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底线
师德的底线
古人对“教”的最原始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因此,对于从教者来说,首先的要求是其所施值得被教者所效。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教师”这个概念的认识早已不再是上施下效那么简单,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上施下效”是对老师为人师表的最原始的要求——从教者不施,被教者如何效?
当然,今天我们倡导的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学生也不需要对教师言听计从,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不做表率,相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暂且不论社会风气如何、舆论如何,单从这个层面来考虑,今天对于师德的确认和大力呼吁是适应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过程。
当初面试时,主考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哪个更重要?”我想了想,不假思索地回答“二者并重”。是的,二者并重。我想,也只有二者并重,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而言,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就像是一个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创新精神,怎样面对接踵而来的课程改革?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或缺乏职业道德,还有什么资格教育学生?
几天的师德培训,对于新课改、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我经过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当然,这种认识还在不断地深化。结合新课改来看,“教育”这两个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首先,新课改对“为人师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为学生做表率,从生活到学习,各个方面都囊括在内,这也是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往强调的为人师表,往往还停留在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上面,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更加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任长松:给教师的18条建议》)南山区教研室郑主任说得好,教师必须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才能达到专业化向职业化发展的目的,教育市场的核心因素就在于教师素质的发展。一个懂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老师,即使生理年龄和学生有差距,心理年龄却永远保持年轻,带给学生的是朝气和活力,也会引领学生学会终生学习,不断进步。
其次,新课改对师道尊严重新进行了反思。以往的观念中,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学生必须仰着头,只能倾听。然而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更主张的是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不仅仅要把学生当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还要从心灵上接近他们,并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掘他们的个性,为学生的发展个性留下空间。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容忍异见的度量,师道尊严固然要提倡,但是这并不是等于学生要“惟师是从”。
最后,新课改淡化了学科界限,初中的科学就是由地理、生物等好几门课综合而成,即将实践的高中课程改革也淡化了学科界限,把相关的学科编入同一领域,这也体现了淡化学科界限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和教师之间也要形成比从前更加亲密的团结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竞争中合作,善于合作。只抱着自己的教科书埋头苦干的教师一定不会是适应新课改的教师。
从前远远地看着教师这个职位,只充满了向往与期待,没有过多的理性的思考;真正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反思,是这两天的事情。当一个教师,有无奈也有辛酸,有满足也有欣慰,或许还有挥之不去的挫败感、也有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制度怎样改革,一个热爱自己岗位、热爱学生、富有进取心的教师,永远都是优秀的教师。或许这也正是师德的底线吧。