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有什么好处?
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有什么好处?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有什么好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有什么好处?
大家都知道,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对医学工作者来说很重要。那么,对于医学研究生呢?其实,发表核心期刊对研究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有诸多好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
1、毕业拿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大多都会参与项目课题研究,很容易出学术成果,把学术成果发表到核心期刊上,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肯定,一方面也能完成学校的毕业任务,顺利毕业。
2、拿奖学金、各种奖励。大学为了鼓励研究生创新研究,会设置各种奖学金,数额客观,如果能多发点核心期刊论文,奖学金很容易拿到手,那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啊生活费啊就不用愁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3、考博士。如果你毕业后想考博士,那研究生期间必须发几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博士生面试时老师都会看你在研究生期间都有哪些成果,考察你的研究能力,核心期刊论文是最直观的凭据。
4、找工作评职称。研究生毕业后如果想进研究所或者当老师、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等等吧,有几篇核心期刊论文无形中就拉高了你的档次,可以成为你面试成功的敲门砖,就是以后评职称,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呢。
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无论是对学业还是工作都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研究生平时忙于学业之余,应该抽出时间发表论文。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常识就是在不同的医学核心期刊中,对于论文的格式都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要求的,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是难以获得对方的认可的。即使是论文本身的内容非常优秀,到时候也是会被要求修改的。因此在给医学核心期刊投稿之前,我们对于它的投稿要求是要搞清楚的。不同期刊的官方网站都是有着这个方面的规定的,大家是一定要看清楚的。
其次,我们在给一个医学核心期刊投稿的时候,如果要提高成功率的话,应大致浏览拟投期刊最近几期的内容,一般来讲,同一期刊是不可能在近期重复刊登同一内容的,如果自己的论文与拟投核心期刊已刊登过的论文雷同,就不要再投给该期刊,应转投他刊,这样可以扬长避短。
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投稿不被采用的常见原因也是要有所了解的,这样才是可以避免自己不犯同类性的错误。选题陈旧、无创新性是稿件不刊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所用统计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退稿的原因,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使用不当是相当常见的错误,在这方面建议作者多看一些统计学书籍,正确运用统计方法,使论文合理可信。
最后,除了上面说的地方,其实对于要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的人来说,选择期刊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表的期刊对大家的帮助其实是更大的。齐鲁医学、临床肝胆病杂志、河南医药信息和河南医药论坛、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中国乡村医学、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胰腺病学、中华误诊学杂志、中国煤炭医学杂志、华中医学、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都是很容易获得发表的医学核心期刊。
【拓展内容】
商法研究生论文
摘要:法学高等教育应革新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实现向“能力素质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本文探讨了法律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模型,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教学模式、指导原则及其在民、商法教学中贯彻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法律工作者 能力素质模型 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在教学实践中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灌入式、注入式方法,课堂上教师是中心、教材是中心,在整个教学中课堂是中心”①。这种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师说》中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这是传统教育的误区,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和知识灌输式教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也脱离不了惯性的臼穴。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强调向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方向转化,但在实践教学中,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本文将探讨法学高等教育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法学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
其实,很多高校在制定本科培养目标、大纲和计划中,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从课程设置来看,涵盖了专业素养及配备性非专业素养教育所需的绝大部分课程。但培养“强能力、高素质”人才首先应彻底把“重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转化为“重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模式”。但这种转换是体现和贯彻在具体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贯彻在对具体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设计中,但这些问题的现有研究是有所不足的,即缺乏理论创新尝试、也缺乏系统的教学实践摸索。
在我国,作为法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重在每门课程的课堂老师知识灌输。尽管在法学高等教育实践中,有高校老师在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可视性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或多或少的能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和素质,但这样的能力素质培养缺少科学系统的整合,缺少统观全局、局部细化的逻辑体系,缺少对具体课程的细致深入的分析并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能力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因为我国对法学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素质缺乏系统研究,那对如何把法律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具体细化在法学专业课程科学设置及具体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更是无从系统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的确定首先应有高度的目的性,法学高等教育的目的性是培养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人才。在这一目标下,根据不同课程、具体课程的不同内容和特征,设计出具体贯彻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各种方法具有逻辑性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模型”理论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 Clelland)博士于1973年提出,他强调研究应回归现实,直接从第一手资料入手,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以提高组织绩效及个人成功。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我们翻译为能力素质。后来,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麦可里兰将Competency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Competency Model(能力素质模型)被定义为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②。
作为法律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模型?我们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备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的本科生,让其步入社会后,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法律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模型可初步归纳为下列金字塔形式:
高等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且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应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上,而是要将其具体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优质设计上、具体在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法学本科专业的每门具体课程应根据其内容、特点围绕培养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设计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目的是化知识为能力素质、重在授学生以“渔”。法学本科毕业后,不是学生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们是否具备了法律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是否能自信的步入社会、面对一切实际问题的挑战。
三、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教学模式之指导原则
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教学模式是将能力素质培养贯彻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分分秒秒中。贯彻这一教学模式应坚持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合理的设计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应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调查研究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科学合理的设立法律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模型。这一模型是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模型,该模型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第二,以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培养为中心设计法学本科教学。法学本科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具体的课程设置等都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塑造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模型展开。学科专业课、公共课与通识通选课合理搭配,实践及其他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应该与学科专业课进行科学的时间分配,能溶实践教学环节于学科专业课的教学中,作为专业课教学的组成部分。
第三,以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培养为中心设计具体课程的教案。应根据每门学科专业课程的特征、同一课程不同内容的特征,科学设计教学计划、教案,根据具体学科的不同内容系统、科学的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全面、科学的把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培养贯彻在具体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体现在课程教学的分分秒秒中。
四、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教育在民商法教学中实现之路
在民商法教学中应根据内容特征设计教学方案,将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教育贯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在教学的分分秒秒中。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采取重点对象培养为原则。对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推荐为学习兴趣小组、专题案例讨论小组、专题调查报告小组、社会调查小组等活动小组的组长、副组长、秘书长等,组织、策划、管理、协调小组的活动。
第二,法律工作者的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态度和品质的培养则需面对所有学生。主要是根据民法、商法的不同内容特性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完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授予学生学习技巧、引导学习方向、安排学习任务、布置学习目标、考察学习效果、创造提供化知识为能力素质的各种途径和条件。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下:
(1)学习兴趣小组。由学生男女搭配自由组合(因为男生、女生的个性差异很大、男女搭配可在活动中起到互补作用),6-8人一组,主要是针对民商法中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和非常容易又实务性不强的内容进行学习、讨论。此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积极进取精神,吃苦耐劳、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言巧辩能力等。
(2)专题案例讨论小组。由学生男女搭配自由组合(必须与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不同,目的是让学生能与不同的同学团结合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6-8人一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轮流选择专题案例讨论题目。这一形式主要针对纠纷性很常见、社会涉及面广的民商法内容点,如不动产变动过程中问题与案例、合同法律效力问题与案例等。此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积极进取精神,吃苦耐劳、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专题调查报告小组。由学生男女搭配自由组合(但不可与前面小组成员相同),8-10人一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轮流选择专题调查报告题目。这一形式主要针对涉及实务性、非诉性很强的法律业务专业领域的民商法知识点,可以法律意见书为作业形式,例如:公司设立法律意见书、外商企业设立法律意见书、保险格式合同拟订法律意见书、企业内部管理策划法律意见书等。此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中的各种能力。
(4)社会调查小组。由男女自由搭配组成,20人左右,由大组长按调查地域或调查部门把该组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该活动主要安排在节假日期间。主要针对民商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规定但正在计划立法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遍性的领域。此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中的各种能力。
第三,建立民商法课程全院学习共享讨论空间,挂在法学院网站。该网站公布学生的各种作业、小组活动纪实、小组表演录影、师生评述等内容。让此空间成为师生交流、学习、展现自我的舞台。
第四,建立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培养实训合作单位联盟会。以学院为名义、联合相关企业、工商管理等相关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司法机关等,请求这些单位加入该联盟会,在学生进行社会活动、调查时提供各种各样便利、灵活的途径和帮助,从而实现外向型办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和互补。
第五,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讨论互动式教学。具体施教步骤为:学生事先预习;课堂老师将内容点归纳为针对性强的问题;学生回答讨论;老师讲评补充。
第六,建立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培养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考核体系。具体内容为:学生成绩60%左右由小组提交的各类报告、作业决定,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计算评定等级,小组成员的具体分数由组长根据成员的表现打分;20%由课堂发言决定;20%由汇报表演决定;取消期中期末的试卷式考试方式。
法学高等教育要实现向社会输送“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有必要将法律工作者能力素质模型的培养具体在本科教育的全过程,融化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细化在教案、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设计中。也需要所有的高校法学教师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所在学院的条件,摸索、研究能力素质模型培养的理论、模式、方式方法等,创造和发展重在培养优秀法律工作者的社会、高校合作、互补、共赢的办学模式作为培养优秀法律工作者的基础环境和条件。
注释:
①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
②秦杨勇.能力素质模型设计五步法.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