应体现出的“引导学习、激扬智慧”的功能,而这种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演讲和对话等方式来发挥的。 [1]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迅猛发展,人们对新知识、新文化的渴求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和迫切。社会发展呼唤文化的支撑,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下,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讲座热”已悄然兴起,并日益成为该地区的文化亮点。如何让长三角地区图书馆讲座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笔者认为,必须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道路。

1、大力宣传图书馆讲座及其共建共享的作用和意义

讲座是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文化产品,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听众的需求。讲座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充满着文化气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它的文化属性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各地图书馆把讲座列为本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并促使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时,一个个和谐的文化氛围也随之构建起来。这样的氛围能引起思想的激荡并迸发智慧的火花,多元化的文化在图书馆讲座这个平台上得以交汇、演绎,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的精神、眼界和思维都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提升,并化解和弥合因社会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和裂痕,它是一种和谐的力量[1]。它是图书馆文化属性的自然显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产品。

优秀的讲座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但它本身却是一种稀有资源。优秀的讲座受到讲座主体(讲座主讲人)、讲座内容、讲座时效以及讲座时间、讲座空间等元素的限制。比如说,中小城市的图书馆就不易请到一些名家来开讲,从而使得这些地域的广大读者无缘听取大师的教诲。为此,图书馆讲座必须走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讲座质量,同时节省社会资源、降低成本、丰富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努力打造各图书馆自身的讲座特色和品牌

图书馆讲座要想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的讲座品牌,这是图书馆讲座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备的公共设施,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并注重讲座品牌的塑造,树立了公共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浙江图书馆的“假日讲座”、金陵图书馆的“名家讲座”、常州图书馆的“龙城讲座”、宁波市图书馆的“周末讲座”……这些讲座,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而且已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的“知识风景”和城市文化新亮点,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和赞扬。20xx年8月,上海图书馆馆长在第69届国际图联年会上作了《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的演讲,“上图讲座”的展板也在年会展览会上进行了展览,从而使“上图讲座”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国际图联。

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兴起和品牌的塑造,拓展了公共图书馆业务的新领域,已成为专家、学者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成为传递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

3、加强讲座资源的整合

资源的整合、集聚和辐射是一种良性循环,在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同时,资源的组织者和使用者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今,我国图书馆讲座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保持“讲座热”,“资源整合,共谋发展”已成为图书馆人的一个共识。

资源整合首先是内容的整合。讲座并不局限于“你讲我听”的单一形式,它还可以通过信息加工,以出版物、光盘、录音、录像等形式,使讲座信息得到二次甚至多次的传播,从而扩大讲座的受众面和影响面。另外,还可通过与强势媒体(如电视台、主要报刊、网络等)合作,使讲座真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资源整合的另一方面即是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不同地区各自拥有丰富而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前提下,彼此之间的资源整合,是履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大众、共谋发展”原则的重要行为。上海图书馆按照这一宗旨,率先于20xx年6月首倡并组织了“长三角18城市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的签发仪式,描绘了图书馆人讲座资源共建共享的远景。这一跨地域合作的举措将各协议图书馆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无偿地向其他成员馆提供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讲座光盘等,实现讲座资源的共享。20xx年,笔者所在的常州图书馆就是得益于这一“资源共享”机制,在“上图讲座”中心和常州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与互动下,与上海“东方讲坛”接轨,共同打造了常州的“龙城讲坛”(常州图书馆成为“东方讲坛”的第19 6个挂牌授课基地)。而“龙城讲坛”通过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提升了讲坛的质量,扩大了讲坛的影响力,创造了富有常州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实践证明,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极大地推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图书馆文化的发展,使之成为广大市民听众终身学习的“城市教室”。

4、强强联合,提高讲座整体品质

讲座不同于专题报告,既要言之有物,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寓高深于平易。实践表明,选题是讲座成功的.前提,主讲老师是讲座成功的关键,因此对于选题的策划及主讲人的邀讲十分重要。

图书馆并非学术研究机构,这就需要通过图书馆讲座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类科研学术机构的资源优势,挖掘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众。如“上图讲座”与上海“东方讲坛”结盟,与之链接打造了嘉兴的“南湖讲坛”、常州的“龙城讲坛”,并且还与不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名流建立了亲密联系,将这些优质资源作为自己讲座的后备资源库。这些举措,实现了强强联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最优质的资源,从而提高了讲座的整体品质。

5、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包括图书馆讲座)的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图书馆讲座所形成的“公众空间”,是一个聚合人群的地方,是以讲座这一文化纽带使人和人之间发生紧密联系的地方。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讲座就必须以人为本,将图书馆讲座的发展重心放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讲座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一般来说,只要听者对讲座有兴趣,就可以参加,这就形成了听众来源的广泛性。听众的广泛性与讲座的针对性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即所谓“众口难调”。为此,讲座组织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了解和研究服务对象,以诚恳务实的态度来策划、组织讲座。如上海图书馆就是尽可能地通过听众调查、现场交流、征询反馈等形式来了解听众需求,以便在筹划、组织讲座时,能有的放矢。与此同时,“上图讲座”还积极引领、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努力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使讲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一言以蔽之,公共图书馆讲座只有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不断调整思路,在讲座内容、形式、运作方式上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才能走出一条以合作为手段、发展为目标、区域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的和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