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暮夏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相信各位教师在暑假的时候读了很多书,心中也有不少感想吧?那你为何不记录一些个人的读书的心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1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撒下的是泪滴。”

一首老歌,旋律悠扬,歌词动人,那份对老师的爱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这首歌唱了这么多年,哪知如今的我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要把我心中的爱继续传递下去。

我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却不知道怎样爱他们。是给予无限宽容和自由驰骋的天地,还是一板一眼地严厉管教?这样的困惑让我这个新老师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我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温暖快乐的学习天堂。

除了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我还常麻烦一位好朋友,他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像是我的甘霖仙露,让我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捧读此书,不由自主地感觉这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润你的心灵。此书中每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每每翻看这本教师宝典时,从字里行间就能感觉作者对教育满满的爱,这是对学生无限的关怀,是对教育事业无尽的热忱。而这种爱是特别的,不是纵容,也不是拘禁,而是一种拿捏到位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爱的艺术,不仅需要老师付出爱心,更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爱,还要他们懂得去爱别人。这一点,也是作者在此书中提到的重要一点。例如,有些孩子纪律散漫,影响他人,作者提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体谅他人、爱他人。所以作者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在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细心观察我们就能体恤人间的喜与悲,时间长了,孩子们甚至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于是他们开始为他人着想,思考着如何为所存在的环境添色,爱的光芒开始照进他们柔软的心。如果班级的每个孩子也都能这样体会老师,那么老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让他们明了老师的心情从而乖乖听话,这一响应却再也不同于逼迫,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

教育是爱的艺术,不仅是对学生的爱,我们也要学会爱自己。作者的这一观点总是让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是啊,只有我们的心情保持愉悦,我们的双手才能奏出美妙的教育乐曲;只有我们爱惜我们的身体,我们才能在爱的舞台上带领孩子们跳出精彩的舞步。不仅如此,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更加睿智。我们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潺潺不断的流动,我们要给自己规划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与智者对话,与知识共舞。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2

暑期阅书,有所感,谈幸福从师德谈起,因为幸福正是师德之水灌润而成的那树繁花。

关于师德,我是一个具有严格自我评价意识的人,我坚守我的原则和信仰,不求突显于人,但必不负于学生。我始终谨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具有被尊重、被关爱权的平等生命体,因此,不可轻视,不可欺压,更不可放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人可以剥夺,也没有人应该被剥夺。所以,我不是个迷信权威的老师。

曾经有同行义正词严地说——需要什么理由?你说对就对,错就错,这点权威都没有还当什么老师?——我惊愕失语,有此认知,出此言论,其对学生之“风范”可想而知了。

如此权威,效果的确立竿见影。但,请把眼光放长久些,你的权威能由始至终吗?你可曾看见,那嘴角的怨气——眼底下的不屑?你可曾听见,那日积月累沉淀下的愤怒在心里汩汩奔涌?你可曾想象,在他们觉醒的未来生命里你烙下了怎样黑色的印痕?多年以后,他们在埋怨还是在想念?

我不愿意给学生下马威,也不会严词厉色震慑学生,学生从不惧怕我;我轻易不会生气,也不会出离愤怒,只是有时会“痛其不争”;我会受伤,会辗转反侧,因为我在乎学生,让他们活在我心里。

奇怪的是,不权威甚至有点傻的我居然并不是个很失败的老师。随着时机的流洗、交流的澄澈、了解的醇厚,桀骜的学生变得温顺,沉默的打开了心扉,原本抵触的逐渐融化,一切走向和谐。身处其间,我日益轻松平和,去倾听去拥抱那一颗颗青春的、鲜活的、可爱的灵魂,幸福感无限蓬勃着。

清楚记得那天,那个身材壮硕脾气火爆极好打架的男生又和同学拌嘴冲突,挥着铜锤大的拳头就要砸下去,谁也拦不住!我刷的冲过去挡在他身前,使出全身力气紧拉着他的手臂,字字顿挫地说:“没事,别急,好好说,老师在,把手放下,放下……”他紧咬着牙,脸上肌肉抽搐着,额前的刘海在颤抖,终于在决堤的那一瞬间生生阻住,我看着他慢慢的慢慢的松开了拳头,其实我心里也很恐慌——那是一个多么偏激执拗强悍又极度愤怒中的学生呀——我一点都没有把握能制止他。事后回想甚感欣慰,我感受到了我在他心里的分量,他出于对我的尊重强行控制住了自己。

前几年在家养病,学生们电话短信慰问不绝,每到周末就三三两两的来探望。我心里很温暖很丰厚,他们这么信任我,关心我,想念我,期待我返岗,我的付出酝酿出了真正的意义。

学生们常会问:当老师,幸福吗?坦诚说,作为职业的教师,对于那些教育教学之外附加的形式化工作,我并不乐意;但只作为学生的老师,望着那一双双专注热情闪闪发光的眼睛,我无比幸福。是呀,我告诉他们,你们就是我幸福的源泉!多年以后,你们也许忘了我教的字词句篇,但请记住,你们曾经让我幸福,也请一定努力让更多的人幸福,让你自己幸福!学会爱,学会被爱,这才是老师想要帮助你滋生的——幸福的能力!

人与人相处,其实简单,你给予真心,他必予以真情。我只知道,学生是和你一样需要坦诚相待的人,是天下父母精心哺育的生命,只有筑实理和爱的大地,让学生如白云如飞鸟轻灵愉悦地飞天,我才成就了一个大写的师字。

所以,我不权威,但很知足。我惟愿从从容容,简简单单,踏踏实实,做着该做的,平静而幸福。雪莲正在盛开,天籁之声响起。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3

假期拜读完《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我心中是无限感慨且久久不能平息的。与其说这本书是吴正宪老师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倒不如说是吴老师用自己从教四十余年积累的智慧与经验,以文字为载体,以爱为名,传递给我们所有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追梦人”。

吴老师高尚的师德、深厚的知识底蕴、优雅的数学课堂以及她几十年如一日对数学教学事业的孜孜追求,都深深感染着我。而在这本书中,吴老师用四个部分来向教师朋友们诉说着三个字——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

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真心地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因为“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吴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教材、学生、课堂,教育者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让自己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变化中积累成长智慧。最后,教育者还应该善于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点滴的体会都是智慧的积累。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

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

吴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着什么是创造。她说过“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智慧共生的舞台,做‘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的追求。”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学习,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吴老师首先是一个钻研教材改革的实践者。感动在于她用自己的智慧与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她成功帮助了学生在心中种植枝繁叶茂的小学数学之“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脑中有“树”,心中有“数”,教学有“术”。

其次,吴老师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轻松和谐的氛围,是充满激情的对话,是心灵和心灵的沟通。吴老师重视创造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这些都是从读懂学生开始的,而要做到读懂学生,就必须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师,才能被学生喜欢,做学生的朋友。

最后,吴老师充分信任学生,不放弃每个学生是她教学最大的特色。她的课堂不以胜败论英雄,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她允许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掌握和吸收知识。

回归实际,我想脚踏实地做教学研究,用心对待每一位孩子,从读懂孩子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向吴老师学习,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在教育路上幸福地行走。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4

暑假,学校分给每位老师一本书,我读的书是《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下面是我读此书的心得体会:

此书介绍了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每位名师都有各自的风格,8位名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有用不完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为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这8位名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当数号称“美国最好的老师”莱福。艾斯奎斯。

当一名教师倾其精力、美德与创造力时,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知道美国传奇教师莱福。艾斯奎斯的故事,你就有了答案。在美国众多的名师中,很难有人如莱福。艾斯奎斯一般给人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听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就是一个人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的名师。

他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他还主动教学生高等数学,让学生阅读原版文学名著,给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甚至在课间教学生弹吉他、打篮球和棒球!他总是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行政老师,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往往是不分8小时工作时段的,8小时之外,他们同样做着学校里的千头万绪的事情。寒暑假和双休日对老师们来说是最好的休息时间,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是最好的干工作的时间。我在暑假,经常来学校锻炼身体,看到学校行政和部分老师,几乎是天天来校工作,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在暑假里他是每天必到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而且他是来得早,回得晚。真的是超强付出,同书里的美国名师莱福。艾斯奎斯是一样的!学校行政这么超付出的工作电影,他们不分时间的默默付出,是为了学校的明天更美好,为了保证开学后教师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学生在新学期里能更好地学习与成长。他们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好榜样,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有超强的付出,有这种争分夺秒的时间观,我们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来的。正如艾斯奎斯所说的“成功无捷径”、“卓越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艾斯奎斯曾经“头发着火还在教”!在一堂化学课上,一个学生点不着酒精灯,其它同学都要求进行下一步实验,艾斯奎斯不想把她落下,亲自帮她点,但无意中把自己的头发给点燃了,要不是孩子们叫了起来,艾斯奎斯还不知道。他说,“虽然这样很可笑,但我真的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大方向是对的——孩子们是你唯一操心的,其他任何事都必须忽略。”这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做教师的意义,教师要真正热爱你的学生,就作文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而不是走过场,假惺惺地说要帮学生,心里却不太情愿。我们只有源自内心地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象艾斯奎斯这样的境界,这样,我们将会是真正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的,也会成为一名极其优秀的、学生都喜爱的好老师。

艾斯奎斯说:“在小学阶段,对儿童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各年级的教师”,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跟老师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了家长。所以,为了儿童最好地成长,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起着最好的、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要加强职业操守,全身心地工作,发挥各自的岗位作用,为教育事业多多奉献出自身力量。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5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6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

老师们,让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7

对于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

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

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的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魏书生老师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让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面做得更出色。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8

拜读了特级教师黄爱华的文章,观摩了数十节精彩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使我深受感染和启发。黄爱华老师在教学上孜孜不倦地思考与实践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1、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从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难发现这一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学生又是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动对象。由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差参不齐”,但我们绝不能就凭此而人为地把学生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只是发展的进程有快有慢罢了。黄爱华老师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把握好了两个字:“和”、与“平”。“和”指的是“和谐融洽的气氛,“平”指的是“地位平等的交往”。

教学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是一位“独裁主义者”,应该是一位致力于帮助学生、涉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善于合作的“良师益友”。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表扬与鼓励、蹲下身子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合作;我们也经常听到“再想想看,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一定行”、“你得想法真得太伟大了,坚持下去前程似锦”等许多沁人心田的话语。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黄爱华老师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为人处事的原则。

二、追求卓越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体现。黄爱华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求“实”

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没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就没有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只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的统一,教学才成为引人注目、令人为之倾倒的艺术品,教师才能成为受人钦佩的教学艺术家。”

求“活”

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或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教学艺术是在科学地再现的求“实”中,师生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以达到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

求“美”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求“趣”

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求“新”

在学习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特质,没有创造也就无所谓艺术。这些创造,或表现为对常规的、传统的教学形式的突破而代之以各种革新;或表现为对课堂结构的新颖而独到的设计;或表现为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塑造;或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与艺术的加工。

求“效”

学生在艺术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了非一般的教学效益。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有了一种更深的体会: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

2023简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篇9

近日,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这里边的内容、故事,每一部分的手记都是如此的感人至深,真的是一部让人感动得流泪的教育故事,看完后使我重新思考做教育的责任,让我更深入的去思考如何去做个更好的老师。原来,师生的情谊是如此的深厚。以前,我认为我的老师工作已经做得还算可以,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汗颜的知道比起李老师我所做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是那么的粗糙与浅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是如此的疏忽大意,还自认为很好了,这本书再次给我的教育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为提升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学生工作,就应该向李镇西学习,象李镇西那样去工作。

在所有的手记中,最让我深思的就是手记五,正如他的标题一样“沉重的思考”,主要记述了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思考,大体经过是这个女同学从小就各个方面都很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所见到的现实状况相差甚远而不可理解,最终在16岁那年服毒自杀,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是太差了,正如学生所说:“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是没有人回答的”。我们确实不自觉的的培养出不少两幅面孔的人: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演讲……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虚假是原因之一……

于是,一些学校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学校连春游都取消了……这不正是大英中学的写照吗?大英中学的领导不正是这样做的吗?这还不算,大英中学甚至运动会、五·四节等所有的活动一并取消。而在去年就引发了一起学生跳楼自杀案一例。公安局的结论与宁小燕自杀的结论一样:心理问题。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条人命也并未引起学校对德育教育的思考。反而强调的是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老师要及时清点人数,加大全校教师对学生的每时每刻的监管。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入死胡同,而没有一个人能够调转方向,现实中,德育工作难啊!

一方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渐渐增多,需要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对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越挫越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德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人折服的见解。我是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因而不具备宏观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但十年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不但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内容的固定、僵化,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读完《爱心与教育》,感触颇深。如果说它是一部成功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其文笔细腻流畅,感情丰富,情节动人,结构饱满。既有典型的教例剖析,又有精要的教理阐述。作者凭借对教育的满腔热诚,凭借对学生永无止境的爱,在他十七年积累、自创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的素质教育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炼,升华,从而逐渐迈向教育的前沿阵地。这个探索的过程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人才,那么德育教育意在塑造具有高尚品质,高尚情操的伟大思想的人,若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心灵的天平该如何倾斜?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则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我们理应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