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材分析
第1课与第2课实际上讲述了一个问题,即清朝前期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进行的斗争。本课则是侧重在:1.清朝前期统治者进行平定叛乱的斗争,反对内部分裂势力以巩固统一。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保证了平叛斗争的胜利。2.采用加强西藏、新疆地区行政管辖的办法,巩固统一,使西藏和新疆成为和其他18个省平级的省级行政区域。3.妥善处理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尤其是蒙藏首领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这不仅维护了清朝前用的统一,也为近代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分裂西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三藩叛乱的平定;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清朝的疆域。
2.思想政治教育:①使学生认识清政府为反对内部分裂势力而进行的平叛战争,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②认识清政府通过斗争和妥善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③使学生明确,清朝前期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它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3.能力培养:①通过从“三藩叛乱的平定到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②通过“从唐朝到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的关系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③通过“少数民族首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难点: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中国历史第三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清朝的历史,二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书中的第1课至第4课介绍的是清前期的历史。第1课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学生答后,教师讲)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什么时候巩固,怎么巩固下来的呢?(导入新课)
(同学朗读课前提示后教师指出)课前提示告诉我们四个方面的内容,先讲第一个方面。
一、平定三藩叛乱
清军入关前后,明朝原辽东边将耿仲明,尚可喜和吴三桂先后降清,为清政府东征西讨成为镇压农民起义,打击南明势力的先锋。(简单解释一下南明)由于他们对清王朝有功,所以被清政府封为潘王。(指书上图讲三藩的位置)吴三桂驻守云南,尚可喜驻守广东,耿仲明的后代驻守福建。三藩。各自的封地拥有行政、收税、官吏任免等大权,统有军队。他们占地一方,称王称霸,欺压百姓,目无中央。三藩中,吴三桂的权势最大,书上的小字和昆明铜殿的插图说明了这一点。(指导学生看书)
三藩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清中央政权的巩固。康熙皇帝曾讲;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人,”于是1673年下令撤消三个潘王。此令一出,吴三桂首先举旗叛乱反对中央,其他两藩相继响应。康熙帝果断地调兵遣将,进行镇压。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乱。从此拥有各种大权的世袭藩王制被取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清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贵、两广、福建地区的有效管辖,加强了对东南、西南边疆的统治。
西南地区除云贵外,还有西藏。西藏的藏族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的一支),喇嘛教的宗教领袖地位最高的是达赖和班禅。
二、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同学朗读书上有关内容,根据课本回答)清初是怎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学生答后老师总结)
1.确定宗教领袖的封号
两个宗教领袖封号的确定,表明清中央政府承认他们在宗教、政治上的领袖地位。
2.确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解释什么是册封)册封制度的确立,表明中央与西藏是隶属关系。西藏是中央政权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3.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权力高于达赖、班禅。仅举一例,有关西藏的一切对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清政府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唐至清,西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略)
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北:新疆天山南麓居住的是维吾尔族,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清朝时称这一地区为回部。18世纪中期,回部的反动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了反对中央政府的叛乱。
三、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叛乱发生后,乾隆皇帝派军队镇压。维吾尔族人民痛恨大、小和卓的残酷统治和狂征暴敛,支持拥护清军平叛。1758年,大小和卓兵败被杀。清朝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2.设置伊犁将军
1762年,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这是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最高官职。负责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军政大事。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请同学们思考:“从三藩叛乱的平定到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心所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清政府的平叛战争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从而取得了胜利。
我们再看看北部: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在明末清初,蒙古族按照活动地区的不同,分为漠南蒙古(相当于现在的内蒙古)、漠北蒙古(大致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清朝建立后,漠南蒙古归属了清朝,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漠西蒙古中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感人经历。
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原居住在今新疆塔城附近的地区,由于受到其他部落的排挤,17世纪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居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
(投影仪打出重返祖国图,指位置)后沙俄也向伏尔加河下游扩张。控制并压迫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极力维护自己的独立。后沙俄加强了控制,强制征税征兵,并修筑堡垒,准备镇压反抗,(指图)为了反抗压迫控制,26岁的首领渥巴用决定武装起义,东返回国。
2.渥巴锡率部重返祖国
1771年年初,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杀死了俄国军官,烧毁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无法带走的东西,渥巴锡骑在马上,高举着彩条旗,带着17万部众,分三路离开了居住140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祖国前进。
大队人马只用了10多天的时间就跨越了千里草原(指图),渡过了乌拉尔河,进入了冰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沙俄派骑兵追击,9000名土尔扈特战士担任后卫,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与追兵殊死战斗,全部壮烈牺牲。渥巴锡率大队人马战胜了严寒酷暑,1771年终于完成了东返祖国的壮举。
清政府得到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的消息,忙派人前去迎接,并赈济了很多物资(看赈济物资插图),又划定了牧地,分地安居。乾隆皇帝还在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庙接见了渥巴锡。亲自撰写了碑文,树立在庙的两侧。土尔扈特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基础上,到清前期我国的疆域四至就确定下来了。
五、清朝的疆域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有关内容后,投影仪打出清朝疆域里,指图说明疆域四至)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清朝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这个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疆域的基础。为了便于同学的记忆,请看图示:
在这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专管少数民族事务。把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和5个将军辖区,两个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盟旗。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小结,布置作业,略)
(北京35中学王丽荣)
【简评】本课的执教者在教学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在培养学生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上颇下功夫。在讲清具体历史知识,即“平定三藩叛乱”、“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清朝的疆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紧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的中心,从而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第二,利用图示将清朝的疆域形象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按顺时针方向,以“跨”、“达”、“接”、“至”、“临”、“到”、“包”、七个字,准确地将清朝疆域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