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心得体会五篇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心得体会五篇

曼雁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今年是抗美援朝 70 周年,国家将为全体参加抗美援朝健在的老战士颁发“抗美援朝 70 周年纪念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一支斗志昂扬的军队在异国他乡拿着简陋的武器,吃着“一把炒面一把雪”,迎着漫天倾泻的“炮弹雨”,硬生生地把全副武装起来的不可一世的对手打到谈判桌前,把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耻辱和列强的傲慢打得粉碎。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70年时光荏苒,“最可爱的人”身上闪耀的英雄气仍充盈天地间。

中国人民在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之后人心思定,迫切希望重建家园。然而,不期而至的战火降临到我们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燃烧到了中国边境,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巨大的考验面前能不能挺得住,成为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现实的需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答案。征尘未洗,鞍马未解,英雄的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一支“摧敌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舍生忘死作战的志愿军将士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称号,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等一大批英烈,他们把胜利写在用鲜血染红的战旗上,把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留在朝鲜的山山水水间。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尊严不会凭空得到,也不是仅用先进武器就能堆起来,而是无数英烈在战场上用一枪一弹打出来的,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面对装备落后的志愿军,狂妄的对手起初表现得极度自负,他们根本看不起这支从近代以来屡战屡败的国度中走出的军队。

很快,“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尖利刺耳的哨子声”让他们胆寒,冻僵后仍保持着战斗姿势的“冰雕”让他们敬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继续战斗的志愿军将士让他们绝望,“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成为他们的梦魇……“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一仗,志愿军将士打出了国威、军威,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共和国不可侵犯的尊严丰碑。

对于新中国来说,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因为,饱经战火的新中国正准备和平建设,对手却“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中国要想真正赢得和平建设的环境,就“不能置之不理”。

和平需要保卫。只有让那些和平的破坏者受到应有的惩处,真正的和平才能实现。“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为了这个信念,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一个个超越人类承受极限的壮举背后,是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祖国,自己的牺牲能换回祖国人民的和平生活。

烈士遗骸化作他乡泥土,英雄精神永驻人民心间。英雄的名字和事迹早已写进人民军队光荣的战史里,以英雄命名的部队活跃在人民军队的编制序列中,英雄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被广为传颂并发扬光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时指出:“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就是那个群星灿烂的年代,无数英雄牺牲奋斗写下的结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可以想象和难以想象的挑战,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弯弯腰、随手捡、随时护……”9月14日一大早,家住重庆市铜梁区的志愿者张思蓓,像往常一样来到小安溪河河畔,动手清理河边垃圾,并对违规垂钓的人进行劝导。青山绿水间,她身上的“少云志愿者”红马甲,成为一抹温暖的色彩。

志愿服务活动,琐碎而平凡。张思蓓一直坚持以这种方式守护家园。“先辈们用鲜血甚至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一个人作不了多大贡献,可一群人一起坚持不懈地做同一件事,就一定能让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越来越好。”谈起当“少云志愿者”的初衷,张思蓓这样说。

以英雄之名,温暖英雄故里。铜梁区委宣传部文明科负责人姜小凤介绍,铜梁区是邱少云的故乡,邱少云是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为了纪念英雄、缅怀英雄,该区在修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修缮邱少云烈士故居、成立少云小学基础上,大力发展“少云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烈士精神浸染铜梁大地。

在该区石鱼镇联丰村,有一个“青少年之家”。“少云志愿者”方忠正是联丰村“青少年之家”的第一批志愿者。“联丰村留守儿童多,孩子们放学后来‘青少年之家’,有人照看,作业也有人辅导。”他告诉记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守护他们的成长,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8月中旬,特大洪峰过境铜梁。为减少洪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300余名“少云志愿者”迅速出动,帮助低洼处居民转移财物、发放物资……危急时刻,他们的红马甲格外鲜艳。

“老乡,洪峰要来了,请及时转移到安全区域。”这是洪峰过境期间,“少云志愿者”杨叶每天都要重复的一句话。在安居镇杨乐村连续奋战的几天时间里,她和民兵一道,挨家挨户疏散转移群众。洪峰过境后,她又继续投入清淤、消杀等工作中。

“那段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天天吵着要妈妈,等见到我时,又不让抱了,说妈妈是个泥人。”杨叶在接听群众心理服务热线的间隙告诉记者,生长在英雄邱少云的故乡,她从小听着邱少云的故事长大,非常崇拜他。“虽然不能像军人一样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但我希望能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出点力。”

扶贫济困、义诊送药、环境治理、社区建设……如今,“少云志愿者”活跃在铜梁区的各个角落,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区文明办最新数据显示,全区已注册“少云志愿者”服务组织800余个,注册“少云志愿者”人员13万余名。铜梁人民正以实际行动续写英雄精神,温暖着这座城市。

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继承英烈遗志,沿着英雄足迹,当好英雄传人!”9月14日,四川省中江县200余名即将入伍的应征青年,在“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作为英雄故里的一员,参军入伍报效国家,我感到无比骄傲!”新兵文家兴自豪地说。

“中江县一直有崇尚英雄、参军报国的优良传统。今年,我们县参军报名人数达1232人,双合格青年达347人,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热情持续高涨。”中江县人武部部长杨勇说。

漫步中江县城,继光大道、继光水库、继光桥、继光实验学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是这里的人民表达对英雄追思与怀念的深情方式。“将英雄的名字融入城市文化,让英雄的基因根植城市血脉,有效激发了广大有志青年参军报国的热情。”中江县转业军人阳明感慨道。

“从三爸黄继光开始,我们家就有了送子参军入伍的传统。”黄继光侄子黄拥军告诉记者,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定下家规:凡黄氏子孙,不论男女只要符合条件必须参军。邓芳芝后来送小儿子黄继恕(即黄拥军的父亲)参军赴朝,又陆续送3个孙子、1个孙女参军入伍。“从三爸算起,我们家已有16人参军。”黄拥军说。

“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1952年10月20日,在上甘岭战役的紧急关头,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敌人暗堡的机枪口,为冲锋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通道。”在黄继光纪念馆,参观人群认真听讲解员讲述英雄事迹,驻足观看实物展出。

黄继光纪念馆坐落于魁山脚下,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纪念馆门前,黄继光扑向敌人枪眼的雕像,耸立在15米的高台上。“馆内219件文物藏品,无不令人动容。每年这里要接待近70万人次访客。黄继光的精神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黄继光纪念馆馆长涂琳说。

“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我们都会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缅怀先烈。每年的专武干部集训、主题教育活动、欢送新兵仪式,我们也设在黄继光纪念馆前举行,就是要营造爱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浓厚氛围。”中江县人武部政工科干事彭根说,在每年的黄继光诞辰和牺牲纪念日,人武部干部职工还义务担任宣传员,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述英雄事迹。

今年征兵期间,22岁的退役军人顾指随中江县人武部工作人员一起宣讲征兵政策。来自中江县继光镇的他,今年第二次报名应征。“作为英雄的同乡,听着他的故事去参军,‘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我期待回到部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顾指坚定地说。

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9月中旬,江苏省泰兴市根思小学组织“杨根思班”全体学生,到杨根思陵园广场参加“牢记使命再出发 昂首阔步新征程”主题教育启动仪式。顾 珩摄

9月13日,家住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李鑫,和父母一同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瞻仰参观。14日上午,作为今年的直招士官,他启程奔赴军营。

“我们这里的青年报名参军的多、立功受奖的多、加入民兵的多。李鑫大学毕业即携笔从戎就是典型代表。”泰兴市根思乡武装部部长蒋剑介绍,这些都归功于根思小学和根思初中持之以恒地开展国防教育,英雄杨根思留下的“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血性誓言早已融入根思乡青少年的血脉。

根思小学距杨根思烈士陵园只有几百米,学校围墙上“泰兴市根思小学”几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校门左边红色门柱上悬挂着“杨根思班”“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牌匾。学校主路两边的宣传橱窗内,是以“爱国爱家敬英雄,强国强军富家乡”为主题的图片展览。

“小学成立于1956年,建校时叫‘杨根思小学’,后来校名调整过几次,但始终坚持将传承英雄精神作为特色教育理念。”校长孙建平告诉记者,学校至今保留3个传统:即全体师生都会唱《我们的连长杨根思》《英雄宣言》两首歌,在校园和教室悬挂杨根思生平故事和精神标语展牌,持续抓好教育部命名授牌的“杨根思班”典型引领工作。

根思初中与杨根思烈士陵园一河之隔。校长叶建军介绍,学校重点强化师生牢记“三个不相信”精神,编印《在英雄的这片土地上》德育教材,每年结合清明祭扫开展“诵读红色经典,缅怀革命先烈”读书活动。他们还结合实际,在教师队伍中提出“不相信有教不好的学生”,鼓励学生“不相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和目标”。近年来,该校学生中考平均成绩连年攀升,在全市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

杨根思,这位牺牲在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始终为家乡人民敬仰。“杨根思”3个字,不仅以学校之名刻在家乡的大地上,其所代表的精神更是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育文韬武略少年,铸精忠报国之魂”,已成为泰兴市教育系统的思想共识。泰兴军地依托该市鼓楼小学成立“少年军校”,数十年来不断产生辐射引领效应。泰兴市人武部每年组织“杨根思民兵应急连”整组点验大会、连续29年组织“万人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杨根思精神,下“滴水”之功,收“穿石”之效。

“泰州市和泰兴市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更替履新,都会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瞻仰缅怀,接续传承‘三个不相信’精神。”泰兴市委宣传部领导介绍,当地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口号,激励全市人民砥砺前行。

“教育,是最基础的国防。心胜,则无往而不胜。”泰兴市人武部政委石磊感慨地说,以“三个不相信”精神为核心的杨根思精神,已成为泰兴军地各条战线的共同精神财富,持续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45师135团3营7连2排排长孙占元带领突击排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时,双腿被炸断。他忍着伤痛,掩护战友炸毁敌人3个火力点,用缴获的两挺机枪,一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80多人。当子弹打光,敌人涌上阵地,孙占元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滚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7岁。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他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从此,三弓水村失去一位优秀儿郎,但在他们的精神家园里,多了一座永恒的丰碑。1953年,孙占元的家乡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三弓水村改名为占元村。

英雄不怕牺牲,却怕遗忘。有人说,这是个走得快的时代,也是个忘得快的时代。然而,在占元村,乡亲们对英雄的深情挚爱始终浓烈。

孙占元没留下后代,但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走进占元村,处处可见英雄印迹。在孙占元烈士故居旁,有“孙占元故居纪念馆”,村里有孙占元烈士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孙占元烈士塑像,占元村以“占元”名字命名的乡村宾馆、饭店、商店处处可见。

当年修红旗渠,上工前,父老乡亲都会喊这样的号子:“男人争学孙占元,女人要当刘胡兰。”几十年来,占元村每当有新兵入伍、民兵入队、青年入党、学生入团,都要到孙占元故居前宣誓。这个小山村先后有90多名青年参军,多次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

“先祭英雄,后祭祖宗,是俺村的民俗;缅怀英烈,尊崇英雄,是俺村的村规。”占元村原党支部书记孙软锁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前后,村里的乡亲都会到孙占元的雕像前,放一盘自制的面点,献一束采摘的花草。

2014年,村里自筹资金建设孙占元烈士纪念广场时,全村乡亲自发捐款。80岁的五保户琚七妞平常省吃俭用,听说给孙占元建塑像的费用不够,走几里山路送来200元钱。看到老人家打开5层布包,拿出的全是5元、1元甚至几角的零钱时,在场的人感动得直抹眼泪。

孙占元侄子孙广英介绍,孙家先后有7人参军,现在还有3人在部队服役,表现都很好。几年前,该村的李鹏鹏听说孙占元生前所在部队来林州征兵,主动申请到该部服役。有人告诉他空降兵危险,可以换个兵种,李鹏鹏说:“英雄后人到英雄部队,幸运、光荣!”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心得体会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