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生物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囚人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集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 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 通过查阅资料等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 培养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 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的方案。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食物链的故事。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在我国遥远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西沙群岛。别看这些岛子小,岛上却生长着青翠的树林,生活着各种昆虫和海鸟。解放军叔叔在这里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小岛上生活很艰苦。不要说粮食,就连 喝的淡水,种菜的土壤也要从大陆上运去。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在岛上种菜养花,把小岛打扮得象花园一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了鸡。后来,经过不断地繁殖,鸡群越来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满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不知为什么这里的老鼠成了灾。由于老鼠的危害,岛上的鸡大量死亡。大白天 ,一个小时内,二十多只雏鸡就被老鼠咬死;夜里,两、三只大老鼠竟 向老母鸡发动了进 攻。由于鼠灾,鸡群越来越少。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躲进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老鼠怕猫,还是请猫帮帮忙吧!”为了消灭老鼠,战士们又把猫带到小岛上。果然,老鼠就被消灭了。可是,战士们在岛上巡逻时,又发现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查,原来是猫作的孽。猫不仅吃老鼠,同时也危害珍贵的鲣鸟。鲣鸟是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为了不让这群谗猫为非作歹,残害鲣鸟,战士们又养起了狗。狗的嗅觉很灵敏,一发现猫,就扑上去把猫咬死。猫少了,老鼠又再次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处汪汪乱叫,搅得小鸟整日不得安宁。驻守海岛的解放军叔叔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了,他们只好给科学家写信,请求帮忙解决难题。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千万种生物组成了一台十分巧妙的“机器”,各种生物是这台机器的零件,他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如果人类不小心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就可能带来许多麻烦。

(二)学习新课

一、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师:我们看看课本的70页,看一看,连一连,到底是谁吃谁?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师:你连出了几条? 我们看看黑板上的连得对吗?

师: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 条,叫做食物链。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主要有以 下三种类型:一类是捕食性食物链,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

青草→蝗虫→蛙→蛇→鹰,就属于这种类 型。 二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在大动物身上: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类型。食物链上的 每一个环节,叫营养级。任何一种生物都属于一定的营养级。任何食物链上,后一种动物只能吃食、同化前一种动物所能提供能量的一部分,并通过新陈代谢等又消耗一部分能量。后一种生物最终只能贮藏从前一种生物中摄取能量的5— 20%。这就是说,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流动,不断减少。一般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多于五个。

师: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 四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 。为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飞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由此可见,食物链对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把废弃物排入环境。人们也毫无觉察地通过食物链而把有害物质摄入体内,癌症就选择这条途径暗自潜伏起来。据美国癌症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美国的淡水鱼已患癌症的约有300多种,在 鱼体的任何部位都能观察到癌。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必须保护 好环境。

二、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

师:其实我们已经接触到食物链这个名词了,你们在小学是不是已经学过了?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叫做食物链。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多包含的.环节少,食物链就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生产者和消费者 之间主要是通过捕食关系(即捕食链)建立联系,这种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营养关系。其模式如下: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植物)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肉食动物 ……

师:由此你能得出 食物链的特点吗?

生:由绿色植物 开始。

生:第二个环节是植食性动物。

生:第三个环节是肉食性动物。

三、分析午餐食谱、填表,思考 讨论题

1、小欣的午餐食谱:米饭、番茄炒鸡蛋、芹菜、土豆烧牛肉、猪肝、冬瓜虾米汤。

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

植物类 水稻、番茄、芹菜土豆、冬瓜

动物类:鸡、牛、猪、虾

水稻 →鸡 →人 芹菜 →猪 →人

2、讨论: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

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

四、天敌与农林害虫

1、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2、列举常见的一些生物天敌事例。

3、生物防治的优点: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4、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用于 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 ,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5、设计生物防治松毛虫的方案。

(三)课堂小结

食物链的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

②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③位于食物链其它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五、板书设计

6、1 食物链

一、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二、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

1、 食物链的定义: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2、 食物链写法举 例:

青菜→菜青虫→鸡→黄鼠狼→狐狸

海藻→虾→小鱼→大鱼

3、 食物链的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一般包括3-5个环节。

②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三、分析午餐食谱

四、天敌与农林害虫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 《同步练习》

七、教学反思

通过故事引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卡片游戏活动,并选代表用展台展示作品说明意图,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而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探讨问题时教师适时创设情景,循循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双向交流顺畅,课堂环境宽松,在学生的活动中,师生的交流中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生物入侵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3、重点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了解科学的引进生物物种。

教学重点:

1、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教学难点: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及其危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自然的环境中,生物除了迁徙性动物,变动并不大,都是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长途的旅行越来越频繁,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多,对人类产生的损害也越来越大。19世纪,有位欧洲的爵士在美洲有一块领地,这为爵士非常喜欢打猎,而美洲的当地又没有野猪。这位爵士就从欧洲带了满满的一船野猪到美洲饲养。后来这位爵士死后,家人把这篇领地给卖了。结果,这些野猪没有人看管,就逃走了。由于没有天敌。野猪越繁衍越多,对当地的畜牧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由于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这些野猪就捕捉绵羊。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在夏威夷,由于野猫的入侵,给当地的鸟类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害。另外,大洋州的野兔,我们一些地方出现的食人鱼等都给当地的生物平衡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篇文章在教学上可以以事例讲析为主。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y )( )、繁(y n)( )、贸( )易、斑(l n)( )、(x y )( )、(h o)( )资、检(y )( )、(q )( )息、鸟(ch o)( )、平(h ng)( )、(y )( )弃、物(j ng)( )天择、( )( )运、( )( )制、无动于衷( )、(y n ni ng)( )

2、需要掌握的多音字:

(1)难: ( ) ( )

(2)量: ( ) ( )

3、辨析形似字:

(1)斓 ( )澜 ( )

(2)扼 ( )厄 ( )

(3)侵 ( )浸 ( )

(4)竞 ( )竞 ( )

4、词语积累

(1)寻常:平常。(2)难以估量:不容易估计到。(3)安家落户:在他乡安置家庭并定居。落户,在他乡安家长期居住。(4)种种:各种各样。(5)于预:过问(别人的事);(6)失衡:失去平衡:(7)节制:限制或控制。(8)困扰:围困并搅扰;(9)劫掠:掠夺:(10)栖息: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11)赶尽杀绝: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12)与日俱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与,跟着;俱,一起,、(13)扼制:抑制,控制。(14)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中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劫,大灾难。(15)归咎:归罪。咎,过失,罪过,(16)防范:防备,戒备。(17)斑斓:灿烂多彩。(18)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策,计谋。(19)遵循:遵照。(20)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21)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22)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衷,内心。(23)监控:监测和控制。(24)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讲几个生物入侵的例子来作为导入。

(一)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主旨和结构

本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文章首先从日常生活人手,引出本文话题,接着为“生物入侵者”下定义,并用一个递进复句,点出其严重危害:“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答:解释说明。

3、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答: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2段先指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用蒲公英种子迁移的例子来说明这属于自然途径,而“没有人为干预”正照应上段的“非自然途径”,所以像早期物种迁移不在“生物入侵者”之列。第3段主要说明“如果—…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接着用几只斑贝的迁移事例,说明它们“无节制地繁衍”,并用“耗资十亿美元”与“几只”对比,来突出其危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之重大,第4段先用一个过渡句,引出本段要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的问题。与上一段所谈内容比较而言,这种“威胁”更令生物学家们担心。作者举出“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的事例,用“捕食”、“偷袭”、“吞食”等动词来说明棕树蛇对其他物种的严重威胁,并用“不仅如此”一词指出其已造成的破坏。下文说其潜在的威胁更大。

根据第②段内容,试推断“生物入侵”是怎样造成的?

答:交通工具的发达导致。

5、第二自然段中的“凡此种种”指代哪些内容?在文中用“ ”线标出。

答: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安家落户……

6、第③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7、第③段举“斑贝”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8、“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够,如果删去,说明人们在清理和更换管道上只花了十亿元,与实际情况不符,反之,更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9、第④段中““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第④段举出棕树蛇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生物入侵者”会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11、阅读第四自然段,概括出“生物人侵者”有哪些危害?

答:①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12.统括下文。

12、联系整个选文,说说第①段中“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领起下文。

13、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答:①加大宣传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②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第三部分(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作者通过对“生物入侵者”的详细介绍,并举出恰当的事例加以说明,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严重危害,自然会联想到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什么.因此作者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段要说明的问题。这样巧妙地安排,把读者的认识引向深入,电的确引人人胜: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应当“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途径是它们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虽然海关“严加防范”,但“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侵入防不胜防,也使每位读者在头脑中画出了问号:对待“生物入侵者”应当怎么办?

第四部分(第6—7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这两段写人们的认识,有同有异;其中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段尾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并运用反问句,鲜明有力地表明大多数人的观点。

第五部分(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举出美国对此采取措施的事例,以说明人类已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使读者形成较完整的认识过程。

1.面对“生物入侵”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态度,他们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一种依据是生态平衡的原则;另一种则是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太漫长,人类社会会损失惨重。

2.“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答:一种是某些本土物种灭绝,一种是耗费大量钱财。

3.生物学与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答: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4.文中提到的生物物种的迁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完全一致吗?

答:不完全一致。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常态下的物种迁移是纯自然的,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文中提到的这种生物物种迁移则是被人为力量造成的不符合正常的自然界物种繁衍的法则与规律。

5.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谈“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

答:举例子与列数字。

6、调查一下你的身边,看看有没有生物入侵的现象?

答:略

7、通过本文的学习,请你想想如何在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避免产生生物入侵的危害?

答:略

《生物入侵者》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阅读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②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理清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实施过程】

一、导入

师:【亮出尚没开花的水葫芦】同学们!老师为今天的语文课堂引入了一种植物,谁认识?

生1:猪耳朵!

生2:水葫芦!

师:看来大家对这种填塞我们洪湖水塘沟渠的植物都很熟悉。你看,它的茎两头细,中间粗,是不是像个葫芦?它的叶子尖尖地向上翘起,的确有些像猪耳朵。其实这种植物还有一个更美的名字:凤眼莲(出示玻璃缸中开花的水葫芦)。据有关资料记载,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884年,它作为观赏植物被带到美国的一个园艺博览会上,当时被预言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1901年作为观赏花卉引入中国。它在野外长势旺盛,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猪饲料加以推广;又因为它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水体净化植物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由于人们对于它的种植缺少控制,水葫芦一味疯长,它的危害日渐凸显:(出示相关多媒体画面)昆明滇池旅游景区设施因水葫芦成片生长封锁水道而被废置;水中鱼类因水面被水葫芦覆盖无法呼吸而成片死亡;还有研究结果表明,水葫芦在净化污水时吸收的有害物质不能被分解,最后都沉入水底对土壤造成污染;秋季水葫芦的根叶迅速腐烂之后污染水源。如何认识像水葫芦一样的外来物种的功过并合理地利用它?

《生物入侵者》自学评估练习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归咎 (2)五色斑斓 (3)失衡

(4)监控 (5)劫掠 (6)藩篱

2.解释词语。

(1)栖息: (2)劫掠:

(3)无动于衷: (4)在劫难逃:

(5)束手无策: (6)五色斑斓:

(7)啸聚山林: (8)归咎:

3.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沙尘暴十袭京城

(1)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今春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沙天气。

(2)短短几个月。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数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3)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京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4)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凡此种种,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浓阴蔽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6)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 700万处,用以解决或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用于东部。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够,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7)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

1.文章第(1)段为什么要详细转述一则描绘沙尘暴十袭京城的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图。

3.为什么北方发生了沙尘暴,作者却“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选出下列四个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项

( )

A.因为北方的“痛”绝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南方水网地区也有这样类似的“痛”。

B.很多人觉得南方守着长江,无沙尘暴的忧虑,因而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

C.南方的水污染,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现象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D.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在南方地区修建集雨工程,必定会产生更为可观的效益。

4.文章结尾处加粗的“警钟”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7)段中说“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也感触颇深。试举出你周围发生的人对自然“大不敬”的一则事例,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1.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一下,你身边有这样的“生物入侵者”吗?如果有,请举一例;如没有,请谈谈你所了解的除课文涉及到的以外的其他“生物入侵者”的情况。

2.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生物入侵者”?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jiù②bān lán③héng④jiān⑤lǜe⑥fán

2.①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②用武力掠夺。 ③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为之动心。 ④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⑤颜色灿烂多彩 ⑥互相招呼着聚合起来,旧指盗贼盘踞山村。 ⑦归罪,把罪过归于某个人或集体。

3.原来生活在别的地方,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能力提高】

1.让读者具体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引起下文(对下文起铺垫作用)。

2.不珍惜水资源 产生沙尘暴 3.B

4.不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不重视珍惜水资源,人类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峻的惩罚。

5.略(事例准确,提出相应措施,科学即可)

【开放探究】

1.略(举例符合要求即可)

2.略(可以立法和宣传,树立此类意识等方面展开)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学习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理解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习方法

讨论法,探究活动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根的发生和生长: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影响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根尖的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习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复习导入:

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分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肌纤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