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课题研究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你们知道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1)
一、选题意义
朗诵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声乐教与学的过程中忽略朗诵一味追求声音这一现象实属多见。朗诵和歌唱二者是相融相通、不可分割的,歌唱中有朗诵的读白,朗诵中又夹带有歌唱的韵律。从歌唱的角度看,朗诵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加深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对提高声乐表演者的声乐表演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朗诵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在人类的语言产生之际,朗诵也就诞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朗诵实践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学者在理论领域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声乐演唱者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在气息方面做到“深、稳、通、活”。有了“深、稳、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朗诵艺术在国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说过:“要把声调加以适当的安排,借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什么时候说得响亮,什么时候说得柔和,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什么时
候说得高,什么时候说得低,或者不高不低,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节奏,这正是应当记在心中的三件事—音量、音高和节奏。文中根据歌唱和朗诵的共同特点对咬字、吐字、气息、共鸣腔体的运用、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这几点在歌唱和朗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通过网上搜寻资料,相关书籍的学习以及自身近年来所积累的经验相结合,对声乐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网上搜寻资料,相关书籍的学习以及自身近年来所积累的经验相结合。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供参考的资料较少,可能存在一些论述不够准确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笔者希望此论文完成后,能使读者正确认识和了解朗诵在声乐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六、论文提纲
(一)前言
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朗诵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技巧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到音乐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妥当。从歌唱的角度看,朗诵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加深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体会情调韵味,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二)提纲
一、朗诵与歌唱的特征
1、朗诵
2、歌唱
二、朗诵与歌唱的区别和联系
1、发声技巧方面
2、艺术表现方面
三、朗诵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1、朗诵有助于歌唱时共鸣腔体的打开
2、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
3、朗诵有助于声乐演唱时“咬字吐字”的清晰及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声乐学习中朗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诵歌词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的环节。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加深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体会情调韵味,提高声乐演唱水平。让声乐演唱者能够正确的理解声乐的学习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论文写作进度的安排
__年10月12日—__年11月20日选题,开题,收集资料
__年11月20日—__年3月15日完成初稿
__年3月16日—__年5月15日修改,定稿,上交论文
八、参考文献
[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曾卫星。浅论朗诵与歌唱[J] 。贵阳师范学报,20__
[3]胡敏、林速韵。朗诵主持演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余开基。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2)
一、研究背景
丰富多采的网络世界,为广大青少年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不过面对良莠不齐的网上咨讯,针对年轻一代进行的辨别和自律能力的教育却显得有些滞后。
目前我国整个互联网法律体系缺乏权威性的法律依据,立法远远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保护也没有单独的明确的立法。
据调查,近年来,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持续攀升并向低龄群体渗透加大,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象比比皆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青少年大多是在校求学时期,所以针对网瘾问题,教师、家长都应承担起教育和监管的责任,分析其网瘾形成的具体原因,结合其成长目标,与其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所以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探究青少年网络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教师、家长、社会在青少年网络行为过程中应担负的职责,使青少年趋利避害,自律、自主、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青少年网络行为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侧重于对行为的管理,而针对青少年上网的心理、生理动机的研究较少,一旦出现网瘾问题,堵的较多,而疏的较少,所以造成了当面不上网,背着就上网;行为不上网,心理有网瘾;越不让在网上干什么就越想干什么;平时管着上不成网,一有机会昏天黑地地上网等恶性循环现象,所以青少年网瘾成因的深层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通过研究找到青少年沉溺网络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有效的根治网瘾。
端正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观,既不"谈网色变",杜绝网络,也不使孩子一味地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与现实脱节,同时要学会趋利避害,正确认识"网络"的双面性,既使青少年通过网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汲取到更丰富的知识,也使青少年有效避开网络的负面效用,使网络正真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利工具。
使教师、家长找到孩子网瘾的根源,然后因势利导,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变害为益,使孩子养成正确的网络观与网络行为,达成健康成长的目标;也使网络行为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网络的管理、运作,同心同力,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世界。
三、概念范围与支撑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概念范围
1、网络行为:在网络上从事的一切活动,主要包括访问网站、收发邮件、上传和下载、即时通信、聊天、论坛、网络游戏、流媒体视频和Telnet 等。
2、网瘾:网瘾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3、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
4、流行心理需求:一种想要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内驱力,一个是诱因,内驱力是来自个体本身的,是内在的一种需要,诱因是来自外界的,既有内驱力的作用,个体自己看到别人喜欢,于是也想要拥有,也是一种想要和大家保持一致的从众心理。
5、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二)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2、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3、个人控制理论。在个人管理中,个体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传统的管理方法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等,这些依赖于人去制定政策,去实施管理。人是社会人,但我们认为人更是一种理性人,是风险规避的,即我们更加愿意做出利己的行为,所以个人很难去采取类似法律行政这些可能具有惩罚性的方法对自己实施自我管理,那我们就需要借助社会或他人来完成对自身的控制管理,而最有效的管理即是利己与控制的结合。
四、研究问题及内容
(一)、"网瘾"成因探究:
青少年一般上网的时间段、地点、相与人群。了解青少年上网时间与学习、作息安排时间之间的关系,时间段与地点是否在教师或家长监管的范围中,与哪些人群在一起,会受到什么样社交圈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会存在哪些潜在的危险因素。
青少年在网络上从事的主要的活动内容及时间分布。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动机及他们想从网络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哪方面的满足,了解上网时间在一天时间中所占比例,确定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大小。
青少年在网络上交流的对象群及谈话的主要内容。了解青少年的社交圈并加以归类,归纳青少年选择朋友圈的因素,找出青少年交流的主要话题,并进行先后排序,找到网络交流诱惑力所在。
青少年在网络上点击最多的网站。明确各网站所占比例,排序然后找出网瘾所在。
青少年喜欢这些活动或网站的动机及原因。找出网瘾之后的深层心理因素。
青少年网络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网瘾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布及排序。
(2)、应对策略探究:
教师应对措施。教师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对学生上网情况的把握,对学生网瘾背后心理因素的分析及所采用的教育管理策略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家长应对措施。家长对自己孩子上网时段、地点、人群的了解,对孩子社交圈的了解,对孩子上网的态度及管理,对孩子关注内容及需求的把握。
学生自控措施:学生上网经历的总结,沉溺与自拔的的原因,从中找出摆脱网瘾的有利因素。学生学习状况与对自身的认同度,学生对自身未来与现状的认识,学生对上网的认识。
社会监督措施:学校网络建设情况,学生家庭状况,学生生活环境、交往人群及周边环境中的网络普及情况、网吧分布运营情况,有关部门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五、研究目标
(一)目标分析:
1、通过调查,掌握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普遍规律,包括其兴趣、时间、地点、人群,主要上网活动类型等。探究其网络行为的深层心理动机,解决好"网瘾"的内因问题,为后面的应对策略的制定打好基础。
2、通过走访,了解家长与教师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关注度与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周边的网络环境,解决好"网瘾"的外因问题,调度各方积极因素,及时杜绝诱因与危害。
3、个例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引导、前后教育对比,验证杜绝网瘾的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使其步骤化、最优化、实践化。
(二)具体目标
1、教师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习相关网络知识并及时传输给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并能把握住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的关键,对学生进行多方引导,使之自主、自律、健康、合理地应用网络。探索总结出网络行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步骤并在实践中能因材施教,灵活应用。而且通过研究养成深入学生的好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长目标:
促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配合老师正确应对网瘾问题,学习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针对孩子的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防微杜渐,消除网瘾的诱因。
3、学生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断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杜绝网瘾,使网络成为自身丰富知识、拓展能力、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
六、研究对象
在校学生及家长与班主任老师
七、研究原则、方法、途径
(一)研究原则:
1、民主合作原则:选定两个班级,说明研究目的,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及时沟通并取得支持与配合,力求调查内容的真实与准确,能准确反映调查目的。
2、隐私保密原则: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采用单项调查发,对调查中涉及到的个人隐私内容要承诺做好_工作,不泄露,不外传。
3、点面结合原则:针对50名同学做一般规律性的研究与总结,对2名个例采用跟进与教育引导前后对比法,对家长与班主任采用访谈法,力求点面结合,把握住课题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与方面。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掌握有关网络知识,特别是要有针对地了解和掌握与学生所关注的网络有关的知识。学习一些与网络相关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动机。
2、试卷调查法:形成学生及家长"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在两个专业共两个班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
3、实地走访法:走访周边网吧,了解学生上网状况及所从事的相关的网络活动内容。
4、查阅资料法:通过网络查阅相同案例,找到摆脱网瘾成功与失败原因。
5、个案跟进法:在学生中确定网瘾个例,与家长配合,进行跟进调查,实践、摸索、总结摆脱网瘾措施。
(三)途径:
1、试卷调查:针对两个班50名学生进行。
2、试卷调查:针对10名家长进行。
3、访谈法:针对3名班主任进行。
4、个例跟进法:确定两个同学进行。
5、案例比较法:通过网络相同案例比较分析。
6、总结归纳:对材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形成总结报告。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__年1月20日---__年2月22日)确定研究对象,制作调查试卷,确定跟进个例,形成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相关网络知识与心理教育学知识。
首先确定针对我校__级与__级两个班,共50名同学进行网络行为调查研究,其次针对幼师班10名同学的家长进行网络知识与家长对孩子上网状况了解程度调查,再次确定两个班的班主任李__与张__走访,进行网络知识掌握与对班级学生上网状况掌握程度及采取措施的探讨。接着确定两位学生王__与郭__进行个例跟进准备。完成开题报告与方案,制定调查问卷,走访内容。同时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查阅最近3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成果,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及心理、教育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调查走访阶段(20__年2月23日—20__年4月30日)走访周边网吧,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个案分阶段走访与调查。针对群体及个案进行教育管理。
数据分析形成报告阶段(20__年5月1日--20__年5月15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相关专项报告,对个案跟进状况前后分析对比。对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阶段:总结形成成果阶段(20__年5月16日—20__年6月15日):对所得材料进行整合,完善成果,形成分析报告、论文与结题报告。
九、成果表现形式
课题以分析报告为主要成果,另外还有结题论文
十、课题研究保证条件
1、保证课题研究时间
学习既研究,工作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课题的研究与落实,以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2、课题经费 :自费。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3)
论文题目:自然——庄子生命观的核心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__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指导老师:____
一、选题的依据
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感觉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关怀尤其强烈,尽管也有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但这些问题多少都与人的生命存在相联系。他们探讨了人的生命本源、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无一不凝聚着先哲的智慧。而阅读《庄子》,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充满着关于生命及其本质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表现为对人们茫然疲惫而生、漂泊不知所归的生命状态的忧虑,以及对生命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其内部突破的思考。而庄子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最后都落脚在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自然”。在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道论传统的基础上,庄子将道家的“自然”思想发扬丰富,终于形成了其有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的生死观。这是本文的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庄子生命哲学的研究,追寻其时代背景,揭示其生死哲学的观点,探寻其生死的精神超脱和全身之道,凸显“自然”思想在其生命观中的地位,以便十更好地认识庄子哲学,把握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意义在于,庄子生命观是古人以自己的毕生体验总结出的安身立命之道,饱含着古人的生死智慧。虽时代发生了变化,但生死的哲理仍闪耀不朽的光茫。特别现在生活富裕了,人更惧怕死亡的威胁,面对死亡谈之色变,想长生不老,追求永生。学习庄子生命观后,就会知道生死乃昼夜之变,生乐死安。庄子那善待个人,关爱生命的宇宙情怀和守朴贵真的哲学思想,将为现代人的完美生活提供历史借鉴。
三、文献综述
1.“自然”是庄子生命观的核心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认为庄学中之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平等。庄学以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庄周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抱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对事物的变化漠然无动于衷。这种办法和理论就是庄周所讲的“逍遥游”。
徐克谦在《庄子哲学新探》一书中认为《庄子》书中的个性自由精神,是直观地、直接地、表象化地掩饰或呈现在庄子其人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之中。可以说《庄子》一书,与其说是关于自由的理论,不如说是展示自由的艺术。庄子其人的个性风采和自由精神,只是咋看美学与艺术的领域里,才得到了真实的实现。《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精神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深远的。庄子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和人生,以美学的道路来解决哲学问题,只要表现在物我两忘的审美关照、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价值取向、“游”的审美趣味、“至善至乐”的审美境界。
刘笑敢在《庄子哲学讨论中若干方法论问题》一文中认为命定论是庄子哲学的基础,也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基础。不幸的一切命定的必然,人们为之无可奈何,所以莫若忘怀一切矛盾和差别,达到思想上的绝对和谐,也就是进入自由境界。庄子的精神自由是建立在命定论的基础上的。庄子的精神自由要摒弃一切感官的作用,直接去体验最高最根本的存在,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庄子哲学中有神秘主义或直觉主义。
朱松美在《<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张扬》一文中认为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在复归原始无望的情况下,庄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最终落实到精神的自由与进遥上。道家特别是庄子对人生的关注,则是抛却一切外在束缚和限制,突出个体生命存在,张扬个体人生价值。重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本质。庄子精神自由的获得以“体道”为依据。通过对“道”的体认,感受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在大宇宙中解脱精神负累,是庄子张扬个体生命的人手处。
单红在《<齐物论>自由思想研究》一文中庄子在个别篇章里也显示了对艺术和审美的否定,当然庄子对于大美和小美是有区分的,庄子反对的是囿于小成的小美,而对于道性之大美是充分肯定的。通过对庄子的悟道方式的具体分析可以知道,庄子把人从“未悟道”提升到,’,晤道”的方法是直接由道至道,任何折中和迁回的方法是为庄子所不取的,庄子就沉溺在自己的悖论当中只做形而上的努力和思考。该文认为审美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是有其必要性的,它在个人悟道和奔向自由的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刘红红 、张玉春在《从“逍遥游”到“人境庐”——论庄子思想与传统士人出世隐逸人格在魏晋时代的确立》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士人的人格形态具有“入世”和“出世”的二元对立特征,其“出世隐逸的”一元导源于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确立于魏晋时代。正是魏晋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环境,为士人“出世隐逸”人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内外部条件。从庄子的“逍遥游”到陶渊明的“人境庐”,不仅展现了魏晋士人充满艰辛曲折和悲愤痛苦的心路历程,而且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于世事红尘之外找到了一个身心栖息的家园。孔子研究 20__ 年第 4 期付粉鸽、马得林在《法天贵真:庄子技术观的生命哲学解读》一文中认为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生命取向,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其生命哲学以“道”论为中心,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实现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生命的观照下,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技术观,它以体悟生命为核心理念,以自然与自由的统一为技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以“以天合天”为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因此,这种独特的技术观可谓是生命技术观。庄子的此种生命技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自然辨证法通讯》20__年第一期葛西强在《论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一文中论及庄子生命美学的心灵旨归时认为庄子哲学以心灵中的宇宙大化生命境界为参照,他着重阐述以下内容:庄子有关个体感性生命的心灵的内在净化历程(去累、守宗与无己);净化明后所形成的自由而和谐的虚静化心态,以及将这种心态推及贯通于大化宇宙所得到的至高生命体验—天乐境界;在心灵中营构的以庄子生命之道为基础的“道境”,庄子心目中的终极愿望—在“道境”中游心逍遥。
2.自然生命观的本体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收集了黄国荣的《胡适对<庄子>的看法和研究》一文,改作者认为胡适对庄子哲学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只是一个达观主义。这种达观主义的根据,都在他的天道观念。庄子的人生哲学,也只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八个字。最终,胡适得出结论:“庄子的哲学,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出世主义”。
徐克谦在《庄子哲学新探》一书中认为庄子“道论”涵盖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的意义,但是,庄子的“道论”是借助于“道路”、“途径”、“方法”之类的原初意象来表示的。徐克谦同时认为“安其性命之情”是庄子对“命”的安顿。人生德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命”德吊诡与悖论之中。“命”的存在,使人的生命受到限制,感受到不自由。但是,“我”之所以存在,就因为“我”有个“命”,有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命”。如果离开这个“命”的独特性,“我”也就不能成其为“我”了,“我”也就死了,没“命”了。
韩林合在《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庄子的道实际上就是作为整体的(现实)世界。庄子认为世界整体的道构成了人的本体和命运。但是,只是在人类之初和人生之初,人才是与其同体或同一的。因而也只有这时,人生才不会产生问题,人生才具有意义,社会也才能安定和平。庄子指出了回归于道的唯一途径是安命。所谓“命”指独立于经验主体的意志的作为整体的世界(发生于其内的所有或任何事情)或者说道。
陈绍燕、孙功进在《庄子哲学的批判》一书中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
王博在《庄子哲学》一书中认为庄子有着很强的命运感,并要求着安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命运中主动把握自己生命的人。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人施展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技巧的舞台。在这种施展中,生命中自由的一面得以展开。
陈绍燕在《庄子养生说发微》一文中认为庄子的养生说以宗道顺化为宗旨,以避祸存身为前提。“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突出了养神的重要性。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节度食色述及了养形的基本方法。庄子形神相济、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时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史哲》1997年第4期王富仁在《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养生主》的哲学阐释(上)》一文中认为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庄子之“道”是以“个体”观“整体”,是作为个体的平民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他的“道”不只是一个“天地万物”的总名,而还是“天地万物”的本身。庄子之“道”是个体的平民知识分子依照特定的感受方式和思维路线主动建构起来的,是有其主体性的,也是有其主动性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刘笑敢在《庄子哲学讨论中若干方法论问题》一文中认为庄子的世界产生于客观存在的“道”,依存于客观存在的“道”。在庄子看来,“道”是原始的、根本的.、第一性的;世界万物是由“道”派生的、是从属的、第二性的。同时庄子不认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认为最高的知识是对客观的“道”的体认。因此,我认为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世界本原的基本思想,但老子哲学的基本着眼点是欲取先予、无为而无不为,还不想超脱现实,而庄子哲学的着眼点却是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完全摆脱现实。追求超现实的精神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突出特色,对这一特色的理解不同,是分析庄子哲学思想时产生分歧的又一个原因。
黄烨在《庄子的生存哲学》一文中认为庄子的道的理论内涵是指:道是物的本根和始源,道不是本根之物和始源之物,道在物而不是物。“道”既然是物的本根、始源具有创生性,他不仅生天生地,而且神鬼神帝,万物因它而变化,生命个体当也有它产生。“道”不仅是无生命的万物之本,也是生命之本,人的形体、精神以及整个生命都是由“道”产生的,也是由“道”赋予其存在根据的。人的整个生命,从形体到精神,归根到底都是“道”赋予的。庄子坚持从宇宙自然中去寻找生命的本源,排除了彼岸神秘力量在生命创生中的作用;坚持立足于宇宙自然的立场来看待人的生命价值,表现出了重生珍生的价值取向;坚持将生死纳入宇宙自然之中,对生命关怀具有乐生安死的现实品格和超然思想等等都体现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性色彩。
廖静梅在《庄子生命哲学研究》一文中认为庄子将玄之又玄的“道”化生为实在存有的“气”,把创始生命的“道”形象地展现于实体的“气”中。在混沌之中,产生了“气”,“气”的变化生成了形体,随于形体的转化而形成了生命。“气”聚则生,“气”散开则死。生和死融于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遵循于“道”的自然交替和轮转之中,犹如四季的变化,昼夜的更迭,“死生一也”。同时,系统地阐释了庄子出世、达观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又着力地从其惜生、顺世的哲学层面探究了庄子生命哲学中积极、入世的思想内蕴,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庄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整体内涵,建构出了庄子生命哲学的完整体系,客观地展现了庄子达观、超凡的生命智慧。
冯登山在《先秦诸子的生死观》中认为以庄子之学中国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代表着当时的某种时代精神。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庄子继承老子之道而又“与时俱化”,认为人之死生乃“气之聚散” ,它“自本自根” 、 “方生方死”。庄子重生而不贪生,乐死而不轻生。庄子追求全真保性,顺物安命,提倡“心斋”、“坐忘”、“见独”、“逍遥”的思想,与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等生死观颇有不同。庄子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可以说,它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消解了死亡的悲剧意识,化死亡的忧惧感为精神的至乐感。
殷虹刚《论<庄子>的生命智慧》一文中认为庄子对生命的关怀可以分为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保身”“尽年”和“体道”“养生”两个层次:前者是在乱世中求生存,多少带点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后者是庄子在天地间的主动体道,是对生命真正的解放。它不仅透露出庄子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与珍惜,也体现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欲拯救役役众生的慈悲情怀。
蒋学飞《论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一文中认为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人生哲学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部分。庄子的人生哲学注重精神自由和自然无为,尤其是庄子直面人生困境,提出了突破和摆脱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庄子一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他是在困境中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观,同时又在困境中提出了超越。困境和超越伴随了庄子的一生。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保持个人身心自由,追求一种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对庄子人生智慧的研究,有助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摆脱情感、物欲的困扰,有助于人们遵循自然和利用自然,有助于优化民族性格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道”是庄子生命观的本体。
韩林合在《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庄子所言一个人为了安命,必须先行齐物,即放弃世界中存在着物我、彼我、是非(真假)、善恶(好坏)、美丑、等区分的俗见。正确的心态是不扰乱人心的俗知,不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区分,而是要返归于常心,达到明的状态。其次要做到“心斋”。人们要停止其心灵的正常活动:不去感觉、思考、感受、意欲等等,才能做到心斋,那么人们也就不会有各种各样区别的观念。这样,人们便可以安命、进而最终回归于道了。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收集高峰的论文《冯友兰论庄子哲学》,该文作者认为冯友兰将属于设计之下黄老之学的宇宙观把“无”看作是“气”,涉及了气性论的问题,他接着区分了庄子学说中“坐忘”和“心斋”这两种修养方法。从《庄子》文本看,“坐忘”是一种心理上的混沌状态;“心斋”则是一个“唯道集虚”的问题,与集中“精气”有关,所以冯友兰认为这和两者方法是不同的。
王博在《庄子哲学》一书中认为《养生主》的核心是“缘督以为经”。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和拥挤的世界中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要找到缝隙,心首先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的缝隙才会向你敞开,你才会在这个世界中自由遨游。同时他也认为,庖丁解牛是生命自由得以展开的一种方式。
陈绍燕、孙功进在《庄子哲学的批判》一书中认为达到道的境界主要有三种方法“守宗”、“心斋”、“坐忘”三种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守宗”重在排斥外物对神秘直觉的干扰;“心斋”则是完全封闭人的感官;“坐忘”首先排斥了大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的“仁义”与“礼乐”,然后叙及“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三种方法虽然稍有差异,但却殊途同归,就是要排斥人们正常的认识方法,而采取一种神秘的直接方法。
李振纲在《生命的哲学<庄子>文本的另一种解读》一书中认为庄子关注生命的方式思考的是始终人世间中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他的“养生”在根本的意义上就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其形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的拥挤的世态环境中找到一个歇息之地。庄子强调心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这种态度或思维方式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养生之“主”了。
张尚仁在《庄子无为真性的养神之道》一文中认为庄子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养生的重点是养神无为,真性则是养神的根本途。无为对养生之所以重是因为无为是大道的本质。而养生必须使人的精神符合大道的本质,符合大道的本质则是人的真性精神,养生要做到保持无为真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神情专一。
四、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近现代的哲学思路作文本分析,求证相应的理论和观点,并整理成相应的体系。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本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自然”概念何以是庄子生命观的核心。为了论证这个问题,本文以三个部分,从庄子生命观的体现、本体和方法来证明“自然”概念贯穿在庄子生命观的始终。
本文的难点是以“自然”概念为核心,尝试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庄子生命观。鉴于庄子生命观在庄子思想中的特殊地位,试图从庄子生命观的视角对庄子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政治哲学都有新的解读。庄子的思想固然很博大,其核心思想固然是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一种延续,但庄子思想有别于老子思想并具有其独特魅力的地方在于庄子思想的落脚点都是其生命观,对生命的关怀和思考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本文就以“自然”概念作为突破口,重新诠释庄子思想的精华。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庄子的生命观贯穿道整个庄子思想中去,理解庄子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如何面对与超越生命的困境的。写作的本文的意义就在于,以现代哲学的视角再解读庄子的精神,希望能对当下人们面对的生存困境提供一些理论和精神上的解决办法。
六、论文写作提纲
一、庄子的生命观体现为“自然”
1.“自然”是生命的本真(礼法是生命的束缚)
2.“自然”是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逍遥无待的境界)
3.“自然”是生命价值的标准(至人、神人、圣人)
二、“自然”庄子生命观的本体
1.“道法自然”是庄子生命观的逻辑本体
2.“气” 是庄子对生命本源的理解
三、达到自然之境的方法
1. 自然的本质属性是虚静
(1)离形去知:心斋、坐忘、去独
(2)致虚守静:知恬交养、缘督以为经
2. 自然境界的认识论——齐生死于道
(1)重生乐死
(2)以理化情
3. 庖丁解牛:由艺术体验升华到自然境界
(1)“顺”——人与“器”的关系
(2)“游”——人与“物”的关系
七、参考文献
[1]郭庆藩。辑庄子集释。 [M].中华书局,1961: 7.
[2]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1980: 8
[3]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__:9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4
[5]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钱穆。庄老通辨[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__:9
[7]王葆玄。老庄学新探[M].上海文化出版社,20__:5
[8]崔宜明。命运观念的起源和理性内涵[J].中国哲学史,1996:3
[9]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__:4
[10]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
[11]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诊释与重构[M].中山大学出版社,20__
[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8
[13]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J].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14]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6
[1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4)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和具有人工智能的管理会计软件发展阶段。财政部从1988年开始,规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中长期目标、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指导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等,从而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发展。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势头较好,目前国内90%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可以说会计软件已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一面旗帜,我国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创建于1984年,明确提出会计电算化专业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理论上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涌现了大批会计电算化的优秀教师和实际工作者。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
(三)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
(四)会计电算化的统一数据接口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权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五)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的管理工作制度。
(六)会计电算化重视账务处理却忽视管理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可以及大的发挥电子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功能,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主要是事后核算的影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大多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能力的现象。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现阶段的状况
为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会计师改革已迈出了稳健而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也应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了WTO,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与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同时真正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会计会场也应是如此。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的时间较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了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纺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
(二)会计电算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怎样的问题呢?是什么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普及程度不高
2、会计人员的素质低
3、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1)网络安会问题突出
(2)“无纸化”的风险
(3)数据安全_工作做的不好
4、会计软件缺乏兼容问题
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全国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建立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应遵循法制化,公正客观,分类公示,方便快捷原则。信用公示制度如果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面向社会和全民参与,就应采取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发布信用信息。要依法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利于社会监督。可将工商、税务、质检等管理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分层次开放。建立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定期发布诚信企业和失信企业信息,就是对诚信企业的褒扬和对失信企业的惩罚,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受守信的益处,使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声誉扫地,付出代价。
(二)重视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要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守商业秘密。改造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境界,使会计从业人员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会计人员应“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注6)树立“诚信会计”的良好形象。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将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转化成自觉的行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行动准则,营造良好诚信的社会氛围。另外会计人员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这样才能确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前提条件。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监督制度等并且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督。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5)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1.1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1.2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2.1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2.1.1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2.1.2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2.1.3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2.1.4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3.1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3.2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3.3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3.4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进度计划
20__年12月: 文献搜集
20__年1-2月: 资料汇总
20__年2-3月:论文写作
20__年3-4月: 初稿完成
20__年4-5月: 论文修改
20__年5-6月: 终稿完成
六、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__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__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__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__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__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6)
题目:
试析灾难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
选题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当发生灾难性事件时,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往往更加高涨,政府引导凝聚人心的需求往往更加迫切与严格。在这种双重需求的情况下,电视新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他们在前线用有效的第一手信息,用高超的报道与引导手段,为人民群众消除信息贫乏的“不确定性”,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也为抗击灾难稳定人心,凝聚力量。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当前的出镜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和缺点。这对于提升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质量和水平有着负面影响。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和角色定位是关系到出镜效果、进而直接关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灾难性报道也是受众最为关注和最迫切须知的电视新闻内容,出镜记者在此之中的表现也直接影响着该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因而,在出镜之前,检视一下自身职业素养有否缺失并弥补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本文针对这次地震灾难中出镜记者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出镜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需要哪些素质要求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弥补以往对出镜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的素质要求的研究之匮乏与不足,以便为今后的灾难性报道提供实践经验或参考性借鉴。同时,也为更多将来的新闻从业者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中国传媒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
研究内容:
1:根据灾难性报道的要求及出镜记者本身的特点提出问题。
2:从汶川地震报道中分析出镜记者的现实表现及出现的问题。
2.1出镜记者的界定
2.2出镜记者的表现及问题
3:运用以对往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的研究内容同当前地震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表现进行比较,并对有关资料研读分析,探讨出镜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3.1新闻素质
3.2语言素质
3.3合作意识
3.4应对能力
3.5人文关怀
4:结合出镜记者的现实条件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寻求对策及建议。
研究方法及措施:
1:文献资料法:根据已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
2:访谈法:根据本研究内容,对曾在电视台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面谈,提供指导建议,获取第一手的详实资料,从中汲取智慧。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出镜记者在汶川地震中表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研究,总结其中的共性。
研究进度:
(1)初期资料搜集:__.3~__.4
(2)资料整理、归类、分析:__.4~__.5
(3)论文初稿写作:__.5~__.6
(4)完成初稿,进行资料补充:__.6~__.7
(5)修改并完成、提交论文:__.7~__.3
参考文献:
[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__.
[2]王小蓓.出镜记者,电视新闻的“眼”[j].现代传播,__(6).
[3]吴燕.试析灾难性新闻报道对记者的要求[j].新闻知识,__(12).
[4]王珩.再论新闻记者的素质和修养[j].新闻爱好者,__(4).
[5]周玉杰,张秋颖.记者口头现场报道的思考[j].新闻传播,__(9).
[6]陆高峰.灾难中可贵的媒体责任[j].中国记者,__(6):36.
[7]徐鷃.浅析电视直播出镜记者素养[j].新闻窗,__(6).
[9]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__.
[10]戴丽岩.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职业素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__(11).
[11]杨勇华.浅谈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j].商情.科学教育家,__(1).
文献综述:
在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情况下发现:当前,对出镜记者素质要求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有《浅析电视直播出镜记者素养》、《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职业素质》、《电视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缺失探析》、《浅谈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出镜记者素养研究》、《现场报道对记者的素质要求》、《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等等。通过研读、对比发现,这些文献有许多共性,其研究的内容也基本相差不大。即研究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出镜记者要具备的相应素质。这些研究文献中,虽然对出镜记者的研究很详细,但基本都没涉及到灾难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研究。
而针对在灾难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素质要求的研究可以说是少之甚少。即使有零星点滴,也仅是对其某一方面的研究,例如《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素养》、《出镜记者的形象与修养》、《灾难性中可贵的媒体责任》、《试析灾难性新闻报道对记者的要求》等等。这些都缺乏对在灾难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素质要求的详尽研究,没有全面阐述出镜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应该怎么做,需要怎么做。
纵观以上的文献资料可知:我国媒介从业者在对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在对灾难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的研究还较少;尤其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出镜记者需要哪些素质或措施来应对解决灾难性报道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鉴于以上对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研究的思考,本人从中汲取精华,并结合出镜记者在汶川大地震中现场报道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自己对《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赵士林著)、《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宋晓阳著)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出在灾难性报道中出镜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以后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进行更好的现场报道提供理论依据。
202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篇7)
一、课题背景及现状
项目位于南阳市宛城区人民路中段,占地11.4公顷,建成已50多年,是该市城区唯一一座大型综合公园。鉴于现状设施老化、景观落伍等问题,同时适应全国农运会、宜居城市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要求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通过设计使之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游玩、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公园。
二、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四年半所学的各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设计技能,专业调查与实践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理论分析应用能力,组织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文字、图纸、口头表达能力,充实并完善毕业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社会工作体验,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适应实际工作和发展的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方案的各个环节的训练,掌握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原理、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了解景观规划的有关知识和设计手法以及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解决环境复杂地块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及途径
学生根据提供的课题任务书,结合导师的时间安排按步骤进行设计,平时注意和导师及时沟通和交流,课下也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独立进行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前期注意详细分析基地情况,收集相关资料,综合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方案构思,并根据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图纸和一份相关的设计说明书。
四、时间安排:
1.寒假期间完成实习及调研工作,还需完成实习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等设计准备工作;
2.第1~2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调研资料整理(文字、图纸),完成开题报告;3.第3~4周: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等的多向求解,完成方案一草;
4.第5~6周:方案的调整、深化,完成方案二草;
5.第7~8周:方案完善,详细设计;
6.第9~10周:完成设计绘图及设计修改等工作;
7.第11~12周:完成设计说明书、图纸编排等工作,并进行预答辩;
8.第13周~14周:毕业设计资格审查及毕业答辩。
五、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__).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__.
[2]城市规划资料集(1—11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第一版.
[3]建筑设计资料集(1—10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4]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__.
[6][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7]《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报》、《城市规划汇刊》、《规划师》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